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金融危机深入分析

[复制链接] 7
回复
107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1-2 21:3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融危机深入分析

1.     金银货币与信用货币
        从实物货币到金银货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当货币的实体具有内在价值,当内在价值等于它表现出来的票面价值时,贸易行为与易货贸易没有区别,都是等值交换。

        从更广义的概念看信用货币很早就出现了,凡是货币的内在价值小于其票面价值,那么货币就具有了信用的成分,例如纸币、票据、借条都是信用货币,因为客观上这些都增加了货币的流通量。
        发行者的信用直接决定了信用货币的价值,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君子与一个骗子出具的同等面值的欠条,人们更愿意接受君子的欠条,而不愿意接受骗子的欠条,君子的欠条比骗子的欠条价值更高,甚至君子的欠条可能超过其票面价值,而骗子的欠条可能一文不值,原因就是君子的信用远远好于骗子的信用。
        现代社会信用货币已经成为主要的货币,这里我们并不说只有信用货币,因为我们无法完全剥夺金银的货币属性,无论金银在流通中的作用多么小。现代的货币主要由国家发行,隐含的是国家的信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法律保障实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国家的信用。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了其发行货币的价值,一种信用货币有一定的流通范围,也可以称为这种货币的势力范围,强国的货币势力范围会越过国界,在更大的范围内流通,被称为强势货币,而弱国的货币势力范围会遭到强国货币的挤压,被称为弱势货币。比如美国是当今的超级大国,综合实力无人能敌,美元则成为世界货币。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如欧元、英镑、日元等的势力范围都超过其所发行国家范围,成为国际结算的货币,为强势货币。欠发达国家的货币只能在国土范围内流通,国际上不被接受,是弱势货币。
         只有信用货币才有势力范围的概念,而金银货币则是世界通用的货币,我们把一种信用货币的势力范围叫做货币圈。很多经济问题必须在一个货币圈内才能研究清楚,而不是在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内。
2.     货币投放与经济的发展
        我们用最简单的循环表示经济体内的经济循环,如图1所示。

图1

        这里共有甲乙丙丁四个对象,甲和乙表示两个人,每人最初有100币,丙代表100人,会种粮食但是吃鱼为生,丁也代表100人,会打鱼但是吃粮食为生。整个经济循环包括ABCD四个过程。
        A过程:甲把100币给丙,丙生产100粮食交给甲。甲先给丙的100币是作为生产的成本,如果没有这100币,丙无法生产,我们这里把生产的成本简单化了,只考虑人工费用,不考虑工具等的投入,这是为了使循环更简单,因为其他成本都会涉及到与更多个体的交换。
        C过程:乙把100币交给丁,丁生产100鱼交给乙。
        B过程:丁用挣到的100币从甲处购买100粮食供自己食用。
        D过程:丙用挣到的100币从乙处购买100鱼供自己食用。
        经过AC--BD完成了一个完整经济循环,在这个过程中甲乙两个人是资本的所有者和提供者,而这些资本是循环得以进行的推动力,经过一个完整的循环他们的财富数量维持不变,而且他们也不需要任何必须资源维持生存。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中,需要的总货币流通量为200,生产的产品量为200,社会总财富为400。
        这样的循环如果持续进行,则社会的总货币流通量不必增加,而且丙丁的生活水平不会提高但是也不会下降,总的社会财富也不会增加。这要求甲乙二人不消耗任何生存物资,而且大公无私不求回报,但是这与资本的本性是相矛盾的,资本运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不同的货币供应量会导致不同的经济运行效果:
        1)如果甲乙二人投入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例如甲知道丁能拿出100币购买粮食,那么甲就会只给丙90币,生产出90粮食,去换丁的100币,获取10币的利润。此时乙知道丙手里只有90币,所以他只给丁81币,生产出81鱼,换取丙的90币,获取9币的利润。循环往复社会中流通的货币数量越来越少,这就是通货紧缩,使生产能力越来越小,GDP逐渐减少,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稳定的货币供应量会导致通货紧缩,生产总值GDP的下降。
        2)为了不使GDP值下降,就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例如每个循环向丙和丁分别增加10币用于购买(这里我们不关心增加货币的具体方法),那么就可以维持每个循环稳定的粮食和鱼的产量。此时GDP的值和人们生活水平保持稳定,但是经济并没有丝毫的进步。
        3)为了使GDP有所增长,人们生活有所提高,每个循环向丙和丁分别增加超过10币用于购买,使甲乙为了获取更大利润而加大向丙丁的投资量,使得生产物资量增加,则GDP有所增加,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假设p—总销售额中的利润比率,G—GDP总值,x—投入货币量与GDP的比值,则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经济增长率=x-p                                                    (1)
        储蓄率=p(2-p)-x(1-p)                                                (2)
        以上公式隐含着一个假设,就是投资最大化,即甲乙根据能够挣到的钱数进行投入自己最多的钱。
        从公式(1)可知当货币投放与GDP比率大于平均利润率时,经济增长为正。为了使经济增长加速,或者增加货币投放量,或者减小商业平均利润率,如果采用金银货币,货币总量受到金银总量的限制,这会直接影响货币的投放量,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能够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原因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货币投放量的持续增加,除了增加大量政府投资(增发人民币),还有外部需求持续增加也代替了内部的需求空缺,所以我们的经济是投资拉动、出口导向的;其次我们的平均商业利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从公式(2)可知,当x<p(2-p)/(1-p)时,储蓄率大于零,储蓄总量是每一个经济循环储蓄量的累加,当储蓄总量累加到数量很大时,就如同一个定时炸弹,它是可以引导但不受控制的额外的货币调节因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最常见的是导致某个领域或某个区域经济过热,例如加剧房地产泡沫。直接后果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经济震荡,严重时会导致经济危机。
        所以应该尽量减少储蓄总量,当x>=p(2-p)/(1-p)时,储蓄率为零,这是不是理想的经济状态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货币投放过多,一种情况导致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使生产过剩,物价下降,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内在原因后面给出。另外一种情况导致货币投放的增长超过实际生产能力的增长,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所谓刺激内需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就是储蓄量是否减少,如果使储蓄减少那么措施得当。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医疗、教育和住房市场化改革都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些费用的增加虽然表面上看增加了人们的开支,会减少储蓄,但是这些都是强制消费或被动消费,而不是主动消费,结果大大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促使人们把更多的收入储蓄变成,长远看反而使储蓄量增加了,这更增加了经济的不安全性。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1:35:25 | 只看该作者
3.     财富与实用价值
        什么是财富?到网上搜一下,答案五花八门,比如金钱、产品、资产、信誉、健康都是财富,这里指的是物质财富。可以看出财富包括货币和商品两类,可以把财富分成货币财富和实用价值两个部分,如果我们同意这个说法,那么我们必须搞清楚实用价值的概念。

什么是实用价值?这里实用价值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能够满足人们真正需求的多少,它可以随着人的需求发生变化。实用价值是财富的本质依托,没有了实用价值则财富则无从谈起,所以实用价值是财富的真正的内在的衡量标准。
        如果生存是人们唯一的需求,只有吃粮食才能维持生存,那么粮食就是唯一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假设社会上只有A、B两个人,A有100粮食,而B有900币,总的实用价值为100,但是总的财富却可能有多种答案。一种情况是B的900币全部用来交换A的100粮食,这是合理的,因为A的100粮食是唯一可以交换的东西,此时900币=100粮食,所以总的财富数=900币+100粮食=200。另一种情况是,B只拿出100币交换A的100粮食,其余的800币存在银行或者自家的床底下,此时100币=100粮食,所以总的财富数=900币+100粮食=1000。
        前者A的100实用价值被B夺去一半,后者A的100实用价值被B夺去90%,货币财富的主要作用就是掠夺实用价值
        假设:u=实用价值/货币财富                                           (3)
        u越小那么实用价值被掠夺的比例越大,当u很小时人们就对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失去了兴趣,反而去追逐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所谓财富如货币,这使u进一步减小,给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性,因为货币过度透支了信用,导致财富与实用价值依托关系越来越脆弱,当财富与实用价值脱离关系时,所有的货币财富会瞬间化为乌有,则货币体系就崩溃了。
        上例中实用价值量随着粮食的量而变化,当粮食总量增加时,实用价值的总量增加,但是实用价值量是有上限的,例如总人数为100,每个人的粮食需求为10,总的粮食需求为1000,当粮食总量小于1000时,其实用价值量与粮食总量成正比,当粮食总量超过1000时,实用价值总量等于1000而不再随着粮食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经济发展过快,导致生产过剩时,虽然更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由于超出了需求总量,所以并没有增加实用价值,这时没有人愿意为了多余的产品付出更多的货币,最终导致产品价格下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这里还应该引入一个概念——“虚幻货币需求”,所谓虚幻货币需求就是脱离实用价值的货币需求。例如有人习惯把钱藏在床下,就是一种虚幻货币需求,赌场也创造了虚幻货币需求,金融市场上很多金融衍生品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虚幻货币需求。
4.     货币发行与银行
        信用货币是当今世界各国采用的货币形式,它与金银货币的本质区别就是货币本身的实用价值几乎等于零,相比其票面价值完全可以忽略,这使得货币的增发更加容易,几乎不需要成本。各个国家都普遍使用货币投放量这个杠杆来调节经济的发展速度。
        货币的增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央银行新增发的货币,另外一个就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货币放大效应。在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链条中,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是处于最高端,而生产企业和广大劳动者则处于低端,拥有大量货币的银行时时刻刻都在掠夺着劳动者创造的实用价值。
        广大的劳动者每天辛苦地劳动,创造着大量的实用价值,而那些掌控银行的所谓银行家们却不必辛勤地劳作,他们只需要增发货币或者增加发放贷款,就自然拥有了大量的财富,每个劳动者创造实用价值的同时,也在为这些银行家创造着财富。
        随着货币量的增加,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所创造的实用价值也在不断增加,当货币总量与社会总实用价值比例维持稳定时,货币对劳动者实用价值的掠夺比例维持恒定,此时的国民经济表现为健康的发展状态。由于实用价值与货币量同步增长,所以虽然货币总量持续增加,但是并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负责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只要发行更多的货币,就会获得更多的财富。无节制地增发货币,是对人民财富的无情掠夺,会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导致经济崩溃,进而社会动荡和政府垮台。
        一般生产企业发展壮大,是靠利润的积累。而商业银行的财富增长却完全不同,有些人认为银行(指商业银行)发展壮大是依靠存贷利差,其实银行是靠放贷使本金放大而增加财富,例如银行虽然只有原始资金100元(可以是自有资金、中央银行拆借资金、储户的储蓄),但是可能贷出500元,差额400元就是银行的收益。可能有人不同意这种算法,因为贷款归还之后最终银行还是只有100元本金,但是贷款全部还清的情况永远不会出现,如果真的出现银行早就倒闭了,换个角度看,银行多贷出400元,相当于创造出400元货币,在社会上增加了400元的购买力,使社会增加了400元的财富,难道这个财富不是属于银行吗?
        所以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商业银行会千方百计地增加放贷,即使贷款的利息很低,这是银行家获取财富的原始冲动所导致,所以我们不要相信银行家自夸自己的银行经营状况何等的健康,任何银行面临彻底挤兑时都会倒闭,无一幸免。

5.     银行家与金融创新
        银行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金融生态链的最高端,他们是一群深谙金融游戏的人,懂得钱生钱的秘密,善于玩弄阴谋诡计,理智、冷静、贪婪、残酷无情,为了财富不择手段,具有以上特点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银行家。由此可见,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控制权交给银行家是多么的危险。
        不可否认银行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但是这些都不是银行家的本意,银行家的行为只有一个终极目的,就是夺取财富,如果一个银行家说他关心弱者,反对浪费,反对环境污染,帮助穷人脱贫,你千万不要相信。如果有人告诉你银行家喜欢战争,喜欢杀戮,破坏环境,支持浪费,最终要毁灭地球,你千万不要不信。
        银行家希望每个人把钱都存到他的银行里,然后都到他的银行里去借钱,你存到银行里的每一块钱相当于借给了银行家,他付给你很少的利息,而却能够得到几倍的收益,日常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借钱给赖帐不还的人,但是银行家向每个储户借钱,而且压根就没打算还。
        出于贪婪的本性,银行家希望更快、更大地掠夺世界的财富,以实用价值的增长速度相应的速度增加货币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希望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货币供应,使自己的财富增长更快。假如总的实用价值为100,流通货币总量为1000,等价关系为1000货币=100实用价值,社会总财富为200,其中银行家具有货币量为500,则银行家具有财富为50,如果此时银行家增加货币1000(通过增发或者放贷),如果这些货币全部投入流通,那么等价关系为2000货币=100实用价值,社会总财富没有增加,银行家所有的货币增加到1500,但是由于通货膨胀他的财富只增加了25,变成了75。
        这样的方法虽然使自己的财富有所增加,但是代价是恶性的通货膨胀,经济难以持续,大大透支了货币的信用,使货币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
        银行家想出了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增加虚幻货币需求,同样银行家增加了1000货币,但是让这些增加的货币不参与流通,而是满足某种虚幻货币需求,例如放到赌场,那么通货膨胀就不会出现,等价关系还是1000货币=100实用价值,总财富变成300,银行家的财富变成了150。同样增加了1000货币,没有带来通货膨胀,使社会总财富增加了100,让自己的财富增加到原来的3倍。
        为了增加虚幻货币需求,银行家发明了五花八门的金融游戏,例如股票、期货、外汇、债券、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其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虚幻货币需求,使银行家的财富以远远大于实用价值增长的速度增加,也创造了巨大的纸上财富,更加彻底地掠夺普通劳动者创造的实用价值。
        政府扩大金融市场就象人吸毒一样,从长远看明知道吸毒对身体有害,但是短期内却给人带来巨大的愉悦,银行家根本不会关心国家经济是否长期健康。再打个比方,这就如同银行家借给你工具让你去砍树,砍伐的树木归自己,明明知道这会破坏环境,对我们的长期生存不利,但是如果你不参与其中,连眼前的利益都得不到,这就是饮鸩止渴。
        华尔街把这些金融游戏玩到了极至,实现了对贫穷国家财富的疯狂掠夺,美国人民也积极参与其中,充当了银行家的帮凶,过着不用劳动却占有大量财富的寄生虫的生活,而贫穷国家的人们辛勤地劳动,向美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具有实用价值的廉价商品。由于这些商品价格极其低廉,被美国人肆无忌惮地浪费,这就是造成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直接根源所在。华尔街金融游戏的发达,说明美国创造实用价值的能力在下降,如果不增加虚幻货币需求,财富就会越来越少,靠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建立起来的美元的信用,正在被华尔街快速地透支。
        我国有些“经济学家”把华尔街的种类繁多金融衍生品称为“金融创新”,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所谓的“金融创新”,就是把毫无价值的狗屎一样的东西包装起来卖给人们,人们积极地购买,没有人关心里面是不是狗屎,只是想把它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人,当某一天有人打开包装,会发现里面只是一坨散发着臭气的狗屎,至此这个被过度吹大的经济泡泡就破裂了。所以“金融创新”与屡禁不止的,臭名昭著的传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6.     经济危机与水桶理论
        所谓经济危机无非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往往是先膨胀后紧缩,造成经济长时间萧条,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造成经济危机根源,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力争拨开迷雾,透过表象,揭示金融危机的本质原因。
图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1:36:21 | 只看该作者
如图2我们用水桶表示一个经济体,其中的水表示经济标志物。经济体可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等,经济标志物一般是指货币(有时也可以是商品如粮食或金属)。水桶之间的管道表示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流通渠道,货币在经济体之间的流通可以用水在管道中流动来代表。水面在水桶中上下起伏表示经济体内如货币总量的多少,当水面较高表示货币超量,水面较低表示货币短缺。
        水面过高表示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水面过低表示通货紧缩,当水面变化超出安全范围或者变化过于剧烈时,则表示一个经济体发生了经济危机。

        水桶容量的大小代表经济体的规模,当一个大水桶与一个小水桶连通时,大水桶的液面上下起伏很小也会导致小水桶的液面上下大幅度变化。也就是说当两个经济体之间货币可以自由流通兑换时,规模小的经济体更容易造成货币供应的起伏,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性更大。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国际游资通过金融市场这个杠杆扩大自己的货币总量,操纵泰国货币大幅度贬值以赚取差价而引起。
        一个小经济体要想不让自己的经济处于危险之中,有两个办法,一个方法将自己的水桶做大;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在自己的水桶与其他水桶之间的管道上安装一个阀门。前一种方法是发展经济,扩大经济总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一种方法是对货币的流通加以限制,控制货币兑换的速度和成本等,降低货币总量剧烈变化带来的风险,可以应对短期的变化。东南亚危机中,香港的应对措施就相当于政府很好地调节了管道上的阀门。
        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行业之间也可以用水桶模型来分析,行业发展失衡就是国家经济结构出现了问题,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降低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美国到处鼓吹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在各个国家的水桶之间都连上管道,使各种经济要素流通起来更加畅通,由于美国的经济规模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即美国这个水桶是最大号的水桶,而且美国还掌握着美元这个世界货币的发行权,不容质疑美国将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通过美元这个工具,美国可以任意控制世界的经济,剥夺各国人民的劳动果实,使那些小国穷国的经济处于动荡危险之中。我们应该识破美国的阴谋,采用正确的应对策略,保护我们自己的财富。

7.     次贷危机
  • 危机初现
        次级贷款作为一个金融产品,其依据就是假设美国的房产价格总是上升的,由于大部分借钱的人根本还不起,当美国的房价真的下降时,这些贷款就变成了呆帐或坏帐,造成贷款机构(两房)的资产瞬间蒸发。
        美国的金融市场很大,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各种金融产品支撑着整个金融市场,次贷就是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当房价下跌时,人们发现次贷这个当初被大力追捧的明星原来是个巨大的金融泡泡,如今已经难逃破裂的命运。
        由次贷衍生出来的金融链条,涉及到很多的金融保险产品,当次贷这个大泡泡破裂时,这一系列的泡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也难免破裂的命运,更严重的是在巨大的金融市场中,各种五花八门的金融创新产品,某一天就可能变成新的金融泡泡,所以可以预见的金融机构破产浪潮可能会接踵而来。
图3
        金融机构破产会造成大量社会财富蒸发,引起整个经济通货紧缩,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运行,所以金融危机下一步可能发展成整个经济的萧条。如图3金融市场这个大水桶,外表看上去里面有很多水,但是水面之下含有太多的泡泡,当各种大小泡泡冒出来后,我们发现原来里面的水并不多,此时可能就会吸干实体经济这个水桶中的水,最终严重影响实体经济,造成经济长期的萧条。
  • 危险的救市
        为了避免出现可能的灾难,美国政府大力救市,向金融机构注入海量资金,防止金融机构大面积倒闭,由于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后果的可怕,各国政府也纷纷向金融机构注资,救市已经成为一种浪潮。
        但是这种只顾眼前的救市行为,隐含着极大的危险。本来金融市场充斥着金融泡泡,现在由于海量资金的注入,增量货币填满了原来泡泡占有的空间,这些天量的货币,象洪水一样涌了出来,由于金融市场刚刚经过激烈动荡,很多金融产品从凤凰变成了土鸡,在信心没有恢复之前,没有人愿意把钱大量投到金融市场,结果这些资金大部分必然会涌向实体经济市场,那么随后而来的通货膨胀可能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政府的救市可以避免金融机构的倒闭,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长期萧条,但是如果真的导致严重的全球通货膨胀的话,则任何国家都是输家,受损失最严重的还是那些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
  • 危机根源所在
        美国在推广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还在不断地做大自己的经济规模,以便更大地掠夺财富,维持美国人奢侈的生活。要做大本国经济规模,时间短见效快的方法就是发展金融市场,做大本国的虚拟经济,“金融创新”使得美国的经济规模遥遥领先,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主宰,没有其他经济体对其造成什么真正的威胁。
        由于虚拟经济规模已经大于实体经济的规模,造成美国国内经济结构失调,虚拟经济发展过快、规模过大、泡沫丰富严重威胁实体经济,给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所以说次贷危机的真正根源是美国经济结构出现了问题,而短时间的救市策略,并不能治好美国经济的病根。
        此次金融危机与互联网泡沫完全不同,金融衍生品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虚幻货币需求,而互联网是能够创造新的实用价值的新经济,互联网泡沫只是货币的投入大大超过了产业发展的速度,但长远看互联网是经济的真正的创新,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经济发展方式。
        把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到健康状态,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这不只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到美国社会的价值观的改变。一个人由好人变成坏蛋很容易,但是变回好人几乎不可能。一个勤劳的简朴的人,变成懒惰、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很容易,但是反过来也几乎不可能。经济结构失衡这个特点可能会一直伴随着美元为代表的经济圈,将来有一天世界经济可能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但也许美元已经不存在了。
        今天的英雄,明天看来可能是罪人;今天的好经济,明天看来可能是糟糕的经济;今天的好制度,明天看来可能是坏制度,经得起历史评价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4
发表于 2008-11-8 00:45:37 | 只看该作者

揭开现象看本质

5
发表于 2009-3-26 15:22:29 | 只看该作者
清晰,明了,谢谢。
6
发表于 2009-3-27 19:18:16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

7
发表于 2009-3-28 18:54:23 | 只看该作者

此文“有些人认为银行(指商业银行)发展壮大是依靠存贷利差,其实银行是靠放贷使本金放大而增加财富……”,这段话是有问题的,自相矛盾。

  …………

  在现代社会,货币供给是由银行创造的。这一点大家很难理解,所有人都知道,我们手中的货币是由印钞厂印制出来的。人们不理解,银行怎么能创造货币供给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银行究竟是怎样创造货币供给的。

  当储户把钱放进银行的时候,银行不可以把这些钱全部贷出去。因为如果银行要把全部存款贷出去,当储户取钱的时候,银行就没钱支付了。银行当然希望把钱贷出去越多越好,因为贷出得多,收回的贷款利息就多,银行的盈利就高。可是当大家都去取款的时候,银行没有钱意味着什么?所有的储户都会恐慌,他们跑到银行去取钱,就会发生挤兑现象。因此,各国中央银行都规定了一个法定准备金率,即商业银行不能把储户的存款都贷出去,它必须留下一部分准备金,以防万一储户来提款,银行要有钱付给他。

  那么,银行到底应该留多少准备金呢?它只能准备一部分,不可能把存款全部作为准备金,否则银行怎么赚钱呢?银行是靠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息差来生存的。不同国家的央行法定准备金率的规定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规定也是不同的。比如,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准备金率是10%,就是说储户存了100元,必须把其中10元缴存到中央银行;如果准备金率是20%,商业银行就必须把20元缴存到中央银行去,这就是法定准备金。(2008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法定准备金率为13.5%;美国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
 

  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要交法定准备金,当储户到某个银行去取钱时,银行一定得有钱,银行要是没有钱,它就得去中央银行借,或者找其他银行拆借,也得把储户的钱还上,这是银行的信誉。银行为什么能找中央银行去借呢?因为它在中央银行存放了法定准备金。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银行是怎样把钱创造出来的。例如,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是20%,一个储户有1000元存入中国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必须把200元留下交给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它只能贷出800元。有一个人正好去中国工商银行借800元,他要买一个录音机,到了商场,他把这800元交给柜台,这家商场又把这800元存入它的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当农业银行收到这笔钱的时候,这800元钱不能都贷出去,必须把其中160元上交人民银行,它只能贷出640元。这时正好有一个人想买一个复读机,去农业银行借钱,当他借到640元后,到一家超市买复读机时把640元钱交给超市柜台,这家超市又把这640元存入开户的中国建设银行。建设银行接到这笔钱后,还要把20%的法定准备金交到人民银行,它只能贷出512元。如此下去,储户的1000元存款通过银行系统不断的存贷过程,最后变成了多少钱呢?银行新增存款是5000元,新增贷款是4000元,货币总量增加了5000元,法定准备金是1000元。通过这个例子你就可以知道钱是怎么从银行创造出来的。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多印钞票,钱怎么就多出来这么些呢?这就是银行通过信用活动创造出来的。所以,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供给的功能。

  最初的1000元是储户存进去的。然后每发生一次贷款行为,银行都要把法定准备金交给中央银行,如此下去。初始的1000元放进银行并没有增加货币总量,只是该储户的现金变成了活期存款形式。但是后来银行存款的总量陆续增加到5000元。而储户原始的1000元到哪儿去了?都进中央银行了,成为法定准备金。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这个过程创造出多少货币?货币供给增加4000元,货币总量是原始资金量的5倍,这个例子假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0%。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是10%呢,就是10倍,初始的1000元就变成了1万元;要是5%呢?就是20倍。这时候我们就看清楚了,钱究竟是谁创造出来的。现代社会流动的资金是在银行创造的,银行通过什么来创造货币呢?它通过信用在创造货币供给,这叫做信用货币。人们日常用的钞票确实是印钞厂印出来的,但是作为社会的货币供给,却是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来的。

  只有通过银行的信贷活动所创造的新存款,才是现有货币量的增加。所以,当大家把钱存进银行的时候,经济就开始加速了。因为你把钱放进银行,银行把它贷给别人,别人再放进银行,银行接着再贷出去。就这样,一笔钱一直这样存贷下去,货币供给量可能是成倍地增加,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就可能成倍地放大。

  这些听起来好像是个数字游戏。但是仔细想一下,当我们每个人真去银行取钱的时候,银行应该有钱,我们应该能取得出来。是的,因为这并非纯粹是数字的虚增,而是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新的财富创造出来。到银行存钱的人,他为什么有这笔钱呢?因为他销售了产品,为别人提供了服务,获得了劳动报酬;而那些从银行借钱去经营的人,他最终也要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才能再把这笔钱还给银行。所以,这里每一个环节都在创造着财富,都在增加着财富。那么银行通过信用机制创造货币供给,也是实实在在的。

  因此,银行的信誉越好,它创造货币供给的能力就越大;一国的法定准备金率越低,银行创造的货币供给就越多。这就好比一个货币的水龙头,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水就会流出来;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资金之水就会被抽走。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就可以具有很强的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可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还能明白,现代社会的经济是一环一环扣在银行身上而加速运行的。当有一天大家都不到银行存钱,或都把钱从银行取出来放到自己床下藏起来的时候,整个经济的链条就断掉了。

  我们看,在微观上行得通的事情,在宏观上就会产生一场灾难,最后的结果则很可能连藏在床下的钱也不值钱了。因为那时的经济可能早就瘫痪了,物价已经飞涨了。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与银行之间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我们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供应,是在银行循环往复的存贷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9 10:36:41编辑过]
8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02:28:38 | 只看该作者
不矛盾,一个说明银行通过信用创造货币,一个说明货币的循环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壮大银行!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