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路径优化“

[复制链接] 17
回复
225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2-25 16:0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呼啸而来的金融危机很快就演化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了,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各种各样的坏消息接踵而至,显而易见的——全球经济体患上了百年不遇的重大疾病了!事情的严重程度还在向着人们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着,恶化的经济不断地敲打着亿万民众的脆弱神经!

在不断传来的公司裁员与公司倒闭的恶劣形势下,有一个群体的焦虑程度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就是09年即将从大学校园里蜂拥而出的大学生们,在经历了二十年前的“天之骄子”到二十年后的“天之焦子”的剧烈蜕变以后,这一特殊群体的择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企业、教育界与千千万万家庭的广泛关注。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那些已经“积弊”成疾的问题,那么可以推测的是类似这样的问题将来还会层出不穷。

这就涉及到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路径优化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转变意识,并切实行动起来,特别需要的是在每一个“关键环节”上都要有切切实实的措施与方法。

本文着重讲述其中至关重要的几大环节的“着眼点”

一、高中时代的“职业意识培养”与职业选择的“预准备”

这个需要学生个人、家长与中学三方的共同关注与良性互动。在现实当中,此时考虑这个问题较多的往往是学生家长这一主体,似乎另外两个主体在此一阶段完全游离于这一话题之外。学生个人把自己定位成是争取成为考场的不败将军,其它吃喝拉撒睡的“琐事”一概与自己无关;而学校在学生进入高三阶段以后也就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所有工作都围绕着学生考好而不能考砸来展开;只有家长在这个时候除了全力保证自家的孩子考前不受干扰的前提下,开始到处打听未来专业与工作的事情,而囿于家长个人的价值观念、见识修养、人脉关系与地域文化等的多方面限制,这些家长得出的未来专业选择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偏好与视野偏狭的特点,因而据此做出的孩子的未来专业选择已经在源头上打下了偏狭甚至偏执的深深烙印。

虽然在考试结束的一段时间内,学校与学生个人都会把专业选择作为头等大事,但要在短短的二十天时间内做出比较可靠与准确的判断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在一下子面对成千上万的学校与专业的痛苦选择时,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阵势的高中生们大都傻了眼,更多的是把选择权交给了父母或老师;而学校老师也在同时面对几百个不同个体的需求之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给出具有个体针对性的各种建议,大都也是遵从社会的所谓“主流”看法,给出的建议也要打掉很多的折扣。由此可见,要么是学生自己盲目选择,要么是家长占据主导地位,最后的结果远远无法达到最优的状态。

举个例子,我的一个亲戚,去年他的儿子考大学,其成绩在学校一直稳居前三甲,以他的实力,保守一点,考个南京大学或上海交大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他的老爸早就注意到电力行业的高工资与高福利(据说某省一电力企业的员工,只要是在册的正式员工,即使是专门搞清洁卫生的年薪也能达到10万元),硬是要求他的儿子报考华北电力大学,在胳膊拗不过大腿的情况下,此子最后不得不以超高的分数进入了自己并不愿意的电力大学学习。

从上面的叙述与案例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其实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十分重要与关键!按照“职业路径”的优化来说,从源头上就进行优选的“预准备”是有重大意义的。这其中,在学校、学生个人与学生家长这三方当中,学校必须要承担一个组织应该具备的使命,在职业意识培养方面采取一些有远见的措施与方法,用一种组织的规则化与长期化行为来弥补个体的感性化与短时化的做法。

中学所要做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从高一就要有相应的课程与讲座等,一直要持续到高三,关键就灌输一种东西:职业意识与职业精神。这其实是我们国家非常缺乏的一种现代文明精神之一,而源头就是过去太多的强调了大学生与普通民众的不同,“天之骄子”的观念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而现在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定位也要随之发生根本的改变,要在高中开始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他们还相对陌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人”的概念,讲述职业除了与个人的收入地位相关以外,更与个人的价值追求、性格类型、兴趣爱好等密切相关,进入大学以前必须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初步的判断,从而为未来的顺利发展打下较为可靠的精神基础;二是中学要有相应的进行职业指导的机构或人员,如果没有条件自己单独成立,也要与社会上的相应专业机构保持最密切的合作,从而在大的视野中能够给予学生持续的广泛指导。这些机构或人员应该对于社会经济状况、社会职业构成状况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趋势等都要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且与政府、企业和一些高校有着良好的信息互动(在网络条件下已经日益成为可能)。这样的话,他们给高考学生发出的指导性意见就不是无的放矢或短视狭隘的。他们的作用主要是集中在大方向的判断上,而至于每个学生个体的选择,则保留其在大方向指导之下的充分自主选择权。 

二、大学时期的“职业试婚”与“全程探索”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路径优化到了大学时代才有了真正的实践基础与探索可能。但现在的现实是,很多大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并没有职业的意识,更不要讲职业的实践了。而一旦到了三年级以后,又往往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的职业选择焦虑感,这种情绪在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少人整个一个大学生活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前面的时光悠哉乐哉,而后面的日子又过分紧张,四年的时间没有一个梯形向上的良好职业准备形式。

进一步来分析,在大学阶段,前期承担职业选择责任的主体主要是学生个人与学校当局,而此时的学生家长们的影响与作用已经大大退后了;而到了大学生涯的后期,职业选择的路径优化责任则主要集中在学生个人身上。

从大学生活的前期来说,“职业试婚”概念的提出与付诸实践是相当重要的,它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帮助那些非自主选择专业或者发现现有专业与自己的各方面并不匹配的同学及早地调整专业学习方向或选取新的学习专业。虽然“试婚”概念在社会上并不是人人赞成的,但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上应该说是最短距离的捷径,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之下,大概也是短期内不二的选择。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对于“工作”这一概念太没有意识了。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至少意味着两个非常不同的涵义:一是服务他人的意识与行为,二是创造价值的意识与行为。这两个方面的涵义在当今的许多九零后左右的大学生中是非常陌生的,因为从一直被别人服务转变到要去服务别人,从一直消耗各种物品的价值到自己必须要创造价值,这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没有一个客观的渐进转变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适应的,这也是今天不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为他们的前辈所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则来自于如今许多大学所处的客观地理环境的变化:随着211工程、985计划等的广泛实施,在几年前的大规模高校合并浪潮中,一大批的“巨无霸型”高校基本都是设在城市的郊区,独立是独立了,但离社会的距离也相应地远了,学生们无形当中生活在一个隔绝的世界当中,但他们的任务却是要在四年之后立马冲进那个三教九流充斥、利益方式缤纷复杂的世界当中。这种巨大的反差如果没有及早地有意识锻炼与适应的话,极有可能象一个长期在深山老林中呼吸纯净氧气的人忽然来到车水马龙、废气充斥的都市当中,其肺部没有任何免疫能力而骤然得病,甚至呜呼哀哉!所以在“郊区高校”盛行的时代,大学生们远离社会有了最合理的天然理由,自己的心理也不会受到太大的自我谴责,但于将来必然要去的那个世界来说,这种自欺欺人的理由对自己的未来生活的欺骗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由此可见,越是自然环境形成天然屏障,越是要有“自我救赎”的意识,在进入大学的初期就要有意识地进入或营造职业的环境,熟悉职业的要求,尽早适应“有细菌”、“有病毒”的生活,从而锻炼自己的免疫能力。

从具体的“职业试婚”方法来说,我的建议有以下几点:一是在进入大学的初期,就要尝试“跨界”的交往,即不要把自己的交往对象仅仅局限于同学院甚至于同专业,而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科跨度很大的异专业、异地域、异学校与异性别的朋友,为自己的跨入社会进行人脉交往建设方面的早期准备。这些工作基础而重要,做好了说明你已经进入了一个“准职业”的人缘沟通状态;二是积极尝试不同性质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内容要大胆超越你正在学习的专业,在整个的大学期间,你的较长时间的实习不能少于3次,零零碎碎的实习可以有N次。这种跨界的实习方式可以让你有很多“试错”的机会,当然也有更多发现“真理”的机会。这样的实习可以很好地反过来调整你在校内的学习课程:换句话来说,如果你在第一学年的实习中接触的是你正在读的专业方面的工作,你可能会发现原来觉得很有味道的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其实比鸡肋还不如,那么你在第二年有及时调整所学专业的机会,即利用很多高校施行的进校后第二年可以部分重新选择新的专业的机会来调换你的专业方向;而如果你在第二年的实习中发现你现在的专业不大适合你,那么你也有新的机会,即在进行自己的“第二学科”选择时,选学那些你从实习中认知到的重要方向的专业,如此你也会有系统地充实此方面知识的可能;即使到了第三年的实习中有新的发现,你还是有机会把工作中的问题带到校园中,虽然这个时候可能已经没有某种证书了,但你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利用学校图书、师资等的优势,集中突击补上某些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全程探索”的概念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个人而言。这一点首先是意识的确立,其次更要有行动的笃行。我的意见是“全程探索”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一是瞅准校内运行比较持续的社团组织,公益性的与具有盈利性的组织在锻炼职业人格方面的作用更大一些,而那些纯粹个人爱好类的社团在此一方面的功能就要逊色一些。瞅准以后,你要学会怎样在社团内部与外部都不是单纯学生式的交往与行动方式,如可以为这些组织中的个人设定一个阶段性的“赚钱”或“赚眼球”(如请来某个著名大人物来校演讲等)的“绩效目标”,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其实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很多的成功人士,他们在大学阶段往往都干过类似的事情;

二是我觉得大学生要善于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未来的职业行为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合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把自己的毕业论文内容与将来的职业选择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在你进行相应的应聘时,你的专业知识与对现实的判断能力肯定会比那些泛泛了解的人要高出很多,胜算的可能性也就大得多。原因非常简单,你要写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在此一方面下足够的功夫,到后面你与别人的见识当然不会在一个层次上!我所认识的一个女生,就专门选取了房地产业中的“公共关系”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还特别研究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特别契合中国目前房地产业的现状,所以尽管竞争的人非常多,但她很快就被一家非常著名的港资背景的房产企业录取,收入待遇等非常可观;而相反的是,笔者也见到很多毕业生选取的毕业论文与自己的职业选择风马牛不相及(他们往往选取那些自己认为“容易过”)的命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完成论文,以后又再也不会用到。而在各种应聘面试中,又不得不“临阵磨枪”地恶补各种知识,与前面那种“一杆到底”的系统准备者相比来说,他们的胜算实在是只有天才知道!

“全程探索”的第三个方面是在应聘面试时要有足够有效的“样本数量”!也就是要有不同的企业类型等可供比较选择。不少大学生由于事先就有了强烈的选择偏向,因而在投递简历与参加面试时往往都是一种类型或相似类型的企业,其实这样做极有可能漏掉一些“大鱼”。最主要的原因是今天的中国变化非常的快捷,有些即使是两年前的“真理”看法也会迅速变异,所以对“当下”的了解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在今天全球经济形势下滑、就业市场非常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一方面的倾向没有以前明显了,这里就不再多展开论述了。

 (下一楼还有第三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6:01:28 | 只看该作者

三、“后大学时代”的“职业试水”与“职业锚定”

走出大学校门的23年之内,我把它称之为“后大学时代”。因为这一阶段的毕业生虽然已经离开了大学校园,但在情感上和交往上还与自己的母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在同一城市工作,还会经常回到学校,更是隔三差五的与往年的同学聚会PARTY。事实上,离开大学的23年之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职业的“试水”阶段,而在3年过后,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比较清晰的职业“锚定”,到了那个时候,大多数人才会真正割断与母校的“脐带”,开始了全新的“职业人”的生涯阶段。

“职业试水”阶段严格意义上讲从参加正式实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从大四的“签约”开始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后大学生”们来说,我也有几条也许比较有用的建议:一是在法律上事先尽量不要自我套在一些难以摆脱的限制里,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与用人单位签订“短期合约”,个人认为此时的年限于个人来说1年最佳,当然这一点可能需要你去努力争取。原因非常简单,这家单位可能并非你原来想象的那么好,你在外面的时候,极有可能被她的外表甚至是名字所迷惑,而一旦真正置身其中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原来无法发现的致命“盲点”,此时对于新人的你来说,能够容易的离开是较好的选择。案例之一是一位女生酷爱文化艺术,在毕业的时候历尽艰辛终于进了上海的一家著名报业集团,此单位可谓如雷贯耳,但她进去以后,才发现今日此一集团已是夕阳西下,各种积弊沉疴难返,唯一的出路就是一走了之,但囿于签约年限等的限制,涉及较大数额的赔偿,因而总是举棋不定;

“职业试水”阶段的第二要义是在有限的23年时间内的每一次跳槽尽量选择与上一份工作性质不同的工作,而不要把重点放在工资待遇上面,这样做的最终用意是自我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类型。不错,有的人会说这样没有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经历持续增值,按理说每一次跳槽后都应该让自己的价值增值的道理没有错,应该尽量保持自我职业生涯的内在连续性的道理也没有错。但所有这些道理都必须建立在你已经选对了职业方向的基础之上,而从现实来看,能够在一出校门就选对方向的人并不占多数,因为过去在学校时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更多基于的是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大致考虑,只有真正融身于职场以后,才有可能实打实地加入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偏好和价值趋向等新的参数来加以判断,这个时候的判断才更为真实、也更为可行。一个过去学技术的同学也许会发现销售才是他最大的所爱,此等现象没有在几个不同工作之间进行过实际对比参照是难于得出合理结论的。当然,此时的转换工作的频率也是有讲究的,个人认为一般6个月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段,一者6个月的时间足够让你对一份工作的内在做出判断;二是你的违约损失也不是很大;三是在将来的求职简历上不至于太刺眼。3年过后,当你有了45份不同的工作经历的时候,你对自己能够干什么和不能够干什么应该会有非常具象的判断了。

“职业试水”阶段的第三要义表面上与职业无关,其实高度相关。我的建议是在毕业后的23年的“试水”阶段尽量不要去做两件事:一是结婚,二是买房子。原因也非常简单,这两件事情是对年轻人固有热情的一种巨大限制,一旦实施了,很快就会把对于职业的热情大大地转移到其它方面,消弭了那种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激情与意志。特别是当了“房奴”以后,为房子地域所困,你就不大可能再到另一地域“开疆辟土”了;特别是为钱所困后,你就绝对不敢随便“炒老板的鱿鱼”,人也会变得唯唯诺诺起来,在经济危机的年代,你的这种特质会得到格外的加强。相较之下,在毕业后的23年内,保持“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潇洒状态,从长远来说,是对你未来家庭与亲人的更负责任的做法,也是将来写“自传”时不会扼腕叹息的重要关键点之一。

“职业试水”23年以后,你就已经完全从大学生脱胎换骨为职场人了,也就进入了我称之为“职业锚定”的阶段,此方面的内容已经不是本文阐述的主题了。

 

板凳
发表于 2008-12-28 13:00:12 | 只看该作者

很棒,不过有些观点不太认同,比如职业试水,长期处于职业试水的状态中不利积累,从HR的角度看,一个岗位没超过两年的积累,基本就就处于或停留在表象或较表象附近徘徊的了解阶段,无法对该岗能有一个全面综合有深度的认识,在操作的应变能力上估计也会有所不足。

4
发表于 2008-12-28 20:29:15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这不是大学生的问题不是孩子或者家长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我觉得这是个社会的问题:现在的就业的情况是,有一个学生就业,就会有另一个人失业

而且现在的大学教育,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有培训出来的技能跟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这是需要中国整个大学教育体系需要改革的问题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23:14:23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yilina在2008-12-28 13:00:12的发言:

很棒,不过有些观点不太认同,比如职业试水,长期处于职业试水的状态中不利积累,从HR的角度看,一个岗位没超过两年的积累,基本就就处于或停留在表象或较表象附近徘徊的了解阶段,无法对该岗能有一个全面综合有深度的认识,在操作的应变能力上估计也会有所不足。

讲的是没错,但每个人对于一份工作的感性方面如兴趣点、喜欢度等有六个月是足够的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因素对于职业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早考虑其成本较低。

当然我也强调了,“职业试水”是有时间与次数限制的,超过这些限制的话,负面的作用将会逐渐增大并居主导地位。

6
发表于 2008-12-29 11:30:12 | 只看该作者
后面一句话我是同意的,但是前面的话我有点意见,6个月的感性认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承认,一份工作的前6个月是学习知识最好的时间,在这个6个月里,你会发现你每天都是成长的,但是2年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深究这份工作,或者说是能遇到非正常规律出现的工作突发事件,增加应急反应!
7
发表于 2008-12-30 10:07:53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贴近现实!

期待lz的相关续作!

并希望能和lz进一步交流!

8
发表于 2008-12-31 22:21:2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得有道理!

9
发表于 2009-1-2 16:41:35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yilina在2008-12-28 13:00:12的发言:

很棒,不过有些观点不太认同,比如职业试水,长期处于职业试水的状态中不利积累,从HR的角度看,一个岗位没超过两年的积累,基本就就处于或停留在表象或较表象附近徘徊的了解阶段,无法对该岗能有一个全面综合有深度的认识,在操作的应变能力上估计也会有所不足。

我觉得楼主说得对,只有在你已经选对了职业方向的基础之上持续在一个岗位上去积累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而从现实来看,能够在一出校门就选对方向的人并不占多数,我觉得像楼主说的那样,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发掘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与发展志向,方向确定好了,再持续积累发展才是根本。

10
发表于 2009-1-3 11:41:58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