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运用激励中的“加法原则”
今天翻了一下以前做过的一个关于薪酬制度设计的项目,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与各位伙伴做一个分享。我服务的客户是一个在行业很有竞争力的IT公司(下称“甲公司”),课题是如何用薪酬实现人才战略。甲公司的高级人才(一、二级技术人员)流动性却非常大,大多跳到了一家实力不如甲公司的同行企业(下称“乙公司”)。甲公司的薪酬要高于乙公司,那么为什么优秀的人才会选择乙公司呢?带着种种疑问,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原来问题出在了激励体系上,甲公司只注重经济性激励,而忽视了非经济性激励在管理经营中的作用,也就是说是“加法还是减法”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两个企业的薪酬激励制度
甲公司
一级技术人员年薪200000元
二级技术人员年薪120000元
三级技术人员年薪80000元
员工迟到、早退一次要扣100元,工作失误要扣款若干,客户对产品投诉要扣款若干等,平均下来,甲公司员工实际收入
一级技术人员年收入185000元
二级技术人员年收入105000元
三级技术人员年收入70000元
乙公司
一级技术人员年收入160000元
二级技术人员年收入90000元
三级技术人员年收入60000元
基本以工效率为导向,奖金与在市场上产生的绩效挂钩,工作中每一次创新都会有激励,合理化建议也设有奖金,平均下来,乙公司员工实际收入
一级技术人员年收入175000元
二级技术人员年收入100000元
三级技术人员年收入65000元
两种不同的激励方式,乙公司采用了加法原则,甲公司采用了减法原则,效果截然不同。尽管甲公司为此支付的成本更高,但他们大量优秀的人才还是流失到了乙公司,问题在哪里呢?一般而言高级技术人才的收入相对较高,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而言,他们第一层次的生存需求已经解决,需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情感、尊重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甲公司承诺的薪酬不稳定,尽管浮动很小,但员工会认为不安全,认为企业无情无意,他们在工作中得不到尊重,至于个人价值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我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一定会体现在成就感上。当一名员工取得成绩却得不到肯定时,对他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一定会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和忠诚度,所以甲公司工作氛围不好,高级人才的流动性大,至于三级技术人员相对稳定,我想还是因为他们更看中生存需求吧。甲公司的不足恰恰被乙公司的激励机制所弥补,所以乙公司用低于甲公司的经济成本实现了他们的人才战略。甲公司问题的根结找到了,解决起来自然就不会难了,只是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成本,企业文化氛围发生了变化,甲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更强了。
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卖糖的故事,一个售货员先抓一大把,然后一点点从秤上往下拿,而另一个售货员先少抓一些,然后一点点往上添加,虽然大家得到的糖是一样多的,但是却愿意到第二个售货员那里去买,我想就是这个“加减法”的激励原理吧。我在此提醒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家在采用成本战略时,并不是要你压缩成本,否则必会对企业产生影响,成本战略是要调整经济性成本和非经济性成的匹配比例,实现成本的效益最大化。非经济性激励最节约成本的,也是随着企业发展越来越有效的手段,希望管理人员在激励过程中多尊重员工,培养他们在企业的成就感!
觉得看了有益,就回个贴吧,打字很辛苦,分享更可贵
欢迎朋友一起来探讨
北京普实公司李凤亭
QQ13202806
TEL:8352536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 18:59:0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