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说明了食物对人的重要性,但如何看到食物与人的关系,审视我们对食物的认识和观念,其实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了这个道理,于我心有戚戚焉!!转载如下(有删节),以致留念! 古往今来,人们抱着一种愚昧的偏见:生命在于营养,健康在于营养。随着医学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物质财富的剧增,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渐渐地步入了挡次,变化是非常巨大的,而今天影响人们健康的现代病——营养过剩已四处泛滥成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中,有很多贫苦百性都死于饥饿。这一惨痛的历史事实,首先是阶级压迫造成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极为重视吃的问题。民以食为天,人们都把吃的问题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但是往往一种倾向会掩盖另一种倾向。当人们认识到吃的重要性的同时,忽略了合理的进食和科学的营养这一首要问题。 今天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过去那种饥寒交迫、缺吃少穿、营养不良的情形已渐渐淡漠了,当前的问题已转化成为营养过剩与不加限量的贪吃欲望和不科学的饮食习惯而带来的各种身心疾病,如肥胖症、高血脂、肿瘤病、老年慢性病综合症等。就拿肥胖症和高血脂来说,有人认为他似乎算不上什么病,从外表看这些人的身体还显得非常健壮,平时也很少有大的病痛。但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它能在一瞬间使你突发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引发偏瘫和造成死亡。我们如不及早的注意,就无法阻止这种潜在的危险。 生命在于协调和自然平衡,各种宏观上的收支平衡、营养过剩都导致微观气血的不良运转。当然良好的饮食习惯,正常的进食标准,合理的营养摄入和短期辟谷,对身体还是有相当益处的。在这里特别提醒中老年人因活动量减少应适量进食,而且饭后应多活动,常言道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我想这种说法是有它一定道理的。据调查,许多长寿老人过去因条件有限,并没有补充大量的营养,他们粗茶淡饭一辈子,身体反而很健康。他们之所以长寿,都是与他们内心的平静,遇事想得开有一定的关系。从心平健康学的角度讲,你若有了吃的欲望,只要这么一想,气血已经在发生变化。这一点我们在心平健康学的第二条基础理论中已明确阐述:意念活动能够对人体内气血产生定向的生理效应和病理效应。由此可见对吃与不吃、吃多吃少和有营养与否的问题不要欲望过强,都须顺其自然,否则就会造成心理和身体的种种病变。 但是话说回来,吃是人类和自然界中一切动物的天性和本能,从宏观上说如果人类和动物生下来就不会吃,那肯定生存不下去的。所以食欲总是人类和动物的第一欲望。现如今由于人们的勤劳和智慧,已大量生产出琳琅满目的丰富食品,从而助长了人们对美食的偏爱和追求。而且对吃的原则总是多多益善。 今天很多人对营养食品总是怕少不怕多,求正不求负。只见营养之利,认不清营养之弊,进而形成了一种偏见。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我们不难看出这一问题的存在。在报纸上我们经常看到介绍营养食品的文章,各路美食家、营养专家大谈特谈黑色食品、绿色食品、蛋白质、维生素等等各持己见。各种外国食品也乘机打入中国市场,如:法国面包、意大利的比萨饼、美国的肯德鸡、麦当劳、加洲牛肉面等等不尽其数。从90年代初,中国的吃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餐馆、饭店重新装修,升高了档次,美味佳肴、生猛海鲜、珍禽异兽等应有尽有,给社会上的有钱人开了方便之门。另外目前社会上大吃大喝的现象与日俱增,致使一些有权力的人为了自己大饱口福,利用工作之便,贪污公款,损公肥私,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他们把宝贵的身体当做了食品的“垃圾箱”,让大量过剩营养存于体内并诱发出各种疾病,以致造成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损失。 人不能不吃但不能贪吃。人们的精神和意志应该主导食品而不为其所制。人应该是食品的主人,不应是食品的奴隶。应让食品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 人们都习惯的认为,患者在病入膏肓时必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那么对于癌症患者来讲,其结果如何呢?我得出的结论是,营养越增加,癌细胞繁殖越快。 简言之,生命毕竟是属于自己,如何维持、协调和怎样科学地补充营养还在于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