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追求和谐生产方式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2-15 10: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求和谐生产方式

张西振 王甲佳 杨芳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北纬公司实践总结,针对不确定性需求与大规模生产的矛盾,提出了一种以预定机制、能力延迟整合、深度支持为基本框架的和谐生产方式,展示了一个通过分离与调用实现低成本个性化服务的网络联结生产系统。

[关键词] 不确定性 和谐生产方式 分离与调用

 

引子

北纬公司的毛总一度很郁闷。在他主持的每次业务例会上,营销中心与制造中心的两位总监几乎总是争吵不休,而且让他无从协调。

营销中心总监指责制造中心没能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交期经常延误,造成用户投诉不断,给销售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营销中心总监是一位年轻的MBA,是毛总的一员爱将。毛总感觉他提出的问题确实很重要。

制造中心总监则是从创业就跟随毛总的一位老臣,也是一员干将。他管理的三间工厂是业内不多见的一次性通过ISO9000、ISO14000、ISO18000“三标一体”认证的模范工厂。他列举历年数据申辩道:营销中心接到的订单虽然越来越多,却也越来越小、越来越杂。单说瓦楞板材工厂,现在每天要履行的订单就有上千张,其中50%的订单开机时间不足10分钟,花大把的外汇买来的现代化流水线根本发挥不出优势来。更要命的是有订单交期短到只有6个小时,而且用户还经常要求插单,刚刚排好的生产计划又被打乱,ERP系统根本无法正常工作。

营销中心总监立即引经据典的反击:现在已经到了用户中心化时代,落后的生产中心化观念必须抛弃!制造中心总监没那么多新鲜词儿用来辩驳,只好说:我不管你什么“观念”,流水线只有连续工作才能达到效率、质量、成本最优,你别没本事拿到大订单就拿“观念”来忽悠我。营销中心总监一看讲“观念”这招不灵,立马改为讲“事实”,说:我们的用户的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品种、小批量是大势所趋,现在还能到哪里去找到大订单?小单杂单急单你不想做,拿不来订单让你的流水线躺着睡大觉还不知谁先哭……

毛总感觉双方讲的都有道理,但又怎样协调呢?

其实,北纬公司这场“以销定产”与“以产定销”的争论背后恰恰反映了当前商界最基本的矛盾——小批量、个性化、不确定性需求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

大规模生产只有在大规模消费中才有效率。工业革命用大规模生产方式使物质财富源源不断的从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然而,商品的极大丰富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顾客与供应商的力量对比,使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给顾客主张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创造了条件。就这样,大规模生产用自己高速制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消灭”了自己得以继续“大规模制造出相同产品”的外部环境,内在于大规模生产方式之中的这个逻辑悖论在大规模生产方式之内似乎没有解药。

解决小批量、个性化、不确定性需求与大规模生产的矛盾,以及表现在企业内部的产销矛盾,探索一种供需谐、产销和谐、供应链网络不同主体之间和谐的新生产方式,是摆在北纬公司和绝大多数制造企业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Dell预定平台的启示

时下流行一句话,叫做“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句话最能反映当代消费者对个性化消费的追求。当代消费者已经不像物质匮乏时代的消费者那样以满足基本需要为目标,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产品已经不能令他们满意,依靠CRM系统给出的标着他们的名字实则千篇一律的所谓个性化服务也不再使他们激动。他们追求的是真正能够倾听他们的声音,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的个性化服务。完全以消费者个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是存在的,但这种服务长期以来仅仅能够提供给极少数人,譬如帝王、贵族和富豪,因为这种服务需要一群人为一个人服务,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IT技术的发展为消费者低成本的享受个性化服务开创了可能性,网络预定平台就是开创低成本个性化服务的探索之一。

网络预定平台所以能够成为低成本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得益于自助和支持。Dell预定系统是一个范例,这个系统让用户自行配置电脑的硬盘、内存、光盘刻录机、CPU等,整个预订系统完整的考虑了各种情况的合理组合,确保用户所选配的组合能够攒成一台电脑——只要系统能够生成一张订单,Dell的供应链就能提供一台电脑。如果没有自助,为千千万万个消费者配置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电脑将会非常麻烦;如果没有支持(逻辑限制),用户“自主”配置出来的可能是一台不能运行的电脑。虽然Dell的预定平台的“支持”还是浅层的,但它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向。

Dell预定系统还在不经意间触及到一个重要机制:通过“预定”把不确定的、分散的、个性化的需求进行确定、归并与结构化,使得供应商可以低成本的提供服务。这种机制在航空、火车、汽车售票制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在2005年“发现”这一机制时就称之为“卖票论”。正是因为有了预定机制,不确定的、分散的、个性化的旅行需求就在“时刻表”的引导下归并到具体的航班、车次。

再来看北纬公司的情形。北纬公司作为W市规模最大的包装制造商,其产品和所面对的市场与Dell的有所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北纬公司没有自己的定型产品,也不能如Dell那样把产品分拆成一系列部件供用户选择。那么,“预定机制”又能够帮助北纬公司做些什么呢?

包装行业的用户既不是消费者,也不是某一特定产业链上的企业,而是各行各业的、各种各样的、生产着多种多样产品的、对包装有着稀奇古怪的需求的制造商(包装用户)。这些包装用户需要包装的产品多样性超过任何一家超市。包装供应商不能用一种或几种定型产品来为不同的包装用户包装不同的产品。

    事实上,对于包装用户的每一款产品的包装,作为其包装供应商,都相当于承接了一个项目。包装供应商首先需要掌握这种产品的形状、尺寸、重量、脆值、仓储运输要求、分销环节、销售对象,然后设计包装的结构、材料和生产工艺,再根据包装用户的生产节拍安排包装物的生产与配送。供应好一个包装用户一种产品的包装都是如此复杂,将多个行业、多种包装用户、多种产品的包装订单汇集到某一包装企业中,其复杂性可想而知。难怪北纬公司制造中心总监叫苦不迭,需求的不确定性、分散性和个性化足以让他的工厂穷于应付。对Dell预定系统照搬照抄显然不行,我们需要继续求索。



能力延迟整合

北纬公司不同于Dell的麻烦是,包装物不能产品化,也不能事先制作出不同部件并在接单后组装,延迟制造、模块化等柔性生产方法对北纬公司不适用(北纬公司需要“更柔性”的方法),那么Dell式的预定平台也就建立不起来。

在对北纬公司的业务逻辑进行了18个月的现场观察和思考之后,本文作者之一王甲佳看出了一个简单道理:北纬公司虽然没有定型产品,也不能在接单前预制部件,但不等于北纬公司接单前什么也不能做。实际上,北纬公司生产的看上去变化无穷的包装物所以能够交付到用户手上,是因为北纬公司具备生产包装物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经过梳理,也只有有限的几十种类型。定义一种类型的能力,就是将可以完成某种工艺活动的人、机、料看成一个整体的能力单元类型,有限的几十种类型的能力单元建立起不同的组合关系,就能够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譬如接到某用户的“胶印腹膜开槽胶粘瓦楞纸箱”订单之后,只需要把下料a、裁切b、胶印2、腹膜f、裱合c、分线d、开槽3、胶粘8、打包9(这些都是在信息系统中对能力单元类型(工序)的命名)等几类能力单元中的可用能力单元组合成为一个临时流程,就具备了履行这个订单的能力。

到这时,我们发现北纬公司有“产品”了,这种产品虽然不能事先生产出来,但它潜在的存在于能力类型之间的关系中,像“胶印腹膜开槽胶粘瓦楞纸箱”这类“关系产品”或者说“虚拟产品”,在北纬公司制造中心找到了92种——所有具体产品都是在这92种“关系产品”基础上变化规格、形状、印字等等形成的。

到此我们打通了产品、物料、能力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认清了产品、物料都是生产能力的凝聚和固化,而能力组合关系则等价于潜在的产品或物料。我们可以把产品、物料看作能力的特殊形态,是已经整合而不可变换的能力。要实现产品、物料与生产能力之间的这种“等价互换”,必须将过去按照大规模生产要求整合良好并且为追求效率而特化了的生产能力分拆为不同层次的能力单元,弱化各能力单元之间耦合关系,解开不同层次能力之间的捆绑,分单元维护各种能力,并在接到客户订单等确定性需求信息之后迅速调用和组合不同的能力单元履行客户的订单。我们把这种应对不确定的、分散的、个性化的需求策略称之为“能力延迟整合”。

为北纬公司特殊产品状态所迫,我们幸运的对产品、物料进行了能力化解购。随后,我们发现这个概念同样也适用于那些可以生产定型产品或者可以用预先生产出的部件组装产品的企业。事实上,这是一种更具有通用性的解决小批量、个性化、不确定性需求与大规模生产的矛盾的基础性的方法。能力延迟整合的还等于把过去各生产环节预先整合成部件或产品的固化的能力延迟到接到确定的订单信息之后再进行整合,而这种能力延迟整合只有在数字化信息系统支持下才能够实现,在没有IT技术之前是无法做到的。它包含了模块化方法的全部功效又超越了模块化而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可以把模块化乃至大规模生产流水线都看作它的特例——依赖于特定条件的特例。

能力延迟整合可以成为开创和谐生产方式的重要基础,它使我们可以用标准化能力单元生产个性化产品。

用一个积木拼面孔的类比可以很好的说明有限类型的能力单元为什么可以满足复杂的个性化需求。假如我们有100块积木,其中有10种式样的左眼、10种式样的右眼、10种式样的鼻子、10种式样的嘴巴……总共能够拼出多少种不同的面孔呢?答案是10的10次方=10000000000种。如果不是把每块积木僵化的理解为实体的部件,而是看成已经整合和尚未整合的生产能力,看成不同能力单元的“分离与调用”,则可以成为和谐生产方式的经典模型。

这让我们看到了解决小批量、个性化、不确定性需求与大规模生产这一突出矛盾的希望所在。

 

深度支持

能力延迟整合还不是和谐生产方式的全部,实现低成本个性化服务才是根本目标。

我们再回到北纬公司案例中来。作为包装用户的各行业各业的制造企业都会专注于研究自己所生产的产品,而对包装知识知之甚少(其实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所消费的商品也知之不多)。即便大型制造企业设有包装工程部门,也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部门,“养不起、用不足、留不住”的问题始终存在。包装用户非常需要包装供应商提供针对其产品特性以及能够解决包装作业、储存、运输、分销、销售全过程包装问题的“深度支持”。北纬公司发现,为一家包装用户提供这种深度支持服务就需要一个由包装工程、设计、测试和商务代表等组成的一个项目团队,其服务成本是很高的。为此北纬公司干脆把这种服务变成一个业务项目,称为“整体包装解决方案(CPS)”业务。

在CPS业务开展起来之后,北纬公司又发现,每一包装用户甚至某一产品的整体包装解决方案都需要整合多品种的包装物来实现,北纬公司自有工厂专注于纸包装制造,不能满足CPS业务全部需要。这时候毛总从刚刚上线的依据能力延迟整合、能力单元分离与调用原理重新开发的信息系统——网络联结生产系统的运行中也发现,现在可以利用这个系统把供应链上不同企业的能力单元象自有工厂里的车间、机台一样进行计划控制,因为这时候的生产计划已经变成了不断重组能力单元的“关系计划”,履行订单的能力系统与能力单元的产权归属没有必然联系。而供应链上的分配也可以依据“责任订单”传递规则与标准作业成本法即时计算出每个订单收入对能力单元的分配额度。各能力单元则平等的依靠履行每张订单积累起来的质量、交期考评权重值为自己争取获得“责任订单”的优先权。不同企业加入一个供应链(网)如同加入一个“总协定”。为此,北纬公司把企业扩张计划由兴办新工厂修改为大力发展协作商,建立一个围绕CPS业务的包装供应链,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一个供应网络。而自有工厂又有了一个新使命,就是作为样板工厂向协作商输出作业与管理标准,进行咨询与认证,让供应链上不同所有者的工厂相关能力单元都能像北纬自有工厂一样达到能力单元的可用性和质量、交期的可靠性标准。

北纬公司又看到,CPS业务虽然能够实现对包装用户的深度支持,甚至相当于外包了用户的包装管理流程与包装供应商管理,但这种保姆式服务成本仍然很高,只能为大规模的包装用户提供服务,无法将这种深度支持服务扩展到中小规模的包装用户。实现用户自助服务,才是实现低成本个性化服务的关键。怎样通过一个系统帮助用户自助设计包装方案、自主管理订单履行,是北纬公司面临的又一难题。

包装用户自助服务遇到的障碍是缺少包装知识,无法为自己的产品制定包装方案,也缺少与制造商对话的共同语言。但无论规模大小的包装用户,都非常熟悉自己的产品。北纬公司的CPS业务是从一个单一行业的包装用户开始的,他们发现在一个行业中,除了研发能力较强的少数领军企业产品变化较快,绝大多数业内中小企业的产品品种、型号、规格都大同小异,这让北纬公司发现了一条降低深度支持服务成本的途径——只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分行业、分产品、分规格型号配置标准化的包装方案,包装用户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推荐给自己的产品包装方案,而与每一个标准化方案相对应的又是一系列相应的“关系产品”,通过网络平台上的辅助软件可以很容易的规划出质量、成本、交期恰当的能力单元组合。用户决策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产品生产计划输入系统,让系统自动(或经由平台的计划中枢)下达包装物生产计划(订单)并准时配送到自己的包装车间。这样,北纬公司就解决了一个行业的包装用户大量的、常规的包装业务低成本支持问题。

随后,北纬公司又在开发类似产品包装方案的低成本支持系统。这个系统的构想是把被包装产品的特征加以分解,以这些特征的变化为条件梳理出需要解决的包装问题,针对每个问题制定出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更新的,并且在用户的广泛参与下逐步形成了一种包装问题“维基百科”),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包装管理的模式语言(参看本刊2005年第4期,张西振、王甲佳、刘玉龙:《模式语言管理》)。包装用户的包装管理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够在模式语言支持下采用“一次砌好一块石头”的模式语言管理方法制定出针对自己产品的个性化的综合成本最优的包装解决方案。这些由用户自助完成的新方案还可以交给北纬平台系统签约的包装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以确保能够安全、恰好的包装其产品。

而对于用户行业中新研发产品,北纬CPS团队则在产品研发期就作为合作伙伴介入,从包装专业角度帮助用户的产品研发部门在满足成本、质量需求的基础上,建议如何从产品结构设计上尽可能提高产品脆值,避免薄弱结构的出现,实现包装设计的简化和成本降低等等,成为一支包装管理高级支持团队。

未来

尽管北纬公司三个层次的支持系统尚没有完全实现,但毛总已经看到了它的广阔前景。统一的信息平台使得包装用户和供应商能够有效的追踪和管理包装需求、材料供应、计划、生产、配送活动数据,并能控制包装采购供应过程。这个平台可以方便的管理多用户、多供应商包装订单履行程序,包括包装用户数据、需求计划、供应商材料准备、产能分配、仓储运输……实现包装用户与包装供应商的无缝联结。对于包装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可靠的低成本包装管理支持系统和包装物供应源,对于包装生产商来说,这是一个通往市场的可靠渠道。

毛总已经把北纬公司重新定位为一个服务于包装用户与包装供应商“两面市场”的包装网络联结平台,象北纬这样的网络联结平台一方面为众多的需方用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支持,并通过一个统一的预定系统把个性化需求转化、归并、结构化为适应供应商能力的订单,一方面把大小供应商原来各自独立的生产线转化为可以分离与调用的能力单元,并在统一的“关系计划”协调下随时整合为履行订单的流程。毛总总结为三句话,叫做需求结构化、产品虚拟化、订单项目化。这种网络联结生产系统,催生了一种介于市场与管理之间,而又包含了市场与管理关系的“混序”生产关系和产业组织形态,这种新型组织形态如同有着众多树干与众多树枝的榕树,联结着众多的客户和供应商,实现了需求与供应、生产与销售和供应链(网)上不同主体的能力单元之间的圆融通达。我们期望,网络联结生产系统能够为在信息时代彻底解决工业社会留给我们的供需、产销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永恒”对立,为和谐生产方式的诞生开拓出一条道路。

让我们共同追求!

(注本文已在《企业管理》2008年12期发表)

追求和谐生产方式.rar

发表于 2008-12-16 0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学习借鉴一下。不过有点复杂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9: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网友关于和谐生产方式的疑问

1.是各个能力单元在工程规范的匹配性怎么满足??比如一个纸箱需要通过开槽、印刷、模切等工艺,由于设备和人员差异在各个能力单元所产生的尺寸公差可能都有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如何能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与一致呢???(要想统一所有的设备和人员几乎是不可能的)

答:在网络联结生产系统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能力单元层面实现标准化,也就是把泰勒制引入能力单元中。这里首先要解决的还不是多个同类能力单元的统一问题,而是一个能力单元自身“统一”的问题,也就是质量、交期、成本等“能力”稳定性问题。这个问题在多数工厂中解决的不是很好,而在分布式能力单元中由于资本与劳动的再度统一,人机耦合的稳定性也提高了,反而比大工厂更容易解决。绝大多数家庭作坊所以给人以只能生产低劣产品的印象,是因为作为单个的作坊缺少标准化管理的指导者,缺乏标准的订立者。当有统一的认证管理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这在温州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引入国际品牌整合者之后有鲜明的变化,甚至产生富达公司以3亩地的厂区成为西门子、施耐德、ABB“银触点”全球绿色供应商的经典案例。作坊做精一个小环节,是温州产业集群最大的亮点。昨天晚上还与施耐德前中国区供应链管理经理梁小平交流,他们来温州之后,已经把众多的供应商改造成了标准化的能力单元了,缺少的仅仅是没有信息系统联结起来。

在一个单个能力单元标准化问题解决之后,同类能力单元的统一性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解决的办法是:及要求统一又鼓励改进,而不是静态的标准化。

(1)同类能力单元中的个体,只要把自己的“能力”界定清楚,作关系计划的时候就知道那些能力单元能够满足哪一类订单的质量要求,只需要把握一个质量底线,剩下的问题就是成本考量了。

(2)同类能力单元(人、机、料)执行相同标准,经过认证后方可加入系统。

(3)同类能力单元在每次履行订单过程中不断积累“权重”,形成竞争,迫使各能力单元为获得订单优先权而不断提升自己。

2.在系统中没有看到应急单元的部分!包装行业是一个突发订单和修改较多的行业,在一个订单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由于突然的客户变更或者某一个能力单元因为故障而停产,这种生产线的突然调整和临时变更在系统是如何实现的呢???相应的半成品及备料如何及时处理??由此而造成的成本浪费又该如何计算呢??

答:提出这个问题可能还是传统生产系统的模式在限制你的思维。网络联结生产系统天然的就是为解决这个而存在的。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河流中行船,如果一个地段堵塞了,船就过不去了。而在温州三洋湿地这样的水网中行船,就不会发生这种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整合良好的工厂系统存在这类浪费的话,这就是网络联结生产系统的成本优势之一了。


3.我们的客户在产品的要求上是多种多样的,要是按照所有的客户要求都来准备相应的物料那将是一种繁复的工作。在传统的包装行业中,我们是将客户选择在某一个指标上加以统一,比如说纸板幅度或者性能要求,为了追求产线的高效运转不得不舍弃一定的材料利用率!这和系统最基本的设计理念是相矛盾的,东经在这种取舍上是如何平衡的呢????

答:用标准化能力满足个性化需求,是和谐生产方式最基本的原理。这里的能力包括为没有整合的生产能力,和已经整合为物料的能力。还是要回到网络联结系统上来思考。这些问题正式传统工厂中常见而且不可克服的矛盾,而网络联结系统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设计的。


4.还有就是各个能力单元的工艺流程和公司最基本的工艺要求和规范是通过那种方式统一和协调起来???公司根据习惯都有一套自己独立的品质规范,这种规范也会以为设备和工艺的改进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各个不同的能力单元能否及时匹配?回馈?甚至冲突??


答:你把网络想象成一家公司就行了。这个网络联结型的公司,要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原则,在《榕树型企业》思维导图中,我有所涉及。能力单元之间是动态匹配的,不会是静态不变的。冲突、张力正式系统进化的动力。

5.传统包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做大的优势就是成本及灵活的运作方式!!它的资源配置和流程安排可能做到一日一变甚至一日多变,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一旦形成系统,人员、资源的配备是和各个能力单元捆绑在一起的,系统越庞大,灵活性和成本优势不断缩小,这又如何解决呢???

答:这个问题太好了。“优势就是成本及灵活的运作方式”,如果这个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网络联结生产系统就是无敌的!人机料在能力单元层面的捆绑,正是为了在上一层的松绑,网络联结生产系统的每一单都可以改变资源配置,每单一个流程,每单形成一个专门的“虚拟工厂”。

其中好多问题,在《和谐生产方式文存》中已经有答案了。可以参阅。

发表于 2009-1-25 16: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谐?

做起来真的很难拿啊

发表于 2009-1-30 13: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啊!!复杂点好啊
发表于 2009-2-22 16: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很理解,要再多看[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6: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答网友tallqiao关于“和谐生产方式”的提问

tallqiao:谢谢博主。
你说的和谐生产方式,与以往的分散网络化制造,规模化定制,动态联盟企业等是不是类似的?
你总结的福特、丰田、约束生产,我觉得挺清楚;围绕生产能力单元编织信息化制造网络以适应个性化订单,这个思想也可以理解。那实现方面呢?关键技术是什么?与其它生产方式相比,优点体现在哪里?对企业来说,可以进行实践吗?(哪怕只是一小步。)有什么工具支持吗?
是不是可以拿软件开发来看,和谐生产方式如何建立软件开发能力单元?如何编织软件开发网络?如何满足软件定制开发要求?这种方式在成本、时间、质量方面能带来什么好处?软件企业如何可以朝着这个方向改进?

张西振答:tallqiao真是高人,提的问题个个“点穴”。我再尝试回答一下。

1.和谐生产方式的核心就是网络联结生产系统,与分散网络化制造,规模化定制,动态联盟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可以说这些都是和谐生产方式的早期探索,为和谐生产方式的诞生准备了土壤,准备了经验和教训。

2.和谐生产方式的实现,的确需要关键技术支持,这个关键技术就是“网络联结生产信息系统”。如同动车组所以能够把自带动力的车厢结合起来,实现“步调一致”,是因为动车组有一个网络控制系统,使自带动力车厢互相联结,构成控制与通信网络,相互协作实现对整列车的控制。

3.与其它生产方式相比,和谐生产方式有点可以举出很多,我列举几个明显的有点。

(1)能够用标准化的能力单元在网络联结生产信息系统支持下生产出适应动态不确定市场环境的个性化产品。这一条又是是因为当今市场环境变化凸现出来的,如果一个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仍然是稳定的、需求仍然是标准化的,当然要选择福特生产方式,而不是和谐生产方式。

(2)能够把大工业与作坊的交融,把两种优势都发回来出来,而且克服了两种生产方式的缺点。这一条优势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和谐生产方式,可以赢得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3)更重要的一条优势就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降低成本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在生产环节减少了产能冗余浪费,这比TOC理论仅仅前进了一小步,但确实突破性的(突破了公司边界),再就是通过总协定降低了交易成本,通过管理支持系统降低管理成本。这是和谐生产方式所以能够推行推行的经济引擎。

4.和谐生产方式的探索不是从理论开始的,而是一开始就是一个实践探索,有关实践经验总结发表在《企业管理》杂志2008年12期《追求和谐生产方式》。如果有兴趣,可以来我们公司参观,我们会毫不保留的展示我们的具体实践。

5.在我们的实践探索中,和谐生产方式的支持工具就是王甲佳、万小青用三年时间开发成功的网络联结生产系统,这个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是:

基础层

虚拟产品 标识系统的能力,联结客户与能力单元的中介转换器

能力单元 系统的能力构件,履行订单流程各环节的人机料统一体

客户 需求发生的主体与虚拟产品相匹配的结构化需求

过程层

订单管理 能力预定的平台,驱动一个订单“项目”运行

关系计划 联结可用能力单元的“项目”计划(搭建虚拟工厂)

制造 各能力单元执行计划与实时回馈、支持元素请求

物流配送 网状运输管理

结算 “两面市场”结算平台

分析层

报表 提取数据,服务于各利益相关方不同主体

我们公司网站上放了一个参考课件,其中有信息系统的截图,你留下邮箱地址,我也可以把课件发给你。

至于软件企业如何朝着这个方向改进,我不太清楚,因为我们仅仅是一个软件用户企业。

如有兴趣,也可以到http://www.dongjing.com/main/?id0=2&id1=192来下载各种相关资料。

当然更欢迎您来现场指导!具体看看网络联结生产系统是如何运行的,会比较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6: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答网友tallqiao关于“和谐生产方式”的提问

Tallqiao:看了博主对我前面两次问题的回答,我觉得对我挺有帮助,对和谐生产方式多少有了些理解了。能通过网络这样直接的、简洁的沟通,我个人觉得效果不错,比我自己去看那么多资料快多了,有了这样的交流,我以后再去看相关的东西,会方便的多。所以,我想先不自己去看,再继续问些问题,请博主再简明扼要的解释一下,谢谢!

 

1.和谐生产方式比过去的分散网络化制造、大规模定制、动态联盟这些提法有了什么重要的改进?它的深入发展体现在什么地方?

 

2.你们用三年时间开发成功的“网络联结生产信息系统”是一套软件系统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和谐生产方式就是建立在一套软件系统的基础上的,这听起来人让人生疑,两者不是一个层次的内容吧。如果不是,它又是什么呢?

 

3.另外,你用自带动力系统的动车组的网络控制来打比方,可是动车组都是要在铁轨上跑的,这个那个网络控制系统能起作用的强外在限制条件;然而,对于突破了公司边界的标准能力单元,存在什么强限制条件吗?它们的“铁轨”在哪里?没有了铁轨,你再试试用网络控制系统去把动车组联结在一起试试看,会怎么样呢?那么对和谐生产方式来说,你要去建这个”铁轨“吗?它又是什么?

 

4.我一直理解你们的这种网络联结是超越了单独一个企业的,但是好像你们的实践是在一个企业内部的吧?你们这个信息系统与MRP、ERP什么的有什么区别?

 

5.能力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你们建立在能力单元基础上的网络系统,如何评估实时的能力变化、做出计划、调整进度等等?

 

6.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提出来,我认为就没有什么领域的限制了,它会影响任何的生产制造活动,软件生产当然应该包括在内。而且我认为,它在软件开发这个领域应该能体现的更清楚。但是你们似乎没有考虑过。这样的话,你们认为和谐生产方式适应的范围是什么呢?

 

如果方便的话,把你提到的课件发送到此邮箱吧:tallqiao@gmail.com,谢谢!

 

张西振:tallqiao先生真是贵人,或者说更像一位导师,能给我们提出这么多有深刻价值的问题。我还是当好学生,老老实实的一一作答吧。

 

(1)和谐生产方式比过去的分散网络化制造、大规模定制、动态联盟这些提法有了什么重要的改进?它的深入发展体现在什么地方?

 

和谐生产方式的产生,并不是从学术研究入手的,而是被实际问题“逼”出来的,关于这个过程我就不多说了,可以参阅《一个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前世今生》(http://blog.vsharing.com/xizhen/A817589.html)。就像当年丰田生产方式是受到超市模型的启发一样,我们的思路是受了Java编程思想的启发形成的,核心思想就是《分离与调用》(这个过程发表在《中国计算机用户》2007年34期,见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HJS200734032.htm)。

 

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埋头企业的实际操作,并没有象学者那样去做文献研究(我们的确也不是学者)。经tallqiao先生指点,我昨天才下载了几篇有关网络化制造的论文(其中一篇是雷琦的《网络化制造平台的集群模式和运行方法研究》博士论文,我已将该文PDF文档发给和谐生产方式研讨小组成员参阅),对这个领域里如此深入的理论研究深感惊叹,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进一步完善和谐生产方式的思想与操作实务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我也看到,网络制造理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雷琦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网络化制造的诸多定义进行列举之后给出的定义是“网络化制造是基于网络的制造企业的各种制造活动及其所涉及的制造技术和制造系统的总称”。读完这些资料之后,在我头脑中呈现出这样一个图像:

 

当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在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诞生之后才真正成为工业时代的主流理论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网络化制造理论类比于科学管理理论,而把和谐生产方式类比与福特生产方式?我感觉,网络化制造理论至今的确还是一个“理论”,真正落地,所缺少的正是一个“方式”。

 

和谐生产方式的产生,与福特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一样,首先是一个实践,它们解决的正式理论所不能解决的“方式”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微观机制问题,这应该是和谐生产方式与网络制造理论的相互关系。研究和谐生产方式应该学习网络制造理论,而网络制造理论也将会包含和谐生产方式。从这个视角看,不能说和谐生产方式是对网络制造理论的“改进”,它们应该是不同层面的东西。

 

至于大规模定制,与和谐生产方式的区别则是明显的,大规模定制以“延迟制造”为基本模式,属于对福特生产方式的改进。而和谐生产方式以“分离与调用”为基本原理,以“深度支持”、“预定机制”、“能力延迟整合”为基本模式,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制造的实践方式之一,不具有可比性,更不是“重要的改进”了。

 

至于动态联盟理论,对于和谐生产方式也是重要的思想来源,我到是看过几本这个主题的书,讲得主要是企业之间或者产业集群内部联盟关系的管理,也可是把和谐生产方式当成动态联盟的一种微观机制来看,而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可以利用和谐生产方式来帮助动态联盟理论落地。

 

如果说和谐生产方式对网络化制造、动态联盟有什么“深入发展”,那就是为之找到了一种微观机制,就像福特生产方式为科学管理找到了一种实现方式一样。

 

(2)你们用三年时间开发成功的“网络联结生产信息系统”是一套软件系统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和谐生产方式就是建立在一套软件系统的基础上的,这听起来人让人生疑,两者不是一个层次的内容吧。如果不是,它又是什么呢?

 

“网络联结生产信息系统”是一套软件系统,而和谐生产方式正是建立在这套软件系统的基础上的。两者的确不是从一个层次的内容,否则就不会建立在其基础之上了。事实上还有一个层次,就是榕树型企业,这是作为一种企业经营模式提出来的,这样就形成了3个层次:网络联结生产系统→和谐生产方式→榕树型企业。

 

就像福特生产方式必须建立在大机器流水线生产系统之上以上,和谐生产方式必须建立在网络联结生产系统之上。而和谐生产方式又是为建立榕树型企业服务的。

 

这个网络联结生产系统已经上线运行了半年,还正在逐步改进之中。关于这个系统,最有资格介绍的人是王甲佳,这是他的儿子,我顶多懂一个皮毛。我已经把有关这个系统的课件发你邮箱了。

 

(3)另外,你用自带动力系统的动车组的网络控制来打比方,可是动车组都是要在铁轨上跑的,这个那个网络控制系统能起作用的强外在限制条件;然而,对于突破了公司边界的标准能力单元,存在什么强限制条件吗?它们的“铁轨”在哪里?没有了铁轨,你再试试用网络控制系统去把动车组联结在一起试试看,会怎么样呢?那么对和谐生产方式来说,你要去建这个”铁轨“吗?它又是什么?

 

“铁轨”这个比喻真的很棒,是对“动车组”比喻的进一步完善。我想了想,和谐生产方式的确由一个“铁轨”,这是区别是“企业动态联盟”的重要特征。这个“铁轨”,从物理层面看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个网络联结生产系统,正是这个生产系统,把隶属于不同主体的能力单元纳入了同一个轨道,服从统一的“关系计划”调度,把分布式能力单元变成了可以履行各种个性化订单的“虚拟工厂”。从机制层面上看则是总协定,让加盟能力单元遵守同一个规则统一行动。这个思想可以称之为“高氏铁轨说”。呵呵。

 

关于这个“铁轨”,王甲佳也很感兴趣,他还有不同的“铁轨说”,等他来阐述更清楚一些。

 

(4)我一直理解你们的这种网络联结是超越了单独一个企业的,但是好像你们的实践是在一个企业内部的吧?你们这个信息系统与MRP、ERP什么的有什么区别?

 

网络联结就是对不能能力单元的联结,在接到订单之后,把不同能力单元连接为履行一个订单的虚拟工厂。它当然是超越单独一个企业的。

 

这个系统首先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做起的,也正因为是在一个企业内部,才有了“超越”的问题。其实,建立这个系统的动力,正是来自企业“超越”自我的需求。蒋孟有总裁有一篇《分离与调用——把东经融入包装行业的大海之中》,表达了这一需求。他引用了沈善增先生的《心经摸象》中的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可以通过从根本上打破自我意识及其产生的宇宙观的办法,来逐步消解结构的局限性,使生命结构达到无穷大,等于无结构,等于和宇宙本原本体(动力)同一。……妙明真心如一条直线,两端无穷大。直线上任何一点都可以引出一条线来,众生就像这条直线上引出的封闭曲线,不断的循坏,看似无穷,其实是有限的。修行就是在直线上发生曲线的点上将封闭的曲线打开,打开后使之与直线完全重合,变成直线上有起点无终点射线。……佛、菩萨的一切努力,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以最适合打开这一结构、这类结构的方法,来启发某结构打开自身的封闭圈。

 

和谐生产方式就以网络联结生产系统为技术支撑,以建立榕树型企业(网络联结型企业)为目标的,它是应该而且能够为一个企业所以利用,否则它就没有生存的基础,而且又是通过在一个企业中运用来突破企业的界限,从而改造产业集群和动态联盟的。


至于说网络联结生产系统与CRM、ERP有什么区别,就如同问老鹰和老虎有什么区别一样,它们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基础和完全不同的逻辑基础之上的。ERP说到底是归属于福特生产方式的,网络联结生产系统则从诞生之日就隶属于和谐生产方式,就像看板管理从诞生之日就隶属于丰田生产方式一样。

 

在网络联结生产系统中,ERP同样被吸收利用,不过只是在能力单元层面得到运用,其“势力范围”被压缩了。

 

(5)能力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你们建立在能力单元基础上的网络系统,如何评估实时的能力变化、做出计划、调整进度等等?

 

关于能力,我专门写过一篇《企业动态能力简说》短文来说明(见http://www.westgain.com/news/wgi106/20081281359439823.htm)。其中绘制了一张图,表达了与tallqiao先生的认识和不同的结论。

 

理论上的事情不多说了,我们解决能力单元能力“标志”问题是从能力描述、质量、工时定额几个维度的标准化来实现的。而计划方式则是“关系计划”。国内小吉星公司的董军先生也是从这个思路进行探索的,我们曾经有过很深入的探讨(参见http://blog.vsharing.com/xizhen/A615595.html)。但我们发现,在解决能力的“不确定性”问题上,“分离”需要更加彻底。我们发现“分离”到位之后,能力的标准化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当然,就像丰田生产方式必须重视机器的“可动率”,和谐生产方式特别关系能力单元的“可用率”,能力单元必须实时的可用、在用、不可用反映到网络联结生产系统中去,而通过关系计划调度运行。可以参看杨芳《关系计划是系统设计的核心》。关系计划的制定则依靠不同类型订单履行的模式语言来指导(借鉴亚历山大《建筑的模式语言》)。具体探讨这一方面的问题,针线活比较多,还是王甲佳来谈比较合适。

 

(6)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提出来,我认为就没有什么领域的限制了,它会影响任何的生产制造活动,软件生产当然应该包括在内。而且我认为,它在软件开发这个领域应该能体现的更清楚。但是你们似乎没有考虑过。这样的话,你们认为和谐生产方式适应的范围是什么呢?

 

的确,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有“发现”和谐生产方式所适用的范围边界,只能说“发现”了几个最适用的领域,譬如说浙江的产业集群。这应该是我我们近几年的主要推广的范围。

 

对于软件开发这个领域,我也认为是适用的。去年金蝶李福寿先生来考察指导时也认为可以把这个原理用于软件开发的操作。并且我还认为,软件开发无非是项目运作,王甲佳的问题订票单原理在此应该有很好的应用,目前我们正在为CPS业务(整体包装解决方案业务)的工作平台对软件开发更有借鉴作用,其基本思路我已经放在畅享网。因为软件开发的能力单元主要是个体的人,运作起来与制造业会有所不同,我们对此有一些初步思考,可以参看《问题订单如何与知识管理耦合》http://media.ccidnet.com/art/2643/20081212/1635485_1.html,其中我的8点构想,当然仅仅是构想,没有实践支持。

 

我们作为制造企业的从业者,的确对软件开发不怎么在行,我们的网络联结生产系统也是委托深圳时代华信科技有限公司的万小青先生开发的,因此不大敢对此多加“考虑”。我们没有软件公司,恐怕总是考虑软件公司的事情老板也不干,呵呵。好处是,和谐生产方式的提出本来就不是那一个人的事情,是一群同好自发结合起来探讨的,我们公司目前仅仅从制造业考虑问题的,西安的肖永健以及东方公司好像就在服务业有所探索,在软件开发领域,万小青有所考虑,我想tallqiao先生或许就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最佳人选。我们真诚的欢迎和期盼tallqiao先生来探讨这个问题,让和谐生产方式在软件开发领域开花结果。我想,和谐生产方式的魅力不在于它的成熟,而在于它的不成熟,在于它可以让众多优秀的头脑在此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自己的事业。和谐生产方式的提出,不是给大家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一种范式的转换,为众多优秀头脑开辟了一个新战场。

 

tallqiao先生是让我简单的回答的,我还是啰嗦了很多,就此打住。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6: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答网友tallqiao关于“和谐生产方式”的提问

tallqiao问:博主能用最少的文字(我看了您的文章,但是说实话还是不清楚。),说一下什么是“和谐生产方式”吗?从中,让我清楚地知道它和规模化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等有什么本质不同,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谢谢!

张西振答:说实话,tallqiao 这个题目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回答,但是我还是经不住诱惑,想尝试一下:

我想要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福特生产方式(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就像一条河流的水系图(流水线的命名非常形象),其计划方式就是追求各个支流的同步性。而让有着很多分支的水流都同步(尽可能减少库存),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这就演化出了从订货点法到MRP再到ERP的复杂管理系统。

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是把这条河流分段建了拦河坝,下游用多少水,就去上游取多少水。因此其计划方式就非常简单,只需要把计划下达给总装线,然后用一个“看板”就解决了向上游传递零配件需求信息的任务,因此也不需要复杂的信息系统来支撑。

福特方式和丰田方式最大的区别是计划方式的区别,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

还有一种从中间着手的计划方式,那就是“约束理论”,从瓶颈入手进行计划。

这三种方式都没有脱离一个河流水系图的基本模型。

和谐生产方式的与以上三者不同,它不再是一条河流水系图,而是一个水网。更多的细节还是是需要参阅http://www.dongjing.com/main/view.asp?id0=2&id1=192&id=349资料。

福特方式的优点是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上大批量、低成本、高速度生产产品,是工业革命的基本模式。

丰田方式的优点是适应较小市场容量,快速换型,节约成本。

约束理论的优点是对一个独立了工厂生产系统的动态优化。

和谐生产方式的优点是在网络时代借助信息化把不同主体的生产能力单元编织在一张网络之中,从而形成以标准化生产能力履行个性化订单的能力,从产销和谐到供需和谐。
发表于 2011-6-7 13: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上看到您将沈善增老师《心经摸象》中的观念用于企业管理的文字,读后如遇知音。我也是沈善增老师著作、思想的受惠者,深感他传播的中华崇德文化对世事、对人生大有益,亟需发扬光大,著作又博大精深,需要有同好者相互交流、探讨,以期深入老孔庄、儒释道的堂奥。在网络上与沈善增老师联系上以后,在JR论坛田晖东老师的支持下,搭建了一个善增读书会的平台,希望您能拨冗光临,指导、交流。也希望把此平台推荐给您的朋友。http://rose.uueasy.com/index.php?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