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 由山寨而殿堂—— 网络语言前瞻

[复制链接] 0
回复
64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4-28 09:3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山寨而殿堂——

                    网络语言前瞻

 

    时下“山寨”一词,已不是旧小说中的强人占山为王,为抵御官军而建立起来的武装据点。而是抄袭、剽窃、盗版、冒名、模仿、随意、俚俗、不规范等现象和行为的代名词。商品中有所谓“山寨”产品,诸如“山寨”手机、“山寨”名酒等;盗版书是谓“山寨版”书;民间通俗简单的文艺表演是谓“山寨文艺”;客串、跑穴、非专业的节目主持人是谓“山寨节目主持人”;有人戏称网络博客文章是“山寨”散文等,不一而足。总之,在当今一般人的心目中,凡与“山寨”一词沾边的,大抵皆粗俗、低劣而难登大雅之堂的事物。

 

    然而,切莫小觑了“山寨”精神的力量,在语言文字领域,凡新词的诞生、推广、字义的扩展和变化等,往往都经历了由“山寨”而殿堂的过程。胡适先生十分赞赏二千多年前荀子的名学理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即语词(名)与客观事物(实)之间最初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仅是为了交流之需而随意假设的某种符号,然沿用既久,也就“约定俗成”,便不能随意更改。十九世纪末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有关把语言看着社会心理现象,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论述与荀子的名学理论可谓不谋而合。

 

    错词别字的产生继而取代规范词字,李鬼战李逵而胜之,是一个十分奇特有趣的“山寨”语言文字现象。例如,现今使用频度极高的指示代词“这”,原是“者”、“遮”的别字,一千年来,约定俗成,人们用惯了,这个别字就成了正字。其余如“他”、“你”、“账”分别是“它”、“尔”、“帐”的别字,然一经长期广泛使用,约定俗成,这些“山寨”别字也都修成了正果。几年前读朱竞先生主编的《汉语的危机》,有一资深学者,对“关爱”一词甚不以为然,批评为不规范。我因此还查了1997年4月版《汉语大辞典》,确无“关爱”一词。然而曾几何时,如今的报刊、电视等诸多媒体和各种出版物,已在频繁地使用该词。2002年增补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将其收入,释意为:关怀爱护。可见一些原为“山寨”之字词正不断登堂入室,修成正果。孰谓一为“山寨”即不足道?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计算机互联网的日渐兴起,近年来出现了所谓“网络语言”,其不规范和随意性难以言喻,加之采用“容错”式的表达,不少网民在上网交流时采取不规范、不严肃,甚至调侃、揶揄的方式。有些专家、学者因此深切地感受到汉语正遭受网络语言的“严重污染”,将网络语言视为是汉语面临的一种挑战和危机,因而忧心忡忡。“网络语言”乃因应网上交流的快节奏而出现,诚所谓“需要即为合理”,实为情理所必至。虽相当部分之网络语言有粗鄙、随意、不经的特点,然皆尚处于不断演化、汰变之中。苏轼有言:“事物之变纷纭杂出,若不可知,然有至理存焉。”因此,根据荀子索绪尔“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的名学至理,人们尽可以乐观地预见,除大部分被淘汰者外,必将不断有网络语言由山寨而步入殿堂,升华为正式、规范汉语语言文字的一部分。凡活的语言都必须得有新的语词不断补充,作为现代汉语的新近出现的支流末节,网络语言中的精华部分经过“约定俗成”的过程,也必将源源注入主流汉语的长河之中。窃以为,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性,此汉语之所以为伟大也。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