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筑巢引凤”到“筑巢孵凤” ——中国内地开发区何处去…… 关注点一:什么样的巢?引什么样的凤? 全中国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开发区(工业园),而大部分的开发区都在做着两件事:园区基础建设、招商引资,形象的表达为“筑巢引凤”。 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又都集中于两个方面:土地价格、税收优惠。 因为工作的需要,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地方政府工业园区的领导,自从去年广东省政府提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以来,大家大部分的议题是如何承接珠三角地区的“双转移”。 我们暂且认为内地开发园区招商引资的机会是均等的,那珠三角都产业、甚至是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基础都转移到非沿海区域的大大小小开发区当中去,是否就能保证各个开发区的蓬勃发展?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其中存在着大大小小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产业、企业的自身核心竞争力问题。 以广东地区为例,广东首要转移的产业是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很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污染企业等。 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世界加工厂”主要依赖于廉价劳动力,而现在就目前的国际大环境来看,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在“廉价劳动力”方面更具优势。 广东省政府的转移不单纯的是珠三角区域向周边转移的过程,就国际市场而言,市场无形之手也在起着向其他国家地区的转移过程。 内地环境能否保持这有这一国际范围的对比优势,有待进一步考证。不然过个两三年就会出现只投资、不投产的现象。 再就长三角的双转移而言,还有一个重头是高污染企业的转移,内地园区难道还要走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只能说,工业园区来者不拒的招商思路是下下策。 其次是产业链问题。 产业链的完善有助于大量缩减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目前大部分的工业园是缺乏产业链基础的。工业园区招商定位当中缺乏产业链导向。 第三,在目前产能过剩、内需不足,以外向型企业为主导的情况下,海陆空交通运输的成本将大幅度增加,削弱企业竞争力。 所以,很多内地工业园区的筑巢引凤的行为,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的行为。真正意义的筑巢引凤需要从原材料、人工成本、交通运输成本、政策环境等多方角度的组合方式去制定招商政策和导向,而不单单的从地价和税收来影响。 关注点二:筑什么样的巢?引什么样的凤? 在问“中国开发区何处去”这个问号的时候其实反映到一个更大的问号,那就是“中国经济何处去?”。 对于中国经济的去向问题,大家的共识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而中国这个世界加工厂大部分时候只承担从研发、制造、营销……当中工作量最大、利润最低的“制造”环节。 所以,开发园区在功能更应侧重于创造适合“中国创造”成长的土壤。 “土壤”自身也存在共性与个性之分。 就共性而言,在开发园区这个大舞台上,要利于企业的起舞,除一些传统的土地价格、税收之外,必须搭建好几个平台。 技术平台:对于企业而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部分,不管是自主研发还是技术引进,都要依据自身战略和定位来提供相应的条件。 融资平台:企业现金流是企业生命的血液,在企业走先做强、再做大的发展思路之下,若企业缺乏相应背景,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是保障企业做强做大的生命线。 营销平台:毋庸置疑,企业的价值必须通过营销来体现,帮助一些技术实力强,而营销短路的企业构建一个良好的营销渠道,是企业成长的主战场。 再就个性而言,就涉及到开发园区的具体战略定位问题。 在进行开发园区的战略定位的过程当中,必须秉承以下三个原则: 资源优先策略:所谓资源优先策略是指在工业的战略定位时,以本土核心优势为首选,便于就地取材。 以陕西渭南为例,在我们为当地的一家公司提供服务的调研过程当中,就发现当地当地的很多资源得道有效利用,如当地的很多农副产品产量和质量很多都居全国之首,当时当地的企业绝大部分以初加工企业为主。当地工业园区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在招商引资过程当中也是全国大同的只要愿来,基本上什么都可上,却不考虑本土的相关条件是否绝对或相对适宜其他各种类型企业的成长。 人才优先策略:人才优先也就是技术优先,通过本土人才优势发展壮大企业。 如在江西某地,地方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当地极大一部分人才从事没一特定职业,变设立专业招商园区,为当地的技术人才提供回乡自主创业提供平台,虽然目前还相关政策还比较粗放,但是园区产业链已出现雏形,这毕竟是喜人的一面。 蓝海优先策略:蓝海策略是指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发展趋势,具有较大成长空间都行业和产业。 如目前的能源产业、生物科技产业等,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 开发区的工作是既当“爹”又当“妈”,的角色。从长远来看,我们要的是养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一直为别人做嫁衣。 开发区需要构建的是一个适合谋一种类型企业发展的个性化平台,只有在这种个性化平台之上,才有可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产业链构建,才能扶植起强势本土企业,进而建设成标杆性园区,那自然找招商引资过程当中就能有的放矢、手到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