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造车”之我见fficeffice" />
成语“闭门造车”始出宋朱熹《中庸或问》卷三:“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是说:关起门来把车造好,当把车推出去的时候,与其他车的车轮印是吻合的,故其原则或原理是相同的。而现代对“闭门造车”的解释,应源自严复的《救亡决论》中的字句:“自以为闭门造车,出而合辙,而门外之辙与其所造之车,果相合否。”,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所以,我们现在上网搜索“闭门造车”,我们能得到的东西几乎都是“不能闭门造车,否则……”,“闭门造车,……死路一条”, ……,总之,完全颠覆了朱熹的原意。
当然,严复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他的特定历史背景的,《救亡决论》最初分三篇陆续发表于1895年5月1日至6月18日的天津《直报》。其文章主要是抨击了中国八股取士制度,力推西方的自然科学和重视实证的科学方法。在中国当时的大环境下,确实迫切需要打开国门,引进国外的先进东西。
然而,在信息大爆炸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在不断走出去的同时,是不是也要“闭门造车”;或者,在还没有学会“造车”的时候,有没有必要“开门”,我想就此阐明我对“闭门造车”的几点新认识:
认识一,“闭门”: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允许我们“闭门”,只是我们应该探讨的是如何去“开门”的问题。走出去,向先进企业学习,是一种开门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等提供的资讯是一种的开门方式;企业员工关于管理的内部大讨论也不失一种好的开门方式。互联网和媒体能给我们提供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管理的优秀经验太多太多,企业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学会和充分利用这种“开门”的方式。内部员工的讨论也会增加员工的参与感和主人翁精神,便于企业发现管理中的不足。因此,一个优秀企业的员工应该掌握多种开门的方法!
认识二,“开门”后的“闭门”:如果把“开门”理解为我们吃饭的话,那么,“闭门”我们就可以说是消化。大家都知道,东西吃得不好会拉肚子,一下子吃得太多会造成积食。因此,企业在开门的时候,首先要保证我们得到的是好东西,新鲜的东西,这样才能对我们企业没有坏处;其次,我们还不能一下子吃的太多,因为个体是有差异的,消化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企业的高层领导能非常好地通过其他企业看到自身企业的问题所在,而一些中层领导和普通员工,却需要“闭门”消化一段时间,才能领悟其中的一些东西,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否则一味的开门,会使他们忘掉自己的好的作风,会变得迷茫。至于需要闭门多长时间,这需要企业领导人根据企业和员工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开方子。
认识三,“闭门造车”:管理无论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其原理都是相同的,如朱熹所言“其法之同”,都是为了使企业的运转更为高效。同时,由于各个企业人员结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领导者对管理的理解不同,也会形成每个企业不同的管理模式,这同样验证了严复所说“而门外之辙与其所造之车,果相合否。”。但我认为,也正是因为门外的“车”与门内的“车”不同,我们才需要学会“闭门造车”,只有自己学会了造车,我们才能发现我们的“车”与外面的“车”有什么不同。否则,如果企业员工的理解深度不够,就一味去学习人家是怎么造车的,很有可能是“邯郸学步”,到时候连走路都不会了!
认识四,“闭门”需要力度才能造得“好车”:“闭门”是痛苦的,因为他是“揭伤疤、挖腐肉,长新肉”的一个过程,他需要得到企业领导人强有力的支持,才能保证闭门的效果。管理者或员工出门之后,不单单是一个总结,一个汇报,我相信领导者更希望看到的是反思,是感悟,是措施,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出门才有意义。当然,否定自己是痛苦的,但我认为,一个企业需要不断通过“闭门思过”,才有可能形成一种“造车”的良好机制,造得真正的好车。
总之,我们或简单地会把一个词分为褒义的,贬义的,而我更愿意认为是中性的。我们都学习过辨证唯物主义,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闭门造车”会让我们脱离实际,但“闭门造车”也会让我们有时间更多考虑自己的缺点,改正毛病。
佛有闭门参禅,让我们也学会“闭门造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