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修订)

[复制链接] 58
回复
1225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5-1 00:4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修订)

一只会飞的猫/文




  古人曾子有句话说得好:“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师者王”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好学、礼贤下士,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足、不能,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善用天下之智力以谋大业,从而“王天下”成大功。例如周文王用姜太公尊之为太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拜姜太公为国师,并尊称为“师尚父”。商汤王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
  “用友者霸”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例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符坚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则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大原则,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而言,最容易使人上当受骗的是言听计从、顺人喜好、唯唯诺诺的人,这样的人身边越多,其事业失败的机率也越大;而那种脾气不好、有真才实学的人,对于优秀领导者而言,你身边这样的人越多,事业成功的机率越大。
  一个人若能虚心的不断学习进取,那就是这个人最大的优点,但许多人并不总是能够虚心好学、奋发向上。在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这种精神非常好,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懂得越来越多,学习的劲头却越来越小了,尤其是当一个人爬到了比较高的位置,就象爬山一样,他第一个爬到山顶了,看看上面没有更高的了,看看下面乌压压的都是人。他这时候就有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感觉,觉得已经是“登高山而小天下”了,不用再学了,相反,别人都要跟他学了。于是,他就像中午的太阳开始走下坡路了。俗话说得好:“人们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却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智慧”。

  优秀的领导者爬到顶峰之后还知道不断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灵魂深处有着先贤商汤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渴望天天进步的强大力量,那才是“王”的境界。王看起来是至高无上的,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像神仙那样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主宰万物的生死荣辱,因为一个人一生只能在一个或者几个领域里达到卓越;他知道自己不能永远不犯错误、不迷失方向,明白了“善用天下之智力”决策需要民主来纠偏纠错的领导科学;他知道“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傲视他人与法纪,竭天下之财富以饱一己之私欲,只会成为历史与人民抛弃的“骄傲的公鸡”。

  有句格言说得好:“博学多闻的智者,总是温良谦逊;硕果累累的树枝;永远俯首躬身。”
  一般来说,领导者大权在握,在组织内处于最耀眼的位置,他受众人关注的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样,就会使他把许多的时间精力分散在诸多人事的周旋、应付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反思、总结成败之道的时间,长期处在最耀眼的位置上进行领导管理、周旋应付,久而久之,时间、精力、健康、思考、智慧、魅力……,就会受到亏损而缺乏增长!对此,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将显眼的位置留给下属,将真正贤能之人的位置抬高到自己的上面。领导人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助于自身的修身养性、学习总结;有助于他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有利于加强下属对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向心力……。这样,当他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时,就会获得足够的时间、精力、智慧和智士猛将们的支持,充满信心与活力,积极勇敢地面对征途中的风雨,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决胜千里。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我们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洞察未来;我们只有贯彻“决策需要民主,领导需要权威”的领导科学,才能把握好黑暗中船只的正确航向;我们只有拥抱智慧,才能见证“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之真谛。

  案例一:昔日全球人民朝拜尊奉的唐太宗,深知“决策需要民主,领导需要权威”的领导科学,他规定自己的诏书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损英明的不慎重决策。
  英明的唐太宗能够直面历史、见贤思齐,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足、不能,用历史上昏君暴君腐败残暴导致国破人亡的教训时时提醒自己,敢于用历史上的嘉言懿行,敢于起用有真才实学、敢犯天颜直谏不讳的魏征,起用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萧瑀等众多贤能之人来匡正自己的言行、辅佐自己,这一切,表现出一个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伟大智慧和进取气魄,从而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没有腐败的开明盛世——“贞观之治”。
  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熟知的五百多个帝王中,只有李世民能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呢?难道不值得今天的人们反思学习、对照一下自己的言行寻找差距吗?

  案例二: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周武王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太公为国师,尊称为“师尚父”,施仁政厚爱民。而商纣王却骄傲自大、放情纵欲于酒色犬马之中,并将殷朝尚存的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逼走、囚禁、残害,使得整个社会天昏地暗、民怨沸腾。其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的周武王顺应时势迎合民心之所望,率领八百诸侯会师盟津,大败荒淫残暴的纣王于牧野。而被推翻的商纣王是个什么德性呢?他用七年的时间大兴土木征民于劳役,建造了方圆数里、高过千尺的“鹿台”,用各种美酒、肉类建造了“酒林肉湖”,竭天下之财富饱一己之私欲。他要求自己的大臣必须惟令是从,谁不听话就惩罚谁,大臣比干是纣王的叔父,不顾自己的性命忠谏纣王,纣王却挖了比干的心,要看看比干的心到底有几窍。

  案例三: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于建安十一年发出了《求言令》,要求其部属在每月月初写出他的优缺点,交由他过目,用以自察自省,并从中网罗了诸多人才,为其日后争雄天下奠定了基础。建安十三年,曹操兵败赤壁后痛定思痛,又一次把广罗人才和奖励战功放到了重要地位上。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他依次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充分显现他了重视群体智慧、虚心纳谏的广阔胸怀。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此典故,曹操表示自己要谦虚谨慎地对待有才识的人,使全国的人都真心归服。

  案例四:燕昭王登上了残破的燕国王位后,他谦卑恭敬,以厚礼重金招揽天下贤才,以图强国富民报仇雪耻。一天,他求教于贤士郭隗,请教雪耻兴国之大计。
  郭隗说:“成就王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师;成就霸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友;亡国的君主,以贤者为奴仆。折节屈尊侍奉贤者,虚心老师接受教导,那么,才华超过自己百倍的人就会到来;先于别人去工作,后于别人去休息,先于别人向人求教,别人已经不求教了,自己还求教不止,那么,才干超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独断专用、颐指气使,那么,干杂活、服苦役的人就会到来;如果对人暴虐粗野、发怒骂人,那么,顺人喜好、言听计从的犯人、奴隶就会随之而来。这些都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呀。大王如果能够广泛选拔国内的人才,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亲自拜访贤臣,天下的贤士一定都会奔赴燕国。”
  后来,燕昭王专为郭隗修建了官宅,并尊他为师。不久,乐毅从魏国来了,邹衍从齐国来了,剧辛从赵国来了,有才华的人都争先恐后地聚集到燕国。昭王悼念死去的人,安慰活着的人,同老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后,燕国殷实富裕了,士兵生活安适,都乐意为国而战。于是,昭王就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楚、秦、赵、魏、韩等国合谋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往国外。齐国的城邑没有被攻下的,只有莒和即墨两处。

  案例五土匪出身的大军阀张作霖显赫之后,论功行赏大封部下,很多人都升了官,惟独他的秘书长却被他撤了职。几个部下替他去说情:“大帅待人一向很厚道,秘书长撤职后,未派其他差使,生活都成问题了。”张作霖说:“我对他并没有什么偏见,不过,他做了八年秘书长,从没有给我提过一个意见或建议,难道这八年之中,我真的一件错事也没做过吗?只是奉承我,这样的秘书长,用他又有何益?” 众人听后,也就不再说情了



   ……

  在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应该且必须广纳群言。因为一个人,不论他的智商有多高,但考虑问题总不免有—定的局限性,难以面面俱到。所谓“智者千虑,必有—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是这个道理。作为领导干部,特别高级干部,只有经常听取下面的意见和呼声,才能使国家的政策在执行中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正如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深深刻在了人们的心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民野”。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征求与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共商国事,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建国宗旨不会沦为空谈,这也是政令得否得到人民支持与拥护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不愿倾听群众的意见,例如在对待群众上访问题上,认为是“闹事”,甚至把群众上访列入考察部门、单位政绩与否的“—票否决制”。殊不知,基层群众上访,完全是对上—级党政领导机关的信任。拒听群众意见的结果,只会导致干群关系的紧张,民心背道而驰,与毛主席一贯倡导的“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制度背道而驰。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历史规律、大数定律:“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终者寡;持术者繁,持德者寡”。
  盖天地之道,日中必移,月满必亏,泽满则溢。人之道,泰则骄,逸则奢,骄奢既起,恶则随之,此所以召祸也。福则反是,所以积善得长享也。盖人之性,处艰困之中,莫不惕励恐慎。既得志也,则放逸纵情。故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终者寡。霸吴者夫差,亡吴者亦夫差也。先贤孟子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此,飞猫不由想起了中国企业领袖李嘉诚先生,向来访的企业家所询问的话:“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刻苦的准备?当我们梦想成为领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服务于人的谦恭?我们常常只希望改变别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自己吗?当我们每天都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样自我反省吗?”

  现在,太多的人想改造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正如一位大主教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道:“小时候,我发誓要改变整个世界;大些了,我努力改变我的祖国;后来,我想我能改变我居住的这个城市;直到临死之前才发现,我只能改变自己,从而影响他人,乃至影响整个世界”。 

  
  综上所述,飞猫有时不由纳闷:今天有几位领导者、企业家做到了“用师者王、用友者霸”呢?我却浅以为有不少领导者、企业家总是把将相之道反着来用,“用徒者亡”矣。他们与古之明君贤相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智慧相比,真的相差了几百上千年吗?!或者说他们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却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智慧?!

 

  中国古代“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辩证的、矛盾统一的“善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的双向行为模式:一边是永不言满、天天进步的进取之道;一边是勇于承认自己错误、不足、不能的知止之道(如股票市场的止损之道),正如中华智慧古书《易经》所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诚乃古人不欺今人的智慧大理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2 11:18:30编辑过]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0:19:06 | 只看该作者

网友回复:

 

不要提“王”,首先就要破除王者思想。

都21世纪了,平民化思想是最先进的,不要想着统治别人,奴役别人。公权者顶多只是个社会管理者,是人民给予的权力。


飞猫回复:

  说得好!但什么事都存在正反两面。大军事家孙子说得好:“不尽知用兵之害者,不知用兵之利者也”。合理合适就好。

  今天是一个崇尚民主、自由、诚信、平等的大变革时代,提倡王者思想,实质上是历史的倒退、人类精神文明的倒退,就像世之奸雄袁世凯的“百日复辟”自大可笑一样,最终会成为历史与人民所抛弃的“骄傲的公鸡”。

  中华智慧古书《黄石公三略》有云:“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

  治国之道,在公与平。凡政令措施,不能普及全民利益,则民心散矣;民心既散,政令不通,国必衰疲。再者,世事本无十全,故利害权宜之处,所审尤慎。今天民主原理之真谛,亦以多数民意为依归,此古今政治不二之理也,亦如经过百年屈辱历史之后,新中国建国以来倡导的“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制度一样。国家、企业亦然也。纵观历史,持德者寡;展望当前,持术者多,此乃世之常规也。

  然,在文化价值观迷失混乱、唯我唯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大说王者思想,虽有其弊,但亦有利于其生存发展、因势利导顺以推移的可贵一面。当今社会,许多领导者普遍具有好大喜功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王者心态,飞猫的小文也正好符合他们的胃口,这就像我们去河边钓鱼一样,没有符合鱼儿胃口的鱼饵,鱼儿会上钩吗?先贤孔子二千多年前就教导我们:“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换个角度看问题,作为政府的人民,作为领导者的下属,又该怎样引导规劝政府、领导们改变自我的一惯行为,真心实意的为人民、为下属着想呢?真正走上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呢?谋略之用,其要在人事两端,因势利导,顺以推移。

  一味的忠谏当权者讲民主、讲自由,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不讲领导者的个人英雄主义,肯定会碰一鼻子灰,不撞南墙不知回头。像唐太宗、毛泽东……这类具有伟大智慧与进取气魄的领导者,是众多领导者中、历史规律中的“小数定律”,而不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大数定律”。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先贤管仲说得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政之宝也。”

  没有人民的愚味、自贬,何来社会精英阶级对基层人民的奴驯、贪婪自私呢?何来组织由盛而衰的腐败、灭亡呢?同理,没有追随者的德才兼备、精明强干,又何来一代伟人们人性光辉伟大的一面?何来组织的由弱变强的繁荣富强呢?

  在西方,反映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规律内在要求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和理论广泛地传播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的积淀内化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到后来,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大众心理基础。

  如果没有这样的大众心理基础,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能成功吗?

  同理,如果不激发起领导者好大喜功“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个人英雄主义心态,如果人民大众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思想文化普遍没有觉醒,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诚信……大众民主主义,又从何而来?难道从天上掉下来?

  …………

  西方著名的《君主论》一书里有这么一句话:

  “依靠封疆大吏们的帮助来维护国家的生存发展,比依靠广大官员的帮助更加难以维护。因为君主发现周围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是同他平等的。因此他无法按自己的旨意随意指挥或管理他们。而君主如果是在广泛获取一致共识的民意基础上来维护权力,他就会发现自己是鹤立鸡群的人,周围没有人不服从他或者只有极个别不服从者。”

  中国古代的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令”策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就是领导人在广泛获取一致共识的民意基础上来维护权力的策略。

  中国古之智者主父偃与汉武帝的故事,难道不值得今天的人们反思学习吗?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黄金定律:“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道理是这样,说起来也很容易,但做起来是不容易。做一时的好事容易,做一辈子的好事是不容易的。人们之所以对他人有着更多的索取心态,是因为他们更热爱的是自己,更热爱自己心中所憧憬的、梦幻的完美之人。人们之所以不相信对方,之所以不相信一些美好的感情,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本身的不相信,自己能这样做到吗?会不会付出之后没有相应的回报呢?有句话说得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纯为己,也会天诛地灭的。”

  自远古直至今天,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的行为将无法长期持续下去。因为这是人类不可磨灭、不可颠覆的天性。也因为这些天性,所以古今中外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幸福、自私与奉献、战斗与和谐……在不断的产生、演变、进化、轮回。


  飞猫胡说七道,欢迎大家多多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3 11:04:30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00:52:15 | 只看该作者
飞猫转贴文章太多,原创太少,甚是汗颜,成了山寨化的飞猫,^O^。故而,今日试图重新修订以前的旧文,争取以后多写一些原创(流汗中)。
板凳
发表于 2009-5-1 09:19:33 | 只看该作者

飞猫老师太谦虚了,读您的文章一直很受启发。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22:57:25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hxy192008在2009-5-1 9:19:33的发言:

飞猫老师太谦虚了,读您的文章一直很受启发。

 

hxy192008 MM太夸讲飞猫了。说实话,飞猫现在没有资格说谦虚二字,更多的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做到谦虚二字。

 

  前人们“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行为模式,告诉我们一个辩证的、矛盾统一的“善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的双向行为模式:一边是永不言满、天天进步的进取之道;一边是勇于承认自己错误、不足、不能的知止之道(如股票市场的止损之道),正如中华文明智慧之书《易经》所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说之易,行之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 23:52:51编辑过]
5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16:52:36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家人们各抒己见,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乃至相反的见解。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6
发表于 2009-5-2 22:45:33 | 只看该作者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乃先贤君主的用人之道,也验证了那句话“以人为本”。治国,齐家,平天下,要胸怀大志,以人为本,以仁治国。

就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经营之“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道之行也,利在其中,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便是管理者的用人之道。能做到上述所说,天下又有几人,正如飞猫GG所举,历代帝王中也是寥寥无几。但先贤君主却不计其数。

诸行无常,说的是一切有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注。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但就像两片叶子一样,不会有绝对的相同。类似的情景,不同的朝代,不同的背景,往往没有同一的解决方案。“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正如某些共性的存在,是一种“道”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释义。

曾有位老师举这样一个案例,如今这个物欲横流机会平等的社会,人人都可称王,人人都想称王。有才干的人会甘愿长期居人之下首俯受令吗?在人财的选用上,会只重才而忽略德吗?那么在才德无法兼备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呢?那位老师是这样回答的,在才德之间,他建意大家,选有德无才之人,弃有才无德之人,我们可将有野心的人归于无德之类,那么在他看来,最佳地选择就是暂时平庸之人,用之,有待培养。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考查人才,知人善用。世间无平庸之人,每个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用人也一样要扬长避短。一个企业的成长取决于最佳决策,和最优化的营销组合。每个决策的背后都有无数个成立的理由,也有无数个不成立的理由。就像无绝对的对与错一样,必有得有舍,主要是看企业的方向。历代君主再智于用人,也不敢说无过之有。过失也并非全无益,不然因获得幸这句话又从何而来呢?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见太聪明了也一样有失。这或者可称为完的缺失。

所以,在我看来“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是治国,守业的道中之道。也是君主和领袖的为人之道,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姿态,或是一种用人的策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听者有心,仿者用心。海纳有容乃大,壁力千仞,无欲则刚。心胸宽广的待人,就会收获一片天空。以诚相待人,就会收获一片赤诚的忠心。实乃大智所为也

以上,仅为我个人的观点,一个小女子目光不长远,也许看法过于偏失,还望请楼主不要见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 22:56:42编辑过]
7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23:01:21 | 只看该作者

您客气了,交流本身就需要各抒己见,更需要集中火力挑毛病、找问题。真理就像一块燧石,你敲打得越多,碰出的智慧火花也越多。反之亦反也。

针对您的观点,飞猫简单说几句自己的观点: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是治国,守业的道中之道。

非也。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充满竞争与进取、对外实行侵伐、扩张与兼并的领导之道。例如华为的任正非,就是一个大家所熟知的低调行事的企业家。而民营非上市公司的华为,今天却是全球行业里的跨国巨头之一。反观其他的企业,有几个能像它这样?

时间有点晚了,明天再聊。^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 23:01:50编辑过]
8
发表于 2009-5-2 23:07:17 | 只看该作者

很多时候,管理决策者会抱怨时间的不够用,会抱怨身边人才的缺失,其实不然。

很多时候,人才就在身边,有待你用心发掘培养,有待你给对方机会施展。

你给他一个方向,他就会给你一个过程,然后得出你想要的结果。这就是用人。

你画一个果,然后放手去让别人图色,然后再去找另一个方向,画出更多更优质的果。

当然,每个果也并非都独断专行。再智慧的决策者也需要借鉴企业成员的观点,并利用及时准确信息的引导

9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8:38:42 | 只看该作者

网友回贴:

 

欲王天下时,许多人都会尊师,用师;

打天下时,用友方能成其霸业;

得了天下后,情势两移,便再听不得忠言,而喜徒者语了,呵呵


飞猫回复:


XXX兄的点评,精辟!所以,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终者寡。由此可见古代唐太宗等明君的伟大智慧与进取气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