fficeffice" /> 今天在栖息谷看了一篇《小学学历与博士学位》的文章,同时也看到了网友们的留言和评论,其中有两段留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网友hundansky的留言是“其实我自己也一直在犯迷糊,以前我一直坚持每天至少看书50页,每天都会写博客。当然看的书基本上都是以历史,哲学书籍居多。后来我同事的一番话,把我说的迷糊了。他说:坚持看这些书,有个屁用。看这些书还不如去背背英语单词呢?不如多看看专业书,他是以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我的,他以前也经常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可到头了,有什么用呢?还是在为工作或者说是生活而奔波。”
另一位网友会飞的猫则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确实是这么一回事,但没有长期的积累就没有大的突破。古有云:“山不辞其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其水,故能成其深。”易经有云:“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可以洞察、预见今天的人与事的成败得失。历史,是今天的过去;今天,是历史真实未来的展现。历史,是真理的母亲,是生活的镜子,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正如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历史与哲学,侧重于远期利益、战略层面,专业书、工具书侧重于短期利益、战术层面。历史与哲学,一般而言,对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精英、领导者……的益处更大,至于平常生活中的百姓,利于修正自己的世界人生观、价值发展观,更正确的把握好自己前进的大方向……
我基本认同飞猫的观点,读书应该把哲学和工具书(专业书)结合起来看。
中国有两句古话,一句是“隔行如隔山”;另外一句是“一理通,百理明”。表面上看这两句话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前者讲的是操作层次,后者讲的是战略层次和哲学层次。
在操作性的工作中,不同行业的特点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的工具和营销管理的工具也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在另一个方面,如果上升到哲学层次,不同的行业、不同领域的思维是相通的,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会随着行业的不同而不同的,“隔行如隔山”的背后有一层不隔的“理”,这也就是《孙子兵法》不仅仅对军事谋略有指导意义,而且广泛应用与政治、经济、商业活动,甚至是体育竞技等方面的原因了。
中国古代哲学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但在操作层面略显不足(所谓的大道无术)。这就象火把,火把举得越高,火光会照得越远,但火把下面的阴影就会越大,照得越远说明它的生命力越强,适应的范围越广,但在具体操作和应用层面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多……
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想立足并作出成绩,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拥有看家的本领,要做到这一点工具书和专业书籍必不可少;但想再上一个更台阶、取得更大的成就,仅仅掌握了操作的工具而没有深厚的积累、哲学的头脑和战略的眼光是不可能实现的。
依稀记得《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对练剑和练气做了一个对比:在刚开始的时候,练剑进步会远远超过练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功力的沉淀,练气者能够达到的境界是练剑者所无法达到的(原话记不清了,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虽然是小说,但我觉得这个对比还是蛮形象的,只有处理好“练气”和“练剑”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把握现在、放眼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