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浅析中国啤酒花产业的发展

[复制链接] 0
回复
84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5-18 12:0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析中国啤酒花产业的发展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顾问  廖德高


啤酒花作为啤酒工业原料,始于德国,重要成分为“甲酸”,使用啤酒花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苦味、香味、防腐能力和澄清麦芽汁的能力。啤酒花被誉为“啤酒的灵魂”,没有啤酒花的饮料酒,不能称其为啤酒。作为一种对种植条件要求苛刻的农作物,同时也是啤酒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轻工业原料,酒花产业是一种典型的特色原料产业,其主要特点如下:
 不可替代性,迄今为止,在啤酒的酿造过程中还没有任何一种替代品可以达到啤酒花的功效;
 少量性,以青岛大花品种折算,平均为啤酒产量万分之四的投入量;
 使用的专一性,并由此决定了啤酒花的市场刚性特点;
 在自然气候条件方面,啤酒花的种植要求比较苛刻,中国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甘肃的部分地区。
2006年是世界酒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最低点,主要原因是欧美主要酒花种植国种植面积的萎缩。欧美国家都面临着酒花管理者及成熟劳动力的严重匮乏、全球能源危机带来的适宜酒花种植的可耕地面积锐减等不利因素。相比之下,中国具备土地劳力资源和种植成本的突出优势,2007年中国种植啤酒花83000亩,约占全世界种植面积的10%。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2008年中国酒花种植面积激增41000亩,使得总面积达到124000亩。而这一年,中国啤酒产量预计增长率只有4.3%。估计今年国内酒花市场将出现过剩现象,酒花产业面临着新一轮的整合,市场将出现优剩劣汰的局面。
从这些年国内酒花供需状况的变化和价格的大幅波动来看,目前国内的酒花市场还处于较初级阶段,供需调节不是通过市场,而是通过种植面积增减来调节。酒花加工企业,酒花种植单位和农户都承担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下游的啤酒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话语权较大,不排除啤酒企业人为调整酒花市场现象,国内酒花产业种植和生产与国际稳定的市场相比,产业风险较大。                       
其他特色原料产业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青蒿,其所含的青蒿素是治疗疟疾良药复方蒿甲醚的主要原料。2004年以来WHO的大量采购直接导致青蒿素的价格一路飙升,最高时曾达到8000元/公斤;于是大量农民改种青蒿,这种情况在2005年达到高峰,并集中在适于青蒿生长的四川、重庆等地。一哄而上的后果导致青蒿素原料药的产量过剩,使得青蒿素的市场采购价持续走低——2004年青蒿素的价格最高达8000元/公斤;2005年的价格高位仅为6000元/公斤;2006年价格已经跌到了3000元/公斤;2007年更是达到历史低点1350元/公斤——而青蒿素的成本大约为2000元/公斤左右。
如何摆脱我国特色原料产业“砍了种,种了又砍”的恶性循环?下文将针对我国啤酒花产业的种种问题,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1、 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达渠道,制止种植面积的盲目扩张
目前化解市场波动和无序竞争的主要手段是砍伐或增种基地酒花,种植农户对酒花种植的判断只有两种渠道:一是来自酒花企业的判断和宣传;二是来自当地政府的规划、纲要或者行政性命令,而没有通过对市场的正确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其原因主要是种植农户大多是技术出身,缺乏深谙市场的专家和人才,也没有足够的意识和资金维持团场对市场的持续判断。
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组织酒花专家对市场进行详尽调研分析,并对各企业的生产经营起政策指导作用。保持政府、酒花种植者、酒花企业、一直到啤酒厂商之间信息渠道的通畅,坚决制止盲目扩种的危险行为。
2、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酒花产业相对于欧美来说,发展历史短,技术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种植品种的单一,我国主要种植品种仍是几十年前引进的青岛大花,而该品种已出现较严重的退化现象;另一方面是酒花加工技术的落后和酒花产品类型的单一,酒花浸膏等深加工产品所占份额极小。我们应该在这两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开展与大专院校的科研合作,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开发酒花品种,丰富酒花产品类型来提升竞争力,并规避市场风险,提升我国酒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加强生产质量管理,杜绝短期市场行为
啤酒花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是生产质量管理,良好的质量和信誉是酒花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2007年疯涨的酒花价格致使整个市场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部分企业和种植单位没有从长远考虑把好质量关,甚至存在因质量问题而退货的现象。
酒花种植的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在质量监督中扮演重要角色,派出技术专家对各种植单位、各加工企业进行质量监督,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规范(包括种植、采摘、加工过程),加大对专利品种的保护,促进酒花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4、 在酒花企业与啤酒厂商之间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在我国,啤酒厂商与酒花企业签订的合同还是以短期合同为主,价格随行就市,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而全球最大的酒花贸易公司“德国巴特”的先进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巴特公司多年来一直专注于酒花贸易和酒花加工,在全球拥有极为稳定和广泛的供货、销售渠道;德国、美国90-95%的酒花市场波动不大,因为德国、美国酒花订单一般都是5年的长期合同,人为控制订单价格(5年内价格依次递减),若不按此订单模式履行,拥有市场绝对话语权的巴特公司会进行制裁;剩余5-10%的酒花则按照市场价格交易。
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是发展方向,国内酒花企业和酒厂之间的合作正在经历着由短期合同向长期合同、由价格随行就市到价格预定机制的发展过程。
5、 增强同业之间的协调沟通,避免恶性竞争
2007年国内酒花加工企业之间、各种植单位之间都存在激烈竞争,抢购现象比较严重。酒花市场不景气时,更存在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产业链下游的啤酒厂商手里。
酒花种植的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努力增强同业之间的沟通,避免发生违约行为和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积极促进酒花种植地和相关酒花企业之间的沟通。如果酒花行业内能形成较为一致的声音,酒花加工企业与下游啤酒厂商在议价过程中长期处于的不利地位的状况将有所改善。
综上所述,酒花种植加工企业必须放弃依靠盲目扩种来发展的粗放模式,把重点放在技术研发和生产质量管理方面,努力缩小与欧美企业之间在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并与啤酒厂商之间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同时,酒花行业协会和酒花种植规模较大的当地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在中国酒花产业的成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