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信部一纸通知,6800多万小灵通用户何去何从备受关注,更令业界担忧的是:小灵通这一耗费大量国有资产投资的通信产品从此将穷途末路。有言辞激烈的专家指出,小灵通是在“竞争”大旗掩盖下的巨大产业失误,我们应该从投资浪费中吸取教训。 自2001年后,中国电信和原中国网通(现已并入中国联通)在小灵通市场砸下超千亿元的巨额资金。对于如此庞大投资,即便在运营商内部,“小灵通”多少年能收回成本也是没人能算得清的一笔账。根据小灵通设备商UT斯达康的测算,运营商约3~4年就收回投资成本。但实际并非如此。 其一,网络实装率不高。利用率达到50%~60%就算不错,有的地方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其二,收入不理想。按乐观估计,小灵通用户的ARPU值(每个用户的平均收入)在50~70元左右,实际上,2007年受手机单向收费影响,小灵通ARPU值仅为25元。其三,拆机率提高。受到手机单向收费的冲击,过去两三年间,小灵通的平均拆机率在18%~30%左右,用户严重萎缩。 也有运营商人士称,以某地小灵通网络容量10万户为例,如果实际发展5万户、平均单价每月60元计算,约需9年才能收回投资,这还不算运营费、维护费和人员工资成本。 这些闲置的网络资产如何处理?业界对此众说纷纭。多数业内专家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小灵通往下再发展已没有出路。 对于联通和电信来说,小灵通的用户转移和小灵通设备的折旧处理,将带来不小压力。联通内部观点认为,小灵通基站不必拆除,应该和现有GSM网络进行并网,小灵通用户就可利用G网打电话了。据称此举在黑龙江联通部分地区的测试效果比较理想。还有意见认为,中国移动应该放低身段与其他运营商共同探讨在有条件的小灵通站址上共享或建设TD基站。小灵通退网后,基站经过改建可服务于TD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