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系”的6家医院透着喜悦。 “我们都盼着属地化。”复旦大学医管处一名人士说。3月11日,卫生部与上海市签署共管协议,6家卫生部部管医院正式落地上海,纳入上海卫生事业总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这6家医院是清一色的“复旦系”,即复旦大学附属的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和眼耳鼻喉科医院。同一天,广东的6家“中山系”卫生部直属医院也落地广东。 这一动作发生在医改实施方案公布的前夜,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受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委托出席了共管签字仪式——高规格背后自有深意。 2008年11月初,上海抛出一份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规模的医疗资源布点调整,部属华山医院赫然在列。新医改在上海已经悄然布局。 此次“复旦系”6医院落地上海,是上海加快医疗资源布局的一个信号,医改实操,上海率先打响了第一枪。 上海拉开医疗布局调整大幕 参与上海医疗体制改革的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对记者说,把部属医院纳入当地的一体化配置,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使卫生资源的布局更为合理,利用也更有效率。 在2008年11月初,上海开始了以此规模浩大的医疗资源布点调整,部属华山医院也在此列。 按照规划,华山医院将和另外4家三甲大医院一起,到上海郊区兴建5家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完成优质医疗资源在当地的布局,使上海的医疗均等化再进一步。 不仅如此,上海在当初的布局调整中还留了“后手”——补上三甲医院的缺口之后,梯级分诊制度将率先在远郊实现。 上海将采取的具体措施是,设计不同的医保分担比例、药品和治疗价格分级等,鼓励远郊人在本地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梯度就诊。如此则新医改方案中所提“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自然建立,三甲医院所带来的高端技术和医疗人才,也可以充实薄弱的社区卫生机构。 此次签署的“部市合作”协议,把上海的先行探索明确了下来——新医改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院布局和结构。 卫生部明确将和上海“共建共管”,意味着部属医院将得到地方财政的支持。据了解,卫生部所属医院得到的经常费用拨款,通常占其总收入的4%。而来自上海市卫生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2006和2007年,上海市财政对10家市属三级综合医院的经常费用补助,分别占其年度业务收入的6.1%、5.7%和6.2%。也就是说,上海市属医院所获得的财政经常费补偿,比部属医院要高出两个百分点左右。 “绝对值上,也是市属医院得到的经费多。”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说。在专项拨款这一块,市属医院的待遇也比部属医院优越。 不过由于卫生部部属医院是中央预算单位,根据国家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经常费用拨款仍然只能由中央财政支付。上海市政府对部属医院的“共建”责任,将主要通过专项拨款来体现。 管办分离改革预留“通道” 部市合作也打开了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潘多拉盒子。 在业务方面,部属医院已实现完全的属地化管理。不过,由于其资产属于卫生部,最关键的人事权和财权仍然由部里掌握。上海申康医院管理中心主任助理王锦福透露,“部市共管”在这方面暂时不会有所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