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递书] [转帖]《经济的坏脾气》和政府的能力极限

[复制链接] 0
回复
95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4-22 11:3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济的坏脾气》和政府的能力极限

 

   

    德鲁克在他的《管理新现实》中有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近两个世纪以来,我们热烈地讨论政府应该做什么,却几乎没有问过政府能做什么。

    政府不是无所不能的,尤其是在经济层面。《经济的坏脾气》让我坚定了这一看法。从1637——2008年,每一次经济危机,政府都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去进行拯救。但效果如何?让我们看一下《经济的坏脾气》一书里面的披露:

    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危机,直接导致了荷兰从当时世界大国的位置上跌落下来,从此以后,它就再也没能回到昔日的辉煌,直到今天。

    1719年,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让“银行”这个词在法国被诅咒了一个世纪。最让人恐惧的是,在这次带有官方背景的股市泡沫中,法国的中下层民众都被卷入其中,他们变得“一贫如洗”。

    1720年,英国的“南海骗局”引发的经济危机最让我惊讶,因为它是由政府在背后操控的圈钱计划。非常相似的是,它导致了各种资金向投机领域的集中,而实体工业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郎咸平曾说过,我们有很多企业把资金抽出来,去搞股票,投资房地产。现在看来,经济危机确实有它的相似性。

    1788——1823年的英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让我们身同感受。生产过剩,转嫁危机,各国遭殃。这次经济危机,美国正在这么做,还有的国家也在这么做。明显是一种“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的思维。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贸易纠纷,保护主义。

    1837年的英美大震荡值得我们反思。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如果不进行产业调整,那么“扩大出口,却加重了危机”的现象难免会再次在我们国家的身上重新演绎。

    在接下来的几次经济危机中,铁路总是被作为投资的对象,原因很简单,拉动经济。我们这次的解决方案也有了这样的影子。效果到底会如何?会不会如书中所讲,导致另一次投机的兴起?现在还不敢判断,但却值得我们警惕。

    看完全书,我们发现,除了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罗斯福的新政有明显的效果外,其他每次危机,政府的作用都非常有限。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思考,在经济危机来临后,我们应该寄希望于政府,还是靠自己的运气?

    也许正如德鲁克所说,政府的能力是有极限的。当我们纠缠于政府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最好还是先问一下:政府能做什么?

    刚刚把图书看完第一遍,感触挺多,以上只是一点迫不及待想说出来的想法,我现在的感触就是:不要对未来高兴得太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