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央视春晚的是与非 对于中国人说来,每年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是除夕,除夕最重要的事情是年夜饭,年夜饭中最硬的一道菜就要属央视的春节晚会了。由此可见,春晚是国人最为关注的一个精神享受了。每年除夕之后,关于央视春晚的质量总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之一。就说今年刚刚结束的春晚吧,有人说这是近年来最为成功的一届了,可也有人说,今年的春晚还是换汤没换药。平心而论,央视办春晚的这拨人的确不容易,面对13亿的观众群,想让所有人都满意,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要使多数人满意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清晰的,那就是一定要突出变化。没有变化,延续了26年的春节晚会,必然会使人腻歪,必然要使国人倒胃口。就如同“桌上的饭菜总是不变样,必然不被人待见嘛”的道理一样简单。 总体说来,今年的春晚还是有些亮点的。比如舞台的背景,由于高科技的应用,高清晰电子大屏幕的成功运用,舞台的层次更加丰富了,色彩更加绚丽了,视觉更加立体化了,整体舞美效果更加大气和豪华了,更加具有了繁荣富强之后的大国风范了。但面对这一桌连续吃了26年的精神大餐,国人们已经本能地具有了挑剔的高水准,总体上仍然觉得变化得还是很不够。其实,说句公道的话,有些变化的不彻底,其实并非是导演组的责任。或者这也体现了一种特定的中国特色吧,尽管我不认为,这样的特色需要维护和保留。但在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没有实现根本变革的前提下,要求一台文艺晚会完全实现与时俱进,实在有些过于苛刻了。 我这里想着重说说有关政治亮相与推陈出新的问题。我们都是从那个“文化革命”的非常年代走过来的,记得那时人们都具有很强的政治嗅觉,每当新闻中播出的领导人名单中少了哪一位的时候,就连小学生都会本能地猜到,那个领导人一定出事了。果然,用不了多久,党内就会传达“关于××问题的通报”文件。就这样,国人习惯了通过新闻中的领导人名单的长短和次序,来判断政治的方向和阴晴。即便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难以摆脱这种传统习惯的束缚,我们每天的新闻播报中仍然要不厌其烦地进行领导人点名,先常委、后委员,次序严丝合缝。不论是中央台,还是省台、市台,统统都是这套老规矩。既然政治生活是这样的习惯,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就难免受到这种习惯的影响,尤其是央视春晚这个一年中最为风光的大舞台,在这其中亮相,大概也是所有艺术家们魂牵梦萦的头等大事了。以致我们的百姓观众也形成了习惯,如果那个大腕没在春晚舞台上亮相,马上就会下意识地念叨不止。比如,演小品的赵本山、黄宏,说相声的姜昆、冯巩、唱歌的宋祖英等等,大概早早就被央视导演组给盯住了,因为看不到他们,观众会失落的。 其实呢,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文艺人才层出不穷,走了赵本山,会有小沈阳。不是有那句话嘛——江山辈有才人出啊。央视春晚这个大舞台,离了哪一位明星,尤其是那些已经在上面表演了十几年的“老人”们,让他们让出位置,春晚一定会更加精彩。就拿今年的节目来说吧,有许多节目是全新的面孔,没有明星助阵,但照样精彩。比如,那个令人拍案叫绝的魔术,那个动人心弦的抖扛,那个目不暇接的武打PK,都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嘛。这其实就和政治舞台是一个道理,33年前,中国人面对伟人辞世悲痛欲绝、惊慌失措;十二年前,国人心中的顶梁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驾鹤仙逝,我们也曾经为中国的前途担忧过。而结果呢,新人继承大业的作为照样精彩嘛。由此可见,央视春晚的生命在于变化,在于持续创新,这是绝对的真理。 在变化的问题上,我认为今年的春晚做了一些尝试,尽管不够火候,但毕竟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在演员的选择上,应该坚决突破“必须用大腕演员来坐镇”的思维模式,比如,今年的歌唱演员就没有彭丽媛,没有殷秀梅,没有刘欢和那英,但并不失演出水准啊。小品演员的选择上,明年赵本山、黄宏、冯巩等都应该好好在家陪陪家人过个年了,让“小沈阳”们独立撑台,一定会更加精彩的。在节目的编排上,也没必要延续多年来的老套路了,开场必定是大红大绿的歌舞,来个交响乐或民乐合奏,给观众一个新鲜的感觉,效果注定会更好。还有,那几大段拜年、征集短信的套话太倒胃口了,一定要彻底改变一下。也许这是保留给央视一些赚钱的途径,但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方式替代的。毕竟你这道菜要讨全国的观众喜欢不是?那就彻彻底底地迎合一回观众的口味,届时,一台叫好又叫座的节目奉献出来,央视的“银子”还不海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