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到吃喝拉撒与生活方式,处处呈现出惊人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开放、眼界的开阔,国人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越来越不满于一成不变的职业角色,希望尝试多元的生活方式,也特别希望在这种多元的尝试过程中寻找新的生活轨迹、集聚新的人脉资源、感受新的生活体验、展示潜在的心灵智慧。这些人士被称为“两栖动物”,其生活方式多姿多彩,有甚者,已经超越“两栖”的概念,迈向“多栖”的境界,在不同的角色切换中游刃有余! 分析起来,当今社会的“两栖”人士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一、 学者化的明星。 此类人士需要具备的基因是在学术领域的某些方面有独到的研究与发现,并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与手段链接当代的社会现实与大众诉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易中天、于丹、马未都等人。这些人基本上完成了三个重要的转化:转化一是把那些枯燥的、远古的和小众的东西,转化为生动的、当代的和大众化的东西,使得“老树开花”——历史古籍与当今百姓的生活之间有了可信的嫁接渠道;转化二是把无形的文化转化为有形的财富。在物欲强烈的当今社会里,能够撕开一个口子,用无形的东西创造出有形的财富,说明这些文人对于大众内心深层次需求的把握是颇具功力的,也说明在经济社会中,大众还是有着很多的“超经济”追求的,关键是如何去挖掘与表现;转化三是从“清高”形象转化为“亲民”形象,在大众审美中重新定位学者的社会角色。过去很多所谓的学者津津乐道的是复杂的体系与自我构造的理论,不大过问甚至不屑于过问普通民众对这些所谓理论的感受,是一种孤芳自赏或者讲得低俗一点是一种寡人自慰的行为。而今天的学者化明星们特别注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深奥的理论浅显化,讲的是老百姓听懂的话语,举的是老百姓明白的事例,特别重要的是非常注重与百姓之间的互动,研究他们的实时心态,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这样的学者明星让平民有一种崇敬又亲近的感觉,不火那是不可能的。 二、 明星化的企业家。 借助于现代高度发达的立体传媒媒介,一些不甘寂寞而又有着特别表演天赋的企业家们没有放过任何可以扩大个人与企业影响力的机会,纷纷“秀”起自己的独特本领,招徕了更多关注的眼球!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潘石屹、王石、牛根生、季琦等。这些人的最大特点是既是财经版的主角,也是娱乐版的重要人物,他们比一般的企业家“不正经”一些,而又比一班娱乐人士更“正经”一点,人们喜欢的就是他们这种正经与不正经的特别状态。如王石的爱爬险山对于企业家来说特出格,潘石屹的博客对于企业家来说很新鲜,季琦的电视高曝光使得他与如家、汉庭品牌共成长。这一类人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他们都有着明确的个人品牌意识,也就是说他们长于运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创造财富的企业家们的一种特殊偏爱与羡慕,佐之自己的某些特长,再借助于媒体的放大作用,巧妙地建设了自身的品牌,其中某些人更特别善于与诸多媒体构建“战略同盟”关系,达到双赢不输的效果;二是这些人十分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假公济私”,什么时候又应该“假私济公”。这里的“公”是指自己所在的公司,而“私”则指的是自己的个人名誉。如季琦本来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创业者,后来通过不断地在媒体上讲述自己如何创建携程、创立如家和创业汉庭的故事,使得他的个人形象大放光彩,从而完成了“假公济私”的过程;而老牛牛根生本来就是一个名人,在三鹿毒奶粉事件爆发以后,含泪向自己的长江EMBA兄弟请求支援,避免蒙牛被外资控股的故事,以及在蒙牛内部发表悲壮的“在责任面前,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负起完全的责任”的讲话,是典型的以个人信誉去影响他人或组织行为的“假私济公”行为。 三、 学者化的商人。
有些今天在财经舞台上的主角明星们,曾经的梦想是做一个有品位、有影响的学者,后来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最初的理想,但在其商业化成功以后其原始的学者梦想又“死灰复燃”,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加以表达。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袁岳、冯仑和郭凡生等人。此三人当年都有较高的学历与学术理想,曾经幻想过要用学术来影响社会与他人,后来发现那样下去连自己的生活境况都难于周全,于是乎断然抛弃学术,走向市场。在市场上成功以后,他们特别愿意“反哺”学术,自己也很愿意再来过过当学者的瘾。由于过去特殊的学术背景,这些人的经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保持学术化的表达与写作习惯。如零点集团的创始人袁岳每年都有两到三本新书出版,特别是从开博以来,几年来每天一搏,从不间断,所写内容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对社会方方面面的独到观察;再如北京万通集团的掌门人冯仑先生,人称“地产界的哲学家”,敏于把贩夫走卒的言语系统化、理论化再传播化,其“冯言冯语·风马牛”极有生活智慧,《野蛮生长》一书更是受到青年创业者们的疯狂追捧;二是这些学者化的商人一般都比较喜欢调侃那些科研与高校中的纯粹学者们,但自己又特愿意与这些机构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看不起的是象牙塔中学者们的不谙世事,嘲笑他们闭门造车,制造了很多的学术垃圾。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特别乐于在现有的学术机构中担当兼职的职位,带博士,指导硕士等,乐此不疲,在此一过程中很能找到当年失去的感觉;三是这类人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往往要比其他商人更多一些,也更深刻一些。由于有着较深的理论功底,又有着大量的接触一线社会的实践经验,他们的批判往往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本源。当然,如果他们选择的是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其言论则听起来非常冠冕堂皇,颇具思辨色彩。突出代表如华远集团的任志强,讲起地产行业的走向,图表、数据、政策、历史等条分缕析,甚至比纯粹的学者还要更学术化,很容易让人相信他的判断是理性而公允的。
(下一楼还有四、五、六三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