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扯得远点,再转贴一篇:
--------------------------
郭飞熊:喜欢美国、亲美与美国本位
这是一批不同强度的词组,代表着对美国的倾向渐进而生质变。我本人属于相当“喜欢美国”一类。原因就不用多说了,对于别人“亲美”我也不反对。如果美国人能够不向别国无辜民众的头上乱扔炸弹,能够对“错”扔炸弹的飞行员进行法律制裁加以吓阻,能够对开车轧人的家伙绳之以法,能够在主动充当世界警察维持秩序时高度尊重联合国的首要地位,通过合法程序实施实质正义,能够对卢旺达式的种族灭绝坚决地进行军事干预,那么,我也有可能成为一名“亲美”分子。
今日中国一批站在反对暴政前沿的人士持亲美立场是可以理解的。除了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道义认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私人利益上的理由——十几年来,美国政府凭借它的强大势力和中国对它的经贸依赖,对中国的异议人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救援,如果没有这种保护和救援,异议人士们将遭受到另一些未受保护和救援者所遭受的中世纪式的待遇。人对艰难困苦中的援助者心怀感激,是很正常的。那些把这种建立在报恩心理基础上的“亲美”视为“卖国”、“媚美”的言说者,难逃暴政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帮凶的嫌疑。
一些亲美人士对于美国的霸道避而不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他们中的极端者在思维上由“亲美”进而走向“美国本位”——把美国吹嘘为总是相对正确和解危救难的“仁慈帝国”,在中美之间发生利益或观念纠纷时,总是对美国的动机进行美化,而把中国一些捍卫正当的国家利益的举止一概怀疑为专制阴谋,把与美国霸权发生冲突的国际公意一概怀疑为绥靖主义,那就有点走火入魔了。
有一个历史事例可以作为反面教员:1931年底,江西苏区中央局开会讨论“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形势,任弼时对毛泽东主张以抗日口号鼓动民众的提议嗤之以鼻,他认为,日本的主要目标是苏联,苏联是世界革命的大本营,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把“武装保卫苏联”作为主打纲领。这番高论当场呛得老毛一言不发。以后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任弼时当年的看法是何等的荒谬。
今天的美国被一些人当作世界民主的大本营。中国正肩负着向美国学习民主重任的一代中,是否会有人重蹈当年向苏联学习共产主义的异议人士如可爱的任弼时们,和不可爱的王明、博古们的覆辙,滑入以美国为本位的异化状态,反而丧失了自我呢?
一个封闭的国度,在与开放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发生种种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1840年到今天已有163年了,从1931年到今天也已有72年了,中国人应该变得成熟些了吧。一些由亲美走向美国本位的人士,往往以自由主义者自居,自由主义在它的母国本质上是经验主义、保守主义的,到了这些人身上,却表现为反经验主义和反常识理性的唯理主义-激进理性,岂非咄咄怪事。
当今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专制,推动政治民主,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不能用反专制掩盖一切,似乎除此以外其它一切事情都没有意义。社会是多元的,人生是丰富的,自由主义者应该有力量把握复杂的局面。如果拱手把国家安全领域的中国本位考虑让给专制者独享,是不利于中国强力机构的国家化和民主化的。如果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的群众让给专制者的盟友以及尚未真正接纳现代文明基本规范的新左派们,自由主义这一理应成为未来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中流砥柱的思想,有着沦为少数派的危险。这将人为地给未来的民主进程增添变数。
附注:
本文针对因当前伊拉克危机和朝鲜危机而引起的思想争议而发。我赞成美国对于伊拉克的施压举措(关于朝鲜危机,我的观点已在《2003年朝美对决和东亚地缘政治》一文中进行了详尽论说),如果萨达姆这样的专制魔王和战争狂人下台,对于伊拉克民众来说乃是天大的幸事。
但是美国要发动战争,必须提供充足的法律理由,比如萨达姆与本拉登勾结的确切证据,或者近年袭击美国的炭疽菌与当年美国提供给萨达姆用以袭击伊朗的炭疽菌苗是同一品种。兵者大事,不可轻动,否则世界岂不乱了套。萨达姆下台对中国是有利的,它可以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通过可能的本拉登通道流入中国新疆和内地。短期来看,说美国人为了石油开战理由并不充足,当年人们热衷于指责美国控制了沙特石油,事实证明沙特并没有受到美国的控制。美国文明的性质决定了它与盟国的关系不是苏联与东欧那种不平等的关系。美国的“霸道”还没有“坏”到那种程度。但是如果美国长期驻军,并且使伊拉克“土耳其化”、成为美国的军事盟国,那就完成了美国对中东石油主要基地之一的首次控制,将严重有违于中法德俄诸国的利益。现在美国恰恰计划长期驻军伊拉克,人们的忧虑不无根据。
以新左为核心的中国学者反战声明所列举的诸多理由诚然荒谬,但是,面对没有充足的道义根据和法律证据的战争威胁,反战是天经地义的。如果连反战也加以丑化,那就没有底线了。对于那些认为“美国人比A国领袖更爱A国人”而无视50多年来美国军机在朝鲜、越南、伊拉克炸死数以百万计的无辜平民的血腥事实的高论,对于那些讨论世界大事从不言及中国关切和中国利益的阔言,我是深深地不以为然的,故作本篇“刺右”短文,献给那些可爱的或可尊敬的因而值得与之言说的朋友们。
(2/21/2003 12: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