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先生曾说过,历史为何改变,是因人的需要在不断变化。企业必须在“不断否定自我,追求进步”中才能永续经营。近些年世界创新管理理论层出不穷,今天的创新,明天很快已成为传统。世界变化之快,令人瞠目。而环顾周围如ISO质量管理体系、TOC、JIT等新型的管理理论,均具有注重持续性改善的共同特点。
但理论要求要现实中完全贯彻并不容易。前不久上海商学院宿舍楼发生火灾后,网上有爆料称宿舍消防器材均已老旧,久未更换。看完这则新闻不禁哑然,平常不改善,临急悔已迟,没有问题时看似一切正常,问题发生后才发现百病丛生,乱象皆是,于是管理者只好每天忙不迭地救火。为何这种现象竟成为国内众多组织的常态。只是象这样仓促之间又怎能达到圆满彻底解决组织内部问题的目标呢?
生命因运动变化而常保活力,一个组织不能持续改善,因时而变的时候就必定会失去生命的要素进而丧失存在的必然!
作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之一,大清王朝的最后灭亡即是一明证。在那场以“国运”相搏的大战中,腐败的清政府最终以失败告终。清光绪帝在次年(1895年)五月十一日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此诏倒是一语中的。将领都是多年不打仗,如淮军猛将叶志超,当年刀口舔血,何等生猛,但到守卫平壤时,早已是膘肥体壮,时人称“叶大呆子”。而士兵们也承平日久,平常不注意操练,临到战阵,只好一触即溃,一溃千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支清朝军队---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这支军队在被朝廷派往南澳岛(今广东西南,有闽粤咽喉,华南要冲之称,现为旅游景区)镇守时,仍日日操练,从不懈怠,这才有后来台南抗日,痛歼并致日本近卫师团第一旅团全军覆灭,最后因弹尽无援才被迫撤出的光辉战绩。
一支平时不操练的部队不可能打胜战。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应当努力贯彻持续改善意识,平时就将工作做好,而不是满足于担当救火者角色。
前一期的公司企业报曾发起讨论,合格管理者到底是放权下属还是事必躬亲,两者孰优?个人觉得,充分授权不是放任不管,事必躬亲不是紧抓不放,这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管理者的严谨态度。“人才须有操守,多条理。”(曾国藩),工作需要有条不紊,常抓不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严谨不等于严格。
又比如很多企业留人误区中,总是要等到不忍放弃的人才提出要辞职了,才想到要去挽留。当人心思去时,有没有反思平时怎么就漠视其个人存在,不去关心员工感受呢?
人才培养也只有持续性投入才会有成效。国内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提供工作岗位的实践机会就是对人才的最大培养,而往往忽视对人才的持续性系统培养,哪天企业某环节出问题了,才想到外请老师。这时老师成为“消防安全专家”,企业员工成为被培训的“消防队员。”大家都为了把“火”扑灭。或是企业领导某天忽感用人捉襟见肘,于是大呼要加强培训,一场人才培养运动蓬勃兴起,但过段时间随着人们注意力的转移,又逐渐冷却,重回以前无人问津的“鸡肋”般的尴尬角色。
做为企业人面对的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张瑞敏先生曾说过,十年如一日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十年如一日把一件容易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容易,事隔多年后,再回味这段平实朴素的话,觉得实在是至理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