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回到国内的企业中就业,其职业价值的实现一定同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背景有关联。从一定意义上说,你的职业竞争力也一定集中在这个方面。这种职业价值,不仅体现在表面上的语言沟通无障碍上,更能够体现在你对这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文化与传统的深入了解上。而后者有赖于这些在日本留学的年轻人,在书本学习之外,能够利用身临其境的特殊时空条件,在完成留学既定学业的同时,利用课余打工、社会采风等机会用心体察日本这个相邻国度的各种特点。如果能够更多地对日本的社会与文化进行一些深入的接触和揣摩,则会更有价值。
比如考虑抽出些时间专门去学习一下日本的国粹——茶道,我觉得就很有必要。日本茶道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茶道连同水墨画、庭园艺术等,又无不受到禅文化的渗润,并形成“空寂”与“闲寂”的美学思想,今天仍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并因此成为其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且不说茶文化本就发源于古老的中国大地,品茶历来是一种极好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一种构建和谐沟通环境的极佳选择。在日本,茶道组织遍及城乡,研习茶道的人多达四五百万人之众,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据说在古老的京都,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从日本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无论是先期在日本本土的企业中就职,还是日后返乡在国内的日资企业中工作,利用自身中日合璧的独特教育背景,帮助日本人和中国人打交道、帮助本国人同日本人打交道,必然成为其发挥职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上的融合与互通,无疑是完成上述职责最为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中日两国的文化渊源又是如此的久远,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日本如果不能对茶道有所接触学习和深入了解,无疑是个不小的欠缺和遗憾啊。不知已在日本生活六年的女儿对此观点是否赞同?fficeffice" />
由于自身职业的关系,我深感国内职业培训对职场人士的极端重要,越来越多的职场中人,已经越来越自觉地将经常选择适当的培训机会进行知识和技能充电,从而为自己不断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赢得先手打好基础。据有关资料介绍,尽管日本企业具有长期雇佣员工、实行薪酬年功制、员工队伍稳定程度较高的传统,但日本企业和整个社会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同样也是极为重视的。任何一家日本企业在招募新人的时候,对那些不仅有高学历,还在参加一些社会性专业技能培训方面进行了充分准备的人,当然是要高看一眼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前的准备其实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而更有杀伤力的准备则一定是那些别人所忽略了的环节,诸如在四处投简历、申请面试的同时,更踏实地拥有一些企业岗位的实习经历、一些社会性职业培训的实际参与,以及从中形成一些自己对所应聘职位的独到认知。这些积累和努力不仅会提高用人企业对你的关注和兴趣,更可使自己能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定位具有更精确的把握。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话题,的确可以选取很多的角度来谈。我最喜欢强调的是这样一种观念,就业是一种人生经历中又一个新的转折,它既是对曾经的学生时代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综合考核;又是全新的职业人生的开始。这里并无绝对的成功与失败之分,从人生的角度上说,经历过的就有收获,就是人生的财富,也是为今后人生更大的成功进行的有益积累。当然,在我们还很年轻、还未经历过太多人生坎坷的时候,每个年轻人出自本能,期望着自己事事如意、马到成功,期盼自己能够永远顺风顺水。但生活现实就是客观而又残酷的,不可能总是让幸运发生在你一个人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问题上的顺与不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我看来,都是人生中很有意义的必修课,既然早晚要上,早点遇上了,肯定不是坏事。因此,套句我们这些50后当年的老话:“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青春无悔,四海为家,天生我才必有用。”女儿这一代,是时代的宠儿,在她们的身上集合了家人、亲朋、民族、国家、乃至整个时代太多的宠爱于一身,而她们却还能够保持一份清醒,这就是最难得的了。我由衷地祝愿她们,刻苦修炼、快乐生活、活出质量、实现价值,真正成为能够左右自己命运、自由自在的快乐天使。
在进行这个“和女儿谈就业”的命题时,我经常有一种感觉,这件事做的似乎有些晚了。毕竟已经到了女儿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年了,如果早几年就经常为女儿做一些此类提醒,更早些开始行动,是否会更加从容和主动些呢?转而又想到,存在决定意识,当没有意识到就业的现实压力之沉重的时候,进行一些超前性思维也是不易做到的。况且,来日方长,只要端正认识,积极行动起来,就永远不晚。女儿的长项是永远不着急,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从这个角度上说,她的心理素质之强要胜过她老爸。她这六年放单飞,我也逐渐摆正了心态,给她充分的信任和自由,一切由她自己去做主。我就是扮演好自己的特定角色——参谋、顾问、朋友、经济后盾,还有垃圾桶。后者是希望能经常成为女儿渲泄的承受者,为其舒缓精神压力,不过这六年来,这项功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说了这么多,有些内容以前也曾零碎地提到过,此次算是相对系统了一些,但愿能对女儿这些年轻人有所借鉴和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