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讨论: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战略部署

[复制链接] 11
回复
205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9-16 14: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汽车离世界有多远?
身处汽车行业,常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通常包含了两层主要含义:其一、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二、中国汽车业和世界汽车业融合的程度。
答案在一天天变化着。尤其是入世一年半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之快令全世界都感到震惊。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汽 车市场,跨国汽车巨头们纷纷调整战略部署,开足马力驶入中国。以合资项目而论,没有哪个跨国汽车公司会放弃在中国实现本土化发展的市场扩张机会。如今,不仅仅是主宰世界汽车业格局的“6+3”系统,即通用、福特、丰田、戴-克、大众、雷诺-日产六大跨国汽车集团与PSA、宝马、本田三家独立汽车企业,只要在全球汽车生产排行榜上数得上一点名号的汽车巨子们,能来的都来了。
“狼”来了,学会“与狼共舞”才能生存发展。市场是残酷的,固步自封就会被淘汰,中国汽车业的精英们勇敢地走上了与跨国巨头们同台竞技的舞台。东风-日产、一汽-丰田、北汽-现代、华晨-宝马、重汽-沃尔沃……,随着一桩桩合资项目的进展,中国汽车业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回想起一年半以前,我国刚刚加入WTO,很多人担心随着跨国汽车巨头的进入,中国汽车业将会因为受到巨大的冲击而无所适从,甚至是风雨飘尧前景暗淡。那个时候,关于中国汽车业到底应该选择“韩国模式”还是“巴西模式”之类的探讨不绝于耳,对于跨国公司的进入充满忧虑——— 担心进口车会抢占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担心民族汽车企业在对外合资合作的过程中会沦为他人的附庸。
这种担心当然不无道理,落后的现实我们必须面对。但是没有与世界的融合,就没有中国汽车业的快速发展。何况我们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用最短的时间去跨越别人100年来走过的路。单靠自身的力量去做到这些显然是不现实的,其他行业(如家电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与跨国公司们的合资合作,中国汽车业才能完成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事实胜于雄辩。在过去的一年半之中,那些悲观的预测没有应验,在与跨国汽车巨子们博奕的过程中,中国汽车业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2002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325.12万辆,同比增长38.49%;销售汽车324.81万辆,同比增长36.65%。今年1月至5月,即使是在受到SARS病毒的疯狂袭击的同时,中国汽车产业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生产累计完成173.38万辆,同比增长33.91%;销售累计完成167.75万辆,同比增长31.46%。
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融入世界汽车以“6+3”为主导的产业竞争大格局之中。
经历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汽车市场的“井喷”就是明证。如何抓住当前国内汽车市场迅速扩容的时机,利用好外力尽快提高自身实力,从而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依旧是中国汽车业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同时,对于业界一直存在着的很多欠缺之处,比如自主开发能力,比如发展民族品牌,比如拓展国际市场,等等,更是不能视而不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16 14:56:05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14:22:00 | 只看该作者
通用:重组出尽风头
通用汽车在中国已有四个整车合资企业:上海通用、金杯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东岳汽车,其中最重要的是上海通用。
上海通用的市场业绩表现不俗,2002年汽车产量为11.16万辆,同比增长90.67%,市场比重为10.23%(上年为8.32%)。2003年1-5月,上海通用产量是5.49万辆,同比增长50.73%,市场比重为7.61%。
2002年,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上出尽风头。2002年6月4日,上汽、五菱与通用三方在南宁正式签定合作协议。2002年12月20日,通用联合上汽集团、上海通用,出资14.4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山东烟台车身厂,携手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兼并重组的新模式。在汽车产业政策讨论稿中,通用联合兼并的新模式受到赞扬。
金杯通用,是通用在中国的一个“痛”,亏损累累,且看不到出路何在。S10皮卡和开拓者越野车都是美国市场上的俏货,在中国却倍受冷落。有人认为,通用也许可以考虑利用上海通用来拯救金杯通用。
在加快建立销售网络方面,通用汽车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02年9月,通用汽车成立了国内首家 “通用汽车世界 ”。与以往的代理经销商按照渠道分割车型不同,新成立的 “通用汽车世界 ”要求经销商同时同场销售通用公司的各个品牌的产品,而且每个通用品牌汽车都必须拥有一个品牌区域,用以展示通用的品牌个性和价值理念。据通用中国公司人士透露,预计到2003年年底前,“通用汽车世界 ”在全国的数量将达到30家。研究者认为,一旦国家批准外资销车的黄灯变成绿灯,这30家店将立刻演变成国产车和进口车同场销售的模式。通用称:今后所有的“通用汽车世界 ”都将实现销售、信贷服务及售后服务三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反向之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竞争策略分析

--------------------------------------------------------------------------------

  中国经营报    

    近日,上海大众宣布帕萨特2.0升车型即日起全面推向市场。自此,国产中高档轿车老大帕萨特也正式加入2.0升国产车型的竞争。此次向市场推出的帕萨特2.0升,手动挡全国指导价20.9万元,自动挡全国指导价22.4万元。此款被业界视为2.0升车型中的“重磅炸弹”。

  “重磅炸弹”炸谁呢?业内人士分析,“重磅炸弹”当然是炸向价格都在20万元以上的2.0升车型:上海通用的别克君威、蒙迪欧、NISSAN新蓝鸟和广本新雅阁,这些占同排量车型的大多数。但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沛公”就是上海通用的别克君威,这一点从二者的价格上可见一斑:帕萨特2.0升车22.4万元,2月10日上市的别克君威22.38万元。虽然帕萨特与别克君威这些竞争对手相比,在车型的提前炒作和新鲜感上不具备优势,但作为已被国内消费者广泛认可的中高档车型,其自身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早在2000年11月上海通用与上海大众就拼出了火花。在此之前,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一直相安无事———大众的桑塔纳是中低档的公务用车,上海通用的别克是高档商务用车,即使大众的帕萨特,依然比别克低一个档次。

  但是到了2000年11月,上海通用推出10万元的小别克家庭轿车“赛欧”时,两家公司终于拼出火花。

  而这一对同父异母兄弟不同的发展战略为他们各自铺设了不同的道路。

稳扎稳打VS快速推进

  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在中国市场是成功的,他们的成功来自于他们对中国国情的精通,是策略的胜利。

  成立于1984年的上海大众由中德双方共同投资,投资比例各占50%。现有员工一万余人,是中国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上海大众在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和地位,除了远见与良机的结合、有个优秀的“父亲”———上汽集团外,主要是上海大众秉承了“日耳曼母亲”扎实和精细的优秀体质,崇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发展战略。应对挑战,它步步为营的功夫堪称一绝,截止到2002年底,上海大众累计产销量已达到217万辆,累计销售收入突破2570亿人民币。2002年一年整车销售就突破了30万辆,又一次创造了中国轿车工业之最。

  上海大众崇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发展战略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轿车工业的现状:一是当时中国政府提倡“摸着石子过河”,稳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氛围,二是当时德国大众公司对中国未来的轿车市场则持谨慎的乐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轿车市场与10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简直是群雄并起!此时才杀入上海的美国通用公司当然不能跟在上海大众后面亦步亦趋,它只能挟全球汽车业霸主通用公司的各种优势资源,选择快速推进的发展战略,迅速抢滩中国的汽车市场。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德国的著各战略思想,将此战略思想移植到商战中,不失为一种创造。在没有对手,或者对手明显弱于自己的态势下,此战略可以避免莽撞冲动,而且前后抢占的据点可以形成一环扣一环的链锤,攻城略地。由于据点间互相呼应,因此不易被对手攻破。在稳扎稳打的战略指导下,上海大众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85年到1995年是上海大众的黄金10年。从1985年的1691辆到1995年的近16万辆,上海大众几乎全是满产满销,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去多少。

  上海大众干了19年,单从轿车产量和产品来看,它已经从当初年产1691辆起步到目前年产30余万辆,产能提高了整整176倍;产品从单一的普通型桑塔纳,扩展到桑塔纳2000、帕萨特B5和波罗4大系列;拥有3个整车厂和2个发动机厂。

  经过19年的稳扎稳打,上海大众已经形成了领先对手的五大“核心竞争力”,不仅建设了国内最先进的工厂,还在开发技术的硬件设施方面投资了15个亿,拥有目前中国设施最完善的技术开发中心,还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轿车专用试车场。其次是制造能力,目前上海大众已形成三大平台、四大系列产品、45万辆的生产能力。第三是拥有国内最完善、最具有竞争力的零部件配套系统,其中80%的企业具有产品开发能力。第四是建立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销售服务系统,上海大众和上汽大众销售公司在产品规划、生产、销售和服务各方面始终协调合作。“大众速达服务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维修站提供技术支援。第五是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他们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是上海大众最宝贵的资源。

  毋庸讳言,上海大众的稳扎稳打的战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还在于其他外资汽车公司忽略中国市场时,德国大众抢占了先机。因此,上海大众获得了许多优惠甚至垄断的条件,既有来自中央政府高关税政策的保护,又有来自上海政府各种优惠政策和行业上的倾斜。

  一旦它的同父异母弟弟———上海通用诞生了,它的垄断地位也就消失了。上汽集团在与通用汽车的谈判中,不让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在同一档次车型上竞争。有了这条重要的保护措施,才使得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在中低档轿车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但上海大众稳扎稳打的战略的弊端还是显现出来了。

  在一个群雄并起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还是固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则不免太固步自封,太缺乏进攻锐气,步步还未设立营盘,先前修筑的营盘可能已被对手占据。不过,从上海大众的角度讲,下一步迈向何方实在是费思量,因为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大利润和高风险的共生物。因此固步,则难免被动挨打,被众对手“蚂蚁攻鲞头”般地蚕食市场份额。

  1996年是一个转折点。当年,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合资办厂谈判进入了关键时刻,可能是为了牵制噪动于母腹之中的同父异母兄弟———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产能从20万辆一下子增加50%,达到30万辆的水平,但是当年生产的30万辆轿车只卖出20万辆。虽然可以用销售环节没有跟上解释,但是对于10年来顺风顺水的上海大众,还是不小的打击。

  1997年,上海通用如期诞生。上海大众就把产量降到了23万辆,陡降23.2%。此后上海大众的销售数字就一直徘徊在23万辆。

  1998年12月上海通用第一辆别克下线,1999年上海大众遇到了历史上第一次销售下降,虽然只是下降了很少的4321辆,但上海大众“独养儿子”的好日子到头了。如果没有推出新款桑塔纳2000型,上海大众销量下降得会更大。

  选择快速推进的发展战略,确如给上海通用装上了风火轮盘。由于上汽和通用公司的精诚合作,使上海通用汽车的建设速度格外惊人,从动工到第一辆新车下线,仅用了短短23个月,开创了世界汽车建设的新纪录。

  1998年与全球同步上市的别克新世纪轿车的登场亮相,给了中国汽车市场耳目一新的感觉。别克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但上海通用并没有盯住这一款车型,“一种车型包打天下10多年”的历史已经结束。多种车型、多种配置的多元化产业战略,助推快速推进战略异军突起。

  2002年12月2日,随着一辆崭新的别克轿车缓缓驶出,上海通用轿车年产量突破10万辆大关。1998年12月,第一辆别克新世纪轿车下线。从零起步到年产10万辆,仅仅用4年,这是中国造车史上的新纪录。在这之前,上海通用汽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纪录:最快的建设速度;最短的盈利周期;最短时间内形成产品系列化;首个实现中高档车出口……

  当没有看准市场所需,快速推进战略难免成了不顾及风险的毛头小伙的蛮干冒进。2000年4月,上海通用误以为市场高档车需求旺,推出新款别克GS轿车,三个月后,又推出别克G型轿车,这种连续推出新款车的速度的确创造了我国汽车史上的新纪录。但2000至2001年初则遭遇了销售衰退,日销量甚至不足100辆。主要是受到了日本车系的有力挑战,并随着更多竞争者的加入,别克高档轿车面临了巨大的市场压力。

以静制动VS以快制变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市场中,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则采取迥然不同的应对策略。上海大众以其发展总战略为宗旨,辅之以静应动、后发制人的应变战略;上海通用当然也是在其发展总战略的引导下,辅之以快应变、先发制人的应对战略。

  市场如战场,此话一点儿不假。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如果不能快速应变,轻则说是“贻误战机”,重则说其实是“挨打等死”。如何以快应变?这里面又有学向:低层次的是“以牙还牙”;高层次的则是“以牙还头”、制对手于死地而后快。当然以快应变也是有风险的,关键在于有否找准对手的要害之处。在没有找准对手的命门之处就贸然出手,不但没有击退蛇、打死蛇,反而可能被蛇咬一口。

  2002年1月28日,当南京菲亚特公司宣布1.5升、1.3升派力奥正式投放市场,并将其价格定在8.49万元~10.99万元,显然对刚刚上市才半年多的上海通用赛欧构成威胁。

  上海通用迅速做出了反应。才隔了一天,1月29日宣布推出9.28万元标准版赛欧,给本来销势正猛的赛欧如同添加了强心剂,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销售2000多辆。无独有偶,2002年4月18日上午,广州本田推出29.8万元2.3升奥德赛多功能车。就在同一天下午,上海通用宣布将GL8标准型投放市场,定价为29.8万元(含运费),无论从价格、配置、品牌知名度,GL8都占据优势。

  为了抢占中档车的市场份额,2002年12月20日,广州本田宣布停产老广本,并将于2003年1月15日推出新款美版雅阁轿车;6天后,12月26日,随着上海通用新款别克君威的下线,老别克G、DL与GS全线停产!由此可见上海通用市场应对战略调整之快,手段之辣。尽管停产老款车迟了几天,但推出同为中档车的新款车却比广州本田早20天,就是要封杀广本新雅阁。

  上海通用不仅应变能力强,应对速度快,而且在应变中通过设置门槛来先发制人。毋庸置疑,中国汽车市场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初级市场。上海通用赛欧的出台,在价格、配置甚至外形上都框定了中国家用轿车标准,后来的一大批小型车都得以赛欧为坐标,配置气囊、ABS等设施;以赛欧为标尺,制定产品价格;以赛欧为标准,选择新产品尺寸。而随后的GL8、2.5G等价格、配置的调整,可以说是上海通用为中国轿车市场重新设立了这一领域的产品标准。上海通用总经理陈虹颇为得意地说:“我们在配置上设立了新标准,设置了门槛,他人必须靠拢。”

  可以这么说,没有上海通用这个小弟的追赶逼迫,就没有大哥上海大众的后发制变。

  保卫市场领先地位的战役是从新车型的角力开始的,2000年11月,上海通用推出10万元的小别克家庭轿车“赛欧”时,两家公司终于拼出火花。上海通用的赛欧要“使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关注热点从价格战提升到性能价格比的竞争,跃上一个新层次”。

  而与此同时,上海大众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调试自己的家用轿车———POLO(波罗),同样也是欧洲轿车的模仿型产品,但始终是慢几拍。先是由时任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洪基明对媒体称,将在2001年8月推出全新的家庭型轿车波罗。

  2001年6月8日,赛欧抢先面市。上海大众由于多种因素还是反应缓慢。2001年8月29日,从上海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肖国普那里得到的消息是,波罗下线时间又变成了2001年年底。

  今年2月10日上海通用推出2.0升车型别克君威22.38万元,4个月后的6月9日,上海大众的帕萨特2.0升车型才推向市场。自此,上海大众才正式加入2.0升国产车型的中档车大战。

  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将中低档车型迁到外省生产基地生产,已成为解决成本和产能问题的重要举措。2002年12月20日,上海通用并购了烟台车身厂,当天赛欧作为第一款即将生产的产品驶下烟台的生产线。近日,有关普桑迁至仪征的消息才有了更明确的表述: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普桑将部分迁往江苏仪征整车基地生产,并且预计今年普桑在仪征的产量将达到1.5万辆。

“摆缸”战略VS特约专卖

  上汽大众的营销战略,其实质就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总战略的衍生。用上汽大众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肖国普的话说,卖产品和卖服务就要“摆缸”。我们现在的网络就好像是摆缸,我们把这个网络发展战略叫做“摆缸”战略。

  上海通用在营销方面则走特约专卖的路子。特约专卖之所以能胜出的背后,是品牌的支撑。上海通用使所塑造的“别克”品牌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别克”品牌的内涵就是安全、舒适、大气、高质量和好服务。

  “摆缸”战略看起来缺乏主观能动性,攻击性,简直是守株待兔式的销售方式,其实质是想广种多收,似乎还提不到营销的层面。引用肖国普的话说,“缸摆好以后,缸里的‘水’是指市场,如果天下雨的话,它就有水。下得大有大水,下得小有小水,如果天不下雨呢,它就没水。天不可能老下雨,也不可能老不下雨,无非是多下少下,销售也有潮起潮落。这样一来,我的这个缸里就总是有水,不可能没水。”

  但是,不可否认“摆缸”战略的真正厉害之处在于,是撒网式的全面开花,是注重“面”上的销售。面上的销售即是广种薄收,也不会比“点”式销售差。肖国普的话已经将“摆缸”战略的优越性和盘托出:“我们打的是一场全面的战争,而不是重点战。我们不跟对手争一城一池的得失,我们是面向全国的。在每一个点上必须要摆上我们的缸,这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在全国的中小城市我都去摆缸。如果你没有缸摆在那里,即使是下雨了,那里也没有你想要的水。”

  由于摆好了“缸”,所以上汽大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截止到2002年底,上海大众已累计产销量达到217万辆,2002年整车销售就突破了30万辆,继续保持“大哥大”的地位。今年上海大众推出POLO三厢、天窗版帕萨特等系列新车型,以良好的性价比赢得市场青睐,其中,新版帕萨特4月份销量高达10000辆,继续保持国内中高级轿车市场领先优势。到5月底,已累计产销轿车15.9万辆,同比增长67.4%。

  而上海通用推崇的特约专卖则显而易见是“点”式销售。是单层次市场营销体系和品牌经营战略,能直接面向较高档次的用户,因此能对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向用户提供了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汽车品牌特约专卖在欧美甚为流行,因为这对消费者来说,能够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服务和拥有知名品牌的地位感。

  迄今上海通用已在全国开发出93家别克授权销售中心和107家售后服务中心。特约专卖销售就像一把利剑在中国中高档轿车市场杀出了一片新天地,上海通用从1999年市场占有率3%,排名第七,发展到2001年市场占有率8%,排名跃居第四。2002年市场占有率10.18%,屈居三甲之末位。今年1到5月,累计产销轿车5.8万辆,同比增长59.2%。

  汽车专卖店的概念被后来的其他品牌纷纷效仿,已被消费者完全接受。在目前的中国轿车市场中,无论哪一款中高档轿车,都在走特约专卖销售的路子。

  但是汽车特约专卖也有其不足之处。筹建一家3S或4S的汽车特约专卖处,经销商少则耗资数百万元,多则化费上千万元,经销商的投资风险不可谓不大。因此,汽车特约专卖处只能设立在大城市,不敢涉足中等地区的省城,更遑论到地级市去设点了,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特约专卖的销售业绩。

战略调整VS战略坚持

  时下的中国汽车市场已今非昔比,一方面是全球汽车业大集团6+3全部进入中国,一方面是国内本土汽车企业的快速成长。上海大众大有改变先前的稳扎稳打,倾向“闪电战”,转向“快速应变”。

  国内轿车市场竞争越激烈,上海通用越是快鱼得水,因为时下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年头。眼下,看起来上海通用还是坚持其快速推进的战略不变,只不过比先前更注重对市场信息判断的准确性。

  上海大众稳扎稳打战略的调整是完全必要的,但不必操之过急。一家一万余人、中外股权相等的大企业,战略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渐进。尤其不能因为要战略调整,就全盘否定原先行之有效的战略,甚至在过短时间内施行与原先战略截然不同的“闪电战”。

  根据上海大众制定的2007年产销超过60万辆的5年滚动发展规划,未来5年上海大众必须保持30%的市场份额目标。制定出这样的规划需要勇气,而如期完成则需要更大的魄力。时下上海大众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战略,将以“生产一代、规划两代、开发几代”的高速度,谋求超常规的发展。可以预料,在未来几年内,任何对手,包括上海通用也无法僭越其大哥的龙头地位。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些小鱼和虾米将被它这条大鱼吃掉,那它极有可能独领风骚30年。

  上海通用坚持其快速推进的战略不变,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在近年车市大战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一个再完美的战略总有其破绽之处,也有其无法否认的负面影响,及时快速地对产品战略和营销战略做出修正,在快速推进的之前更讲究快速论证,以求得对市场信息判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令业内人士叹为观止的是,上海通用为了迅速完成产品战略的调整,不惜忍痛割爱。1998年12月27日,第一款别克下线,次年上海通用就净赚6亿元。4年时间,别克G、DL与GS总共销售了10万多辆,并很快突破了工厂原先的产能设计纲领。今年初,上海通用亲自砍掉苦心培育起来的摇钱树,代之以并不为受众所熟知的中档车别克君威,业内人士都在问上海通用,是赌博还是在游戏?此举忍痛割爱也要速度快,因此适应性强,令竞争对手很难跟进。

  尽管中国轿车市场未来的气候仍存在风雨侵袭,但上海通用“快速前进的领跑者”的发展战略将为其产生巨大的杠杆作用,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轿车市场最大的赢家。  (叶海春)

编辑 姜忠












上海通用的CRM之惑

--------------------------------------------------------------------------------
互联网周刊  2003年02月17日  刘源

  本刊记者 刘源

  上海通用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各投资50%组建而成的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中美合资企业,总投资为15.2亿美元。共有冲压、车身、油漆、总装和动力总成五大车间。严格按照精益生产原则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工厂,五大车间采用模块化设计、柔性化生产,可以实现多个车型共线生产,以便满足汽车市场客户需求多元化的选择。

  有人曾问过通用公司,你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通用的回答说,我们是制造公司,是制造汽车的。但是,来自战略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通用公司仍然抱着做一个制造企业的战略不放的话,那么,少则20年,多则50年,通用汽车公司就有可能会从地球上消失。这个有点耸人听闻的研究报告,引起通用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因为支撑这个报告的翔实的数据资料以及科学的分析不能不引起他们的深思。

  如果通用汽车公司能够在未来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能力就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赢得客户的能力。

  然而,曾经的上海通用公司却在对客户需求的把握上显得力不从心。上海通用原来已经有一个呼叫中心系统,但是运行了1年多以后,就成为实施新战略、推进新业务的瓶颈。其中固然有随着别克汽车销售业务的突飞猛进,再加上赛欧汽车销售的日益火爆,原本薄弱的性能不堪重负的原因,也有系统自身设计的问题。例如,客户打800电话,得到的回答是咨询汽车需要打一个号码;如果买车的话又需要打零售商的号码;如果是修车还必须再打维修服务站的号码,客户要面对很多接口,感到非常不方便。同时,由于客户信息既有放在上海通用工厂的,也有放在各地零售商那里的,甚至还有的信息在维修服务站,而所有这些地方互不相联,实际上形成了几个相互隔离的客户信息孤岛。信息不能够共享,客户资源严重浪费。由于汽车的销售工作都是由零售商来直接完成的,上海通用需要从整体上突显自己的品牌优势,全面树立公司整体形象。

  虽然通过长期的积累,通用公司有了非常丰富的客户信息资源。并且在通用公司的内部,IT技术的应用同样是非常普遍的,在管理与生产的许多方面都应用了不同的IT系统。然而,放在不同地方的客户数据却不能够共享,例如,销售人员的信息就无法让维修服务人员来共享,不同品牌的客户信息资源也不能够共享,通用拥有的几千个IT系统之间的沟通很少,原来汽车生产的信息是在上海的工厂内,但是汽车的库存则可能在各地的零售商那里,汽车在途的信息可能又会在运输公司那里,而车辆维修的信息又放在不同的维修站,这种状况,无疑会导致对客户需求的把握难以掌握。

  问题:在上海通用的零售商、维修服务站以及呼叫中心、网站等所有与客户进行接触的点上,如何能够通过彼此协作,共同处理和完成客户的各种请求、投诉、询问,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美国通用公司上海办事处董载阳:实施CRM,有效地进行客户信息管理,是保证通用公司50年后还能够生存的重要战略之一。但是在具体项目实施和应用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合作伙伴是实施CRM系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上海通用的销售体系是通过零售商直接面对客户,CRM系统的终端需要安装在国内所有通用汽车的零售商那里,并且实现全国联网。从零售商的角度来看,往往感到应用CRM系统是被动的,他们认为汽车生产厂家让他们收集客户信息资料,对厂商是有益的,但是对零售商而言,好处还看不到,他们希望得到经济利益的刺激。而对零售商无法通过行政手段来制约,因为他们与上海通用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只能通过经济手段来调动他们应用CRM的积极性。

  但是使用经济手段,又会使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出现问题,卖得很火的汽车问题不太大,但是对销售不是太好的车子,可能会有问题。是对不同汽车采取不同的激励办法,还是同样的激励办法用于所有的汽车,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上海通用,负责CRM实施和应用的部门自己无法制定和实施经济激励手段,还需要通过上级来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









上海通用快刀切蛋糕 旧车市场酝酿“剧变”  


〖 来源:经济参考报    15/11 10:42  --作者:史天舒  〗
  

     在我国汽车工业史上,上海通用汽车创下了许多项记录——自公司成立到第一辆国产别克下线仅用18个月的建设速度记录;8个月内连续推出别克GL8、GS、G等新车型的开发记录;国内首家获得QS9000体系认证的汽车制造公司;首家在开始批产时即达到40%以上国产化率的合资汽车公司;国内唯一实现不同车型共线生产的汽车制造企业……。

    现在,上海通用汽车又要创下一项新记录:成为国内首家开展二手车业务并提供二手车认证和质量保证的整车企业。

    早在两个月之前,上海通用旗下的四家别克授权销售中心——北京达世行、上海永达、广州安骅、深圳标远就已开始运作一项名叫“别克诚新二手车”的新业务。据上海通用汽车营销总监孙晓东介绍,这项新业务包括二手车置换、认证和销售业务,由上海通用汽车授权零售商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际的业务运作和经营。上海通用汽车为“诚新二手车”的运营制定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为二手车提供专业的验车和整修标准、统一的认证程序和可靠的质量保证。

    近日,记者来到荣获上海通用2001年度优秀授权销售服务中心,并连续三年获得上海通用汽车北方区销售冠军的北京达世行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刘桂林副总经理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别克诚新二手车”业务在北京的进展情况。

    刘桂林说,这项新业务带来了上海通用的三大独家举措:二手车认证、二手车置换和二手车质量保证。

    首先,消费者若有意出售自己手中的在用车,可以到上海通用授权的别克售后服务中心——北京达世行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进行33项标准化检测,作这些检测过程仅需30至40分钟,原则上是免费的。专业机构的“体检”结果全面而透明,极具说服力,这样对车况千差万别的二手车就有了公正的价值评估。

    在进行二手车置换时,若是上海通用的用户,用别克旧车换购上海通用三大系列新车时,可获得3年或6万公里保修的置换优惠。据刘桂林介绍,达世行还收购非别克品牌二手车,用这些车置换别克新车也将在2年或4万公里的保修期基础上获得再延长1年或1万公里的特别优惠。

    对所收购来的二手车,达世行将按上海通用的统一标准进行七大类106项检测,对存在问题的部分进行维修并作整车翻新,在销售这些二手车时,用户可获得来自上海通用的质量认证,凡购买获得认证的别克二手车,将获得6个月或1万公里的二手车有限质量保证。同时,达世行还开展信贷二手车业务。

    刘桂林认为,“别克诚新二手车”业务能由上海通用首先推出,主要是厂家能够着眼于未来,加上别克车系列产品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业务开展可以推进上海通用新车的销售,同时将二手车交易公开化、规范化,通过品牌的信誉度和国际化流程,让二手车消费者买时放心、用时顺心。

    刘桂林还透露,根据主管部门关于经营二手车必须进入旧车交易市场的规定,“北京达世行二手车经纪有限公司”正在办理相关手续,用不了多久就将在中联汽车市场接待消费者了。

    中联汽车市场办公室的魏征谈起上海通用“别克诚信二手车”业务显得很兴奋。他说:“汽车生产厂家介入二手车经营的确是一件大好事,这势必对现在旧车交易的模式形成不小的冲击。”

    魏征告诉记者,今年新车市场火爆的同时,旧车交易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1至10月份北京的旧车交易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其实,二手车市场还有更大的潜力可挖。只是现在的交易方式制约着旧车交易的快速发展。

    据了解,当前的旧车交易过程仍停留在“小作坊”时代,旧车经纪公司不少,但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领头羊。交易情况不透明,买卖二手车完全是经验、侃价和心理的较量。经纪公司在尽可能压低价的情况下收到车,要对旧车进行全面翻新,但工作主要做在外表漆层、内饰清洗和冲刷发动机上,对一些不易察觉之处在卖车时能瞒则瞒。这样整个市场的可信度就降低了。

    上海通用“别克诚新二手车”的出现,至少可以消除出售和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的顾虑,使旧车交易跃上透明化、规范化的新台阶。从另一方面讲,增添这项业务也是汽车生产厂家目前只生产、销售、维修新车的完善补充。反过头来,做好这项业务必然会大大提高用户的品牌忠诚度,这对那些已出产系列车型,价格呈梯次分布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据介绍,北京的个别经销商或旧车经纪公司联合汽车维修厂也搞过旧车置换业务,但都因规模小,可信度低而效果不甚理想。上海通用汽车的介入能否被市场认可,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16 15:18:51编辑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14:22:00 | 只看该作者
大众:死守半壁江山 大众目前依然是中国汽车市场上最大的赢家,尽管来自竞争对手们的威胁正在日益加大。2002年,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共生产轿车47.06万辆,占中国轿车产量的43.14%(2001年为51.76%)。2003年1-5月,这两个公司的产量为28.6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86.5%,占我国轿车产量的比重为39.72%。 大众的市场份额明显在下降,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增长速度低于总体的增长速度,其次是列入统计的轿车生产厂家又有新的增加。业界认为,大众在中国生产能力不足。上海大众设计的年生产能力为30万辆,一汽大众为15万辆,目前二者都在超负荷运转。 大众亚太区总裁伯德•莱斯纳承认大众目前压力巨大,因为大众计划在2007年之前,将全球销量提高20%,达到600万辆,增量的一半要在中国实现。今年4月,有消息说大众要在中国寻找第三个工厂的厂址,可能要在中国西部地区。长春和上海也都大力争取大众增加在两地的投资。上海大众的工厂已经进行过多次扩建,一汽大众计划把产能提高到60万辆。 大众面临的另一压力是价格。2002年以来,中国轿车降价风潮迭起,大众采取不降价的策略,受到舆论的责备。产品方面,大众2002年推出的POLO销售很好,2003年推出的GOL却反应平平,奥迪A4的价格也引来一片惊呼。 2002年通用公司在中国的出色表现也使大众相形见绌。通用公司采取灵活的扩张战略,参股五菱,收购烟台车身,突破了原有汽车产业政策的规定,相比之下,两年来大众在中国似乎没有大的举措。另外,两个大众中方高层管理人员的 “出走”,也暴露出大众与中方合作者之间日渐加深的矛盾,特别是上海和一汽之间难以协调的关系令大众十分头痛,脚踩两只船的日子并不好过。现在上海同通用打得火热,一汽用丰田来牵制大众,大众将如何作为呢?年初一场点火线圈故障被中国媒体抓住小辫子,尽管很快平息下去,但这反映出大众在融入中国社会方面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 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亚太区董事比希霍夫在谈到大众公司今后战略时说:大众汽车决心捍卫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先位置。根据1999年制定的5年投资计划,大众汽车集团每年在中国投资5亿欧元。在下一个5年投资计划中,大众汽车集团计划每年在华投资6亿欧元直到2007年。到2007年,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在中国销售100万辆汽车。这意味着在5年的时间里,销售量增长一倍。 广本全力进攻上海 要与上海大众比高低 2003-07-03 10:00更新 来源:太平洋汽车网 第1页/共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点击看大图 2003年6月26日上午,广州本田非常低调地在上海市嘉定区黄渡镇举行了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商务中心的奠基仪式,活动只进行了不到一个小时。不过,广本方面派出了包括副总经理蒋平在内及其广州本田上海各特约销售服务店总经理的强大人马,可见该中心建立的意义非比寻常。 上海商务中心是广州本田汽车继设立北京商务中心后设立的第二个商务中心,项目总投资预计在6500万元左右,将具备整车储运、零部件储运、综合培训以及特约 今日焦点: · 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积极建设一流的营销服务网络 · 广州汽车想做行业老三 欲借广州车展大展拳脚 · 五十铃汽车受惠卡车需求攀升 上半年料转亏为盈 (图文) 广告 店管理等重要功能。上海商务中心的建成,将缩短广州本田对特约店的整车交货期、优化零部件的供应网络,从而降低特约店的零部件库存,加快特约店流动资金周转。 嘉定是上海大众的大本营所在地,而广本商务中心仅距上海大众数公里之遥,可谓把擂台摆到了上海大众的家门口。上海大众虽然在总产量上依旧雄霸天下,但其主力车型帕萨特 B5受到广本雅阁的威胁与日俱增。虽然帕萨特的销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4%,但从走势看,帕萨特面临的销售形势仍十分严峻。2003年4月14日,上海大众帕萨特增加配置并降价2-3万元,6月9日,又推出了装备2.0升发动机的帕萨特。配送体系的完善是上海大众的一大优势。但广本上海商务中心的建立把广本的新车交付时间从5天缩短到2-3天,这无疑能进一步帮助广本在扩大产能后提高销量。 2003年,广州本田产销目标调整到11万辆,到2004年将达到年产24万辆。到2005年,其车型品种更将覆盖10万元至30万元价位———这是一个国内汽车厂商理想的产品布局,广本商务中心的建立无疑是其布下的一枚重要棋子。(新闻晨报) 文章来源:太平洋汽车网 上海大众出牌:途安抢滩MPV市场 -------------------------------------------------------------------------------- 东方网7月8日消息:6月上旬,上汽集团高层在德国与德国ZF集团变速器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签署了两个合资合作项目协议。根据协议,轿车自动变速器合资企业将落户上海嘉定区,而上海大众最快有望在今年生产紧凑型多功能车———途安(Touran)。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这两个合资合作项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上汽集团尤其是上海大众在国内汽车市场的综合竞争力,而德国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将得到巩固。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途安的投产丰富了上海大众的产品系列,优化其产品结构,途安的PQ35平台还可以生产新款高尔夫A5和奥迪A3等车型;而变速器项目则可以加快上海大众零部件的国产化,使其再无进口零部件供应紧张之虞,同时也可以降低其生产成本。” 途安主攻紧凑型家用MPV 上汽集团方面称:“将借助德国大众产品平台,联合开发生产一款紧凑型多功能车。这是一款全新设计、多变空间、引领时尚、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用车或小型商务用车,乘员最多可坐7人,有5种发动机可供顾客选择。” 上汽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款多功能车就是途安(Touran)。至于今年何时投产目前还不能确定,价格也还是一个未知数。据悉,途安在欧洲市场的平均售价折合人民币大约为20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途安的到来不但引来了一个家用型MPV,其全新的PQ35平台还提供了生产高尔夫A5和奥迪A3等多种车型(包括越野车和轿车)的可能性,上海大众由此具备了潜在的强大竞争力。 由于途安的加盟,上海大众的产品结构将得以完善,涵盖了轿车和MPV两大系列。而上汽集团在MPV市场的份额也将随着途安的投产进一步扩大:途安主攻紧凑型家用MPV市场,而别克GL8则主攻公务及商务MPV市场。时机成熟以后,上海大众还将在这一平台上适时推出Skoda、Seat、奥迪等品牌的轿车、越野车以及MPV。这种潜在的产品优势是国内其他汽车厂商目前所不具备的。 资料显示,途安有5座和7座两款,其外形尺寸分别为4.39米、1.79米和1.63米,比普力马长了10厘米,宽1厘米。鉴于途安和普力马的接近性,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途安将对普力马构成强有力的威胁。目前,市场在售的家用型MPV车型仅有广本奥德赛、雪铁龙毕加索和海南马自达普利马等几个品牌,可供选择品牌少,产品差异不大。这种情况为途安提供了充分的市场空间。 据统计,去年国内MPV市场的总销量在4万辆左右。今后几年,随着家庭第二辆车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用空间较大的多功能车。专家预测,近几年国内MPV的市场增长率将保持在20%以上,其中紧凑型、适合家用的MPV市场将在今年下半年成为热点。估计这也是上海大众急于上马途安项目的原因。 自动变速器不求人 此次上汽集团在德国签署的另一个项目是轿车自动变速器合资企业。据了解,该合资企业设在上海嘉定区,总投资为2990万美元,注册资本为1463万美元。其中,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占49%的股份,德国ZF公司占51%的股份。据悉,该项目的年产能力为3万台。合资企业将从今年开始以CKD方式组装生产自动变速器,并利用上海汽车齿轮总厂的机械加工能力,逐步提高零部件国产化率。 众所周知,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由于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一旦供应不足,生产就会受到影响。这已经从今年年初帕萨特、奥迪A6等车型的市场缺货方面得到体现。因此,自动变速器项目的建成有助于上海大众克服进口零部件供应紧张的困难,掌握生产的主动性。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主要是为帕萨特等中高档轿车提供自动变速器。 但是,有一个动向值得注意,那就是这个项目中没有一汽大众方面的参与。谈到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年初在沪投产的另外一个手动变速器合资项目。 今年1月28日,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在沪正式投产,该公司生产的MQ200手动变速器向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供货,为POLO及宝来的手动挡配套。其中,德国大众在该公司占60%的股份,上汽集团及一汽集团分别占有20%的股份。该项目是德国大众首次联合国内两个大众共同投资的合作项目。 因此,当时有专家认为,两个大众首次共用一个零部件采购体系,暗示了德国大众整合在华资产的意图,几年之后两个大众有可能实现生产和经营的一体化。但是现在看来,专家们的预言可能要落空。 基于这一点考虑,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之间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这种竞争将首先表现在新品引进和零部件项目方面。贾新光告诉记者:“随着两个大众各自整合国内的零部件生产厂家,二者的竞争将无法避免。像这个自动变速器项目,主要是保障上海大众的生产,一汽大众不大可能从中受益。” 从1958年第一部凤凰牌小轿车在上海下线开始,到1991年上海牌轿车(凤凰的后代产品)停产,33年中,共生产轿车仅37万辆。而从1984年开始到2002年的18年中,上海大众一共生产轿车200万辆;光去年一年就生产了27.8万辆整车,销售超过了30万辆,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也为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进入2003年,私人购买轿车已到了实质性的阶段,而上海大众也迎来了它的关键之年。对 话 上海大众:超越标杆 □ 记者/沈小雨 受访者/上海大众总经理 陈志鑫 所在页:A风尚 6 7 8 记者: 2002 年 30 万辆的销售数字,显示出了上海大众在面临国外“强敌”的状态下并没有被进口车压垮,反而以超过 50% 的速度增长,实现了生产和销售历史性的双突破。除却这两件大事,还有什么大事对上海大众乃至中国汽车工业具有特殊意义? 陈: 其他几件大事是在 2002 年 4 月 12 日,上海大众延长合营合同的签约仪式在德国大众总部狼堡举行。江泽民同志亲自出席了上海大众的合同续约仪式,这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上海大众发展的关心和重视。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第一份延长合资期限的合同。充分表明投资方对上海大众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为上海大众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 年 4 月,国内第一款真正与国际同步开发、同步规划、同步生产的 Polo 轿车与国际同步成功上市,也是国内第一款真正意义的高技术含量的紧凑型轿车,上市后始终供不应求。在 2002 年《汽车族》杂志与美国《 Motor Trend 》合作评选的中国“ 2003 年年度车”活动中,上海大众 Polo 轿车从 14 款参加评选的新车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年度车”大奖的车型。表明上海大众已经能和国际著名汽车公司一样生产高质量的轿车。 在 Polo 1.4L 上市后的 5 个月, Polo1.6L 又相继成功上市,为喜欢 Polo 轿车的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2002 年上海大众销售 Polo 轿车超过 3 万辆,短短八个月销售达到如此成绩,这在中国的轿车工业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2002 年 6 月,由上海大众自主开发的桑塔纳 2000 “时代骄子”轿车在北京国际汽车展期间成功上市。拥有 8 项重要改进的“时代骄子”,增加了安全气囊,增强了车身刚度,进一步改善了驾驶和乘坐的舒适性。桑塔纳 2000 系列的持续改进还远没有停止, 2003 年还会有新的进步。今年桑塔纳 2000 计划生产 10 万辆以上,我们将稳固桑塔纳 2000 在同级别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2003 年是上海大众发展的关键之年 记者: 回顾过去,上海大众的成绩真的是有目共睹,那么在今年,你们的产销标准是怎样制定的?您对今年的汽车业发展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陈: 今年董事会对我们的要求是 36.4 万辆,这是基数。根据市场需求和我们自己的能力,上海大众今年的目标是生产和销售都要达到 39 万辆。为此今年上海大众无论是桑塔纳、桑塔纳 2000 、帕萨特还是 POLO 各个系列都会有新的改进车型推出,他们都是包含多项改进的年度车型。同时还会有豪华版、天窗版、尊贵版等,除年度车型外我们还会有全新的车型。另外, 2003 年对上海大众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轿车进入家庭已经到了实质性的阶段。 首先,国民经济会持续增长,根据政府的预测, 2003 年 GDP 的增长将达到 7% 。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会相应提高,这就为轿车市场、特别是私人用车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消费环境正逐步完善, 2003 年预计将有消费政策出台,还有税费制度的改革,乱收费的治理,以及汽车消费金融信贷、保险等服务的逐步到位,对汽车工业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迅猛发展,也为汽车进入家庭逐步扫清了障碍。 在媒介的正面推动下,新的汽车文化正在逐步形成。汽车消费是继房地产之后,拉动内需消费的又一个热点,对许多年轻人,特别是事业有成的人来说,这将是一种时尚的消费。 第三,上汽集团已经提出了 5 年内进入世界 500 强;产销达到 100 万辆的目标,其中上海大众的目标是实现产销超过 60 万辆。同时德国大众也提出了上海大众在未来必须保持 30% 市场份额目标。为此上海大众制定了到 2007 年产销超过 60 万辆的 5 年滚动发展规划。 第四,上海大众成立十几年来,不仅建设了国内最先进的工厂,还在开发技术的硬件设施方面投资了 15 个亿。我们拥有目前中国设施最完善的技术开发中心,并拥有国内唯一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轿车专用试车场。还拥有一支 700 人的专业开发队伍,其中有 40 名优秀的年轻开发人员 , 已经在德国大众最核心的开发部门 , 接受了为期 3 年的全过程培训。 我们已经拥有自主的车身开发能力,包括整车造型、车身布置、工程设计、结构设计、试制试验、匹配优化等全过程的开发手段和专业人才。我们计划在 5 年内达到德国大众海外公司的开发水平,比如说西班牙的西亚特、捷克的 Skoda 、巴西大众等开发部门的能力。 生产一代、开发两代、规划几代,为上海大众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产品的保证 记者: 那么上海大众今年有什么具体的打算? 陈: 第一是抓开发。上海大众要不断扩大自主开发的范围,改变以前全部开发都要依靠 德国大众的做法,因为我们已经有这么好的设备和人才,实战对我们 来说很重要。一是降低 成本,二来锻炼人才。所以在桑塔纳、桑塔纳 2000 、 Polo 乃至帕萨特的系列产品上,我们 都进行以上海大众为主的开发项目。 第二抓降低成本。通过建立全球采购系统,不断货比三家,立足国内,推动国内零部件 供应商的竞争能力,特别是零部件的自主开发能力。上海大众发展十几 年来,做的最大一件 事就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零部件体系,推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竞争会带来压力, 压力能转化成动力,通过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开 发,可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产品适应市场的 快速反应能力。我们设想 5 年内 400 家零件厂家中 80% 达到德国大众的 A 级标准,零部件 企业开发能力提高、质量能 力提高和制造成本降低,使整车制造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然后,我们向管理要成本。各种费用每年要下降 5% 。为此我们还要继续完 善制度,向 管理要效益。上 海大众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就是一种资源。要在未来 5 年的发展中,对产品开发、试制试验、计划采购、生产组织、质量 保证、销售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不断发展和增强上海大众的竞争力。 我们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战略,我们要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夯实基础,谋求超常规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了生产一代(目前三大平台四个系列)、开发两代、规划几代,这将为上海大众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产品的保证,为上海大众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记者 : 目前上海大众已有桑塔纳、桑塔纳 2000 、 Polo 、帕萨特等多个产品系列,再进行新产品开发,企业是否还有雄厚的实力来支持? 陈 : 新产品多少取决于市场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一个产品的上马需要通过开发、采购、国产化、质量保证、试验等,同时出几个产品更是取决于市场和自己的能力。 要保持领先地位不容易,对上海大众是一个挑战,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上海大众目前已经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在国内我们是唯一拥有 3 条流水线的企业,而且每条流水线都能发展为经济批量能力。在整个消费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的推动下,上海大众必将会启动新一轮的发展。 我们会继续保持中国轿车工业的领先地位 记者 : 今年上海大众的增长率有所下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 : 上海大众曾是中国汽车业的半壁江山,因为当初市场小,国内的汽车企业也少,我 们主要是在与进口车抢市场,或者说是抵制进口车。而现在汽车市场正 在逐步扩容,国内轿 车企业也都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实力。所以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但我们会继 续保持 30% 市场占有率和中国轿车工业的领先地 位。至于增长率,这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 犹如跳高运动一样,起跳点越高,提高越困难,因为基础不同。在这个方面显然上海大众增 长 1% 与其他公司增长 1% 的经济含量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去年为什么上海大众绝对增量很 大,但是它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的原因。 陈志鑫简介:高级工程师,硕士学位。生于 1959 年 5 月, 1979 年于上海汽车厂参加工 高级工程师,硕士学位。生于 1959 年 5 月, 1979 年于上海汽车厂参加工 作。 1986 年至 1997 年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工作, 1997 年调任上海采埃孚转向机有限公 司任总经理。 2000 年 11 月调入上汽集团总部,任总裁助理。 2001 年 2 月起任上海汽车工业 ( 集团 ) 总公司副总裁。 2002 年 9 月,兼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大众董事会董 事职务。 浅析惠普EMCC在上海大众的成功应用 ------------------------------------------------------- 与运作成熟的跨国企业相比,国内许多大型企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最大的差距在于企业管理水平。随着IT技术在企业业务层面的渗透,提升IT管理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变被动为主动   作为国内汽车制造行业的排头兵,上海大众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为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很早即开始实施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目前,作为上海大众企业信息系统的中枢—上海大众系统数据中心共有UNIX服务器11台,Windows NT服务器30台,在其企业系统内部运行的主要业务系统包括SAP R/3、KVS及FIS,由此可见其信息系统的庞大和复杂。   为了向企业全面提供IT服务支持,上海大众的IT部门建立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IT服务队伍,拥有82名IT人员。为了进一步提升IT系统的管理水平,让IT部门更好地支持业务的发展,上海大众提出要建设一套IT服务管理体系,以改变被动的IT服务支持模式、更好地为企业业务部门服务。   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上海大众希望建立起规范化的、以服务为中心的IT运作流程,并将相关的IT运作流程固化在运营管理系统平台上,使企业日常的IT运营管理真正落实到标准化,同时对IT人员的工作绩效实现量化考核。   为此上海大众的IT部门与惠普服务专家进行了共同的调研,双方一致认为,上海大众需要借助一套解决方案对日常IT系统内部的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同时对管理的范围进行细分:一方面是对所有未结的问题和已知错误进行管理,并采取主动性预防措施来降低事件数量,此范围实际由投入到问题管理角色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来确定;另一方面对那些对服务级别影响最大或最占用上海大众IT支持人员的事件优先进行分析。   上海大众IT服务部门认为,整套系统在上海大众的主要功能是:第一,把未知原因的升级事件的影响降到最小,减少他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的被动性;第二,通过找出已发生事件或潜在故障的根本原因来减少事件的数量或消除事件的再次发生。   EMCC众望所归   在明确了需求之后,上海大众选择了惠普所提供的企业监控中心(EMCC)解决方案。   EMCC是涵盖了系统的规划、研发、实施和运营的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它以ITSM(IT服务管理)为理论依据和流程建设标准,由信息系统发展规划、ITSM流程咨询、监控系统平台设计、监控工具安装与集成几大块组成。基于上海大众的IT系统现状和需求,惠普和上海大众将EMCC的实施定位于问题管理,并一起制定了相应的问题管理流程。   此流程可以分析发生在生产环境的事件,确定最常发生或具有最大影响的事件,并找出根本原因,然后生成变更请求(RFC)、变通方法或建议的预防性措施来防止事件的再次发生。而且惠普EMCC的问题管理流程在帮助上海大众IT人员实现主动服务方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事件,所以EMCC的问题管理流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上海大众IT服务由被动变主动的难题,在达到的最终目的与实现的功能方面都与上海大众欲配备IT主动服务体系的要求不谋而合,EMCC的进驻也就顺理成章。   实施效果   在EMCC管理实施以后,实际应用表明上海大众的IT服务有了质的飞跃。通过EMCC,可以轻松实现:设计服务目录;提供与IT运营相关的统计报告;进行系统配置、对突发事件进行管理及问题管理流程的设计;监控工具与SD的集成;提供日常工作流程使用说明;提供备份及恢复流程的设计;进行容灾环境测试,以及数据中心环境评估等。   上海大众IT经理董卫认为:“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上海大众IT部门有效地完善了现有日常工作流程,提高了IT事件的‘一线解决率’,同时给业务部门和用户提供了单一的联系点,丰富了已知问题知识库,提高了一线支持人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EMCC在日常管理中提供了具体和有实际价值的数据,可以方便地了解IT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并能预测系统资源的支持能力,从而实现了主动性的IT管理。” 上海大众:龙头老大的位置还能够坐多久? 2003-01-28 16:10:00 人民网 访上汽集团副总裁兼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鑫   陈志鑫,生于1959年5月,高级工程师,硕士学位。1979年于上海汽车厂参加工作。1986年至1997年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工作,在规划部、物流部、采购部等部门历任股长、科经理、部经理,1997年调任上海采埃孚转向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工作至2000年。2000年11月调入上汽集团总部,任总裁助理。2001年2月起任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副总裁至今。   2002年9月,陈志鑫兼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大众董事会董事职务。   在中国汽车行业,有着18年历史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2002年,其继续延续着过去的辉煌,创造了数个第一:第一家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股东双方续签了延长20年合资的合同;第一家与世界同步推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POLO轿车;第一家销量突破30万辆大关……与此同时,上海大众这家过去曾占有中国轿车市场“半壁江山”的“龙头老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手,上海大众头把交椅还能坐多久?2003年及今后5年上海大众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其将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带着这些疑问,1月25日上午,记者采访了上汽集团副总裁兼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鑫。   以30%的市场份额保持领先地位   记者:2002年,中国轿车市场销量达到了110万辆,比上年增长了50%以上,上海大众也创造了销售30万辆的新纪录,但是,增幅低于全国轿车行业的平均增幅,与排名第二的一汽大众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这是不是说上海大众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变弱了?   陈志鑫:去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出乎绝大多数人的预料,国内轿车市场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在这一大背景下,上海大众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生产超过28万辆,销售超过30万辆,再创历史新纪录。这一热销势头已延续至2003年,今年1月份,桑塔纳、桑塔纳2000、POLO、帕萨特均呈供不应求态势,目前上海大众汽车二厂、汽车三厂一周7天上班,每天双班生产、每班10小时,预计1月份销量将达到3.8万辆,其中帕萨特有可能超过1万辆。   正如你所说,2002年上海大众的销量增幅不如对手,我的理解并不是上海大众的竞争能力削弱了,而是我们的基数比对手高许多。这就好比一个跳高的运动员,他过1米很容易,过了2米以后,再每过1厘米,都是相当困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大众1%的增幅与竞争对手1%增幅的内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外,竞争对手的增加也是导致我们销量增幅不如竞争对手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前,上海大众是“一枝独秀”,现在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头“6+3”都进来了,对手多了,都要占一定的份额,因此在较高的基数上实现快速增长也就不容易了。   当然,我们还是要加倍努力,保持在中国轿车市场的领先地位。上海大众合资双方股东的计划是,今后5年内上海大众的市场占有率要保持在30%,到2007年,上海大众的产销量要达到60万辆。   记者:这是令人鼓舞的目标。由于新产品在竞争市场份额方面贡献是最大的,各厂家都加快了新产品推出的节奏,在这方面上海大众有什么打算?   陈志鑫:2003年,上海大众董事会计划的目标是36.4万辆,我们准备冲39万辆。为完成这一目标,当然我们要推出新车型。   首先,今年将上市两款新车:GOL和三厢POLO。GOL两门车将在2月底投放市场,三个月后推出四门车,虽然目前还不能透露具体价格,但我可以告诉你它将是中国经济型轿车中最具竞争力的高档车型;三厢POLO与现有POLO相比又是一个新形象,它内部空间甚至与BORA(宝来)不相上下。   其次,现有产品也将有许多改进,比如桑塔纳2000将推出天窗版、尊贵版,帕萨特将推出天窗版、至尊版(加装DVD、GPS、EPS等),POLO两厢型也将出天窗版。   对今后5年的产品,上海大众也有了较完整的计划,我们将以“生产一代、规划两代、开发几代”的速度,继续向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五大优势铸成“核心竞争力”   记者:上海大众要领先对手,必然要有自己的高明之处,也就是说,与竞争对手相比,上海大众的差异化优势在哪里?   陈志鑫:你说的其实是一个“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经过18年的发展,上海大众已经形成了领先对手的许多优势:   首先是产品开发能力,在国内轿车企业中,上海大众是最强的,后面我将专门讲这个问题;   第二是制造能力。目前上海大众已形成三大平台、四大系列产品、45万辆的生产能力。上海大众现有三个汽车厂,汽车一厂生产POLO,汽车二厂生产桑塔纳、桑塔纳2000、GOL,汽车三厂生产帕萨特,与竞争对手相比,相当于有三个轿车企业。为满足市场需要,我们已开始计划建设第四个汽车厂,至于选择自行建设还是走出去兼并的方式,现在还不好说;   第三是拥有国内最完善、最具有竞争力的零部件配套系统,其中80%的企业具有产品开发能力,他们将为我们产品推陈出新做出贡献;   第四是建立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销售服务系统,“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家喻户晓的口头语就说出了我们的优势;   第五是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他们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是上海大众最宝贵的资源。   记者:有人说,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上海大众也有一个劣势,即别的合资公司生产和销售是一体的,而在你们这里,负责研发和生产的上海大众与负责销售的上汽大众是脱节的,两家公司的摩擦影响了上海大众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上汽大众有没有并入上海大众的计划?   陈志鑫:上海大众18年前成立时有其特殊的背景,生产、销售曾经是分离的,生产、售后服务在上海大众,销售在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两年前上汽集团、德国大众和上海大众合资成立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后,售后和销售“两网并一网”,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目前,上海大众、上汽大众尽管是两家相对独立的公司,但在生产、销售、服务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事件由两家联合执管会共同决定,在售前,售中、售后方面,上海大众、上汽大众是一个整体、是一家人。当然,如何解决两家公司在体制上的问题,我们也在研究,相信今年会有很大的改变,到时候你会看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开发知识产权属于上海大众的轿车   记者:产品开发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作为中国最大、成立最早的合资企业,好像很少听到你们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对此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陈志鑫:上海大众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产品技术开发能力,与竞争对手相比,只不过是“做得多,说得少”。   18年来,我们在研发的硬件方面累计投资超过15亿元,目前,世界领先、亚洲第一、许多方面甚于德国大众的轿车实验场已经建成,它将大大缩短今后我们产品改进和换型的周期。以前,我们对产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进都要到德国大众做试验,现在基本上不需要了,在中国做完试验,将结果发过去交他们认可就行了。   上海大众的模具开发能力是国内一流的,POLO轿车1/4的零部件是我们自己开发的。   与此同时,在软件方面,我们拥有一支国内最先进的团队。上海大众的产品开发人员有700至800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轿车开发团队,其中40多人被派到德国培训,截至目前他们已工作三年,有一部分人还进入了德国大众最核心的产品开发环节,参与开发整车,像现在引进的POLO,就有我们上海大众开发人员的心血。   一般说来,一个国际化的开发团队要有七八年的时间才能形成,离这一天我们为期不远了。   记者:上海大众有没有开发整车的打算?   陈志鑫:按照上海大众董事会的要求,到2007年,上海大众的开发能力要达到德国大众在海外西班牙、巴西等工厂的开发水平。   目前,上海大众已经具有整车造型设计、工程设计、试制、试验的能力,车身的开发能力也已基本具备,因此,我们有开发整车的设想,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开发出知识产权属于上海大众的轿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16 15:35:48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本田:突破产能瓶颈 本田在中国的合资项目有三个:生产雅阁和奥德赛的广州本田、生产发动机的东风本田和一个建立在保税区内的经济型轿车出口基地——— 本田(中国)汽车有限公司。 广州本田是目前本田在中国最重要的合资企业。1998年7月1日,由本田与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合资的广州本田宣告成立。1999年3月26日第一辆雅阁轿车下线,5年来,广州本田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累计生产轿车达到20万辆,实现产值435亿元,累计创造利税165亿元。 1999年,广州本田生产的雅阁轿车在上市当年就生产销售了10008辆;2000年,实现产量32228辆,销量32225辆,市场占有率为5.4%;2001年产销量又更上一层楼,增长到了51118辆和51058辆,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上升到7.3%;2002年,广州本田产销5.9万辆,产能逐渐成为广本发展的限制;2003年初,广州本田完成了12万辆的产能改造,从4月20日开始,日产量提高到500辆,全年的产销目标为11.5万辆。目前,广州本田仍在进行产能扩张的工厂改造,计划到2004年初形成24万辆的年生产能力。 2003年5月29日,由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举行了挂牌和奠基仪式,这是我国第一家产品全部出口的汽车企业。合资公司项目总投资103215万元人民币,其中,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占股65%,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占股25%,东风汽车公司占股10%,计划2004年下半年开始投产。对此项目,业界最关注的是本田在新企业中所持有的65%股份,以及由此形成的控股地位。许多人认为这一项目已经突破了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限制,以至于企望这一突破是一个开头。但是在新的产业政策草稿中,这一案例只是个例外,其限定条件是企业要设在出口加工区。 广本全力进攻上海 要与上海大众比高低 2003-07-03 10:00更新 来源:太平洋汽车网 第1页/共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点击看大图 2003年6月26日上午,广州本田非常低调地在上海市嘉定区黄渡镇举行了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商务中心的奠基仪式,活动只进行了不到一个小时。不过,广本方面派出了包括副总经理蒋平在内及其广州本田上海各特约销售服务店总经理的强大人马,可见该中心建立的意义非比寻常。 上海商务中心是广州本田汽车继设立北京商务中心后设立的第二个商务中心,项目总投资预计在6500万元左右,将具备整车储运、零部件储运、综合培训以及特约 今日焦点: · 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积极建设一流的营销服务网络 · 广州汽车想做行业老三 欲借广州车展大展拳脚 · 五十铃汽车受惠卡车需求攀升 上半年料转亏为盈 (图文) 广告 店管理等重要功能。上海商务中心的建成,将缩短广州本田对特约店的整车交货期、优化零部件的供应网络,从而降低特约店的零部件库存,加快特约店流动资金周转。 嘉定是上海大众的大本营所在地,而广本商务中心仅距上海大众数公里之遥,可谓把擂台摆到了上海大众的家门口。上海大众虽然在总产量上依旧雄霸天下,但其主力车型帕萨特 B5受到广本雅阁的威胁与日俱增。虽然帕萨特的销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4%,但从走势看,帕萨特面临的销售形势仍十分严峻。2003年4月14日,上海大众帕萨特增加配置并降价2-3万元,6月9日,又推出了装备2.0升发动机的帕萨特。配送体系的完善是上海大众的一大优势。但广本上海商务中心的建立把广本的新车交付时间从5天缩短到2-3天,这无疑能进一步帮助广本在扩大产能后提高销量。 2003年,广州本田产销目标调整到11万辆,到2004年将达到年产24万辆。到2005年,其车型品种更将覆盖10万元至30万元价位———这是一个国内汽车厂商理想的产品布局,广本商务中心的建立无疑是其布下的一枚重要棋子。(新闻晨报) 文章来源:太平洋汽车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16 15:23:13编辑过]
5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14:24:00 | 只看该作者
标致雪铁龙(PSA):重振昔日雄风
标致在中国饱尝了失败的教训。法国标致1985年与广州汽车合资经营广州标致,产后销售一度很红火,到1991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6%。但法国标致对在华发展缺乏长远眼光,加上占股只有22%,对合资厂积极性不高,一心只想卖进口零配件,赚取短期高额利润,最终在竞争中败北,被迫退出,中方以零收购方案取回法方股权,双方不欢而散。
雪铁龙在中国的经历也很坎坷。1992年与东风汽车合资组建神龙汽车公司,建设过程一波三折,到1997年才试产,投资额高达130亿元人民币,其中法国政府及商业贷款29亿法郎,全部贷款年息高达10亿元以上,当时预算已亏损29亿元。由于雪铁龙对华战略连续出现“判断失误”,耽误了神龙汽车的新产品转型更新。
雪铁龙灰了心,PSA集团又舍不得放弃在中国的项目。为了继续推进与东风的合作,必须把东风与雪铁龙公司的合作经提升为与PSA集团的合作,为此PSA的老大标致又重新披挂上阵。2001年11月15日,东风汽车公司与PSA联合宣布,双方结成战略联盟性的发展关系。
2002年10月25日,PSA与东风汽车公司在北京举行了扩大合作的合资合同签字仪式,双方决定增资10亿元,引入一个全新的共用生产平台,并成立产品研发中心。
受中国汽车市场升温的鼓舞,法国标致欲重振雄风。2003年上海车展上PSA展出了标致的大部分产品,其中包括要在中国生产的307轿车。标致在中国首期将投资35亿元人民币,标致和东风在合资公司的持股份额为各50%。PSA集团的另一个成员雪铁龙也有新的打算。雪铁龙总裁萨蒂表示:雪铁龙的目标和最远大的理想就是在中国市场尽可能多的销售产品,是在中国生产和销售雪铁龙所有的产品,而不仅仅是轿车。
从今年1月1日开始,神龙公司对外的宣传以新的标识取代,富康、爱丽舍、毕加索三个产品品牌统一采用全新的东风雪铁龙标识。神龙方面的解释是经过10年本土品牌的打造之后,忽然发现最有市场号召力的雪铁龙品牌被隐没在背后了。富康的品牌价值在各大国际品牌围攻之下显得单薄,因此放弃狭义的“本土化”概念,回归雪铁龙的国际轨道。而今后生产的标致系列产品也将全部采用标致品牌。
6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宝马:要在中国扎根
近年来,高档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形势之好让国际汽车大厂商喜出望外,其中宝马最为春风得意。2002年宝马在中国销售轿车6600辆,2003年随着华晨宝马项目的签约,下半年国产宝马3系列即将投产,设计产能为3万辆。在宝马中国项目报批期间,华晨发生了高层动荡。2002年初,宝马集团发言人表示,“宝马是与华晨合作,而不是与它的行政总裁合作。”2003年3月14日,华晨宝马项目被正式批准,3月底正式签约。
有人认为,加入WTO之后,中国进口轿车的限制逐步放宽,宝马投资重金在中国进行生产没有太大的必要。宝马有关人士表示,“进口毕竟和当地生产不一样,宝马希望在中国扎根”。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目前的配额根本不够用,在中国进行生产肯定有利于宝马扩大在华的市场份额,进口汽车程序复杂,周期长,往往来不及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
2003年2月27日,宝马集团在新加坡召开亚洲区年会,宝马集团全球董事葛纳尔博士认为:宝马的亚洲发展潜力来自三个地方:中国、东南亚、日韩。这三大板块构成了宝马的亚洲战略核心。2003年,宝马在亚洲有三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其中之一便是在中国生产宝马3系列。此外,宝马还准备将来把劳斯莱斯、MINI推到中国市常
7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福特:期待放手大干
2003年1月18日,福特公司迈出了在中国生产轿车的第一步——— 长安福特汽车公司的嘉年华轿车在重庆长安生产基地正式下线。5月,长安福特的第二款轿车蒙迪欧上市。
长安福特汽车公司是在2001年4月25日在重庆成立的,该公司总投资9800万美元、两个出资方长安汽车集团和福特汽车公司各自拥有50%的股份。由于长安是国家指定生产微型车的企业,国家在政策上要求长安新引进的项目要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固定资产,即所谓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曾经要求给嘉年华配备1升的发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安福特的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限制逐渐松动,如今长安福特已经可以大有作为了。目前,长安福特正在扩建新工厂,总生产能力为年产量15万辆。
福特在中国的战略是一个滚动发展的做法。不过,最近福特各层干部的口气开始转变,听得出来福特准备大干了。福特汽车公司执行副总裁、国际运营和全球采购总裁施维德说 “长安集团在中国汽车界虽然目前不是‘三大’,但有福特做伴,成为‘三大’并不是什么难事”。
作为福特旗下的一个轿车品牌,沃尔沃对中国市场也很是青睐。沃尔沃亚太区副总裁说,沃尔沃正考虑在中国生产轿车。对此,福特全球副总裁程美玮也指出:“福特8个品牌的产品都会来到中国,包括沃尔沃,当然有的进口,有的国产。只要需求量大我们就会国产,而不说为了国产而国产。如果沃尔沃要进来,可能选在长安福特生产。”
8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雷诺-日产:新东风新算盘
2002年9月19日,东风汽车公司与日本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签署了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2003年6月9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新东风”)正式成立,一周之后,新投产的阳光轿车在花都生产基地下线。7月1日,新东风正式运营。
新东风2006年的年销售目标为55万台,其中33万台为商用车,客车和卡车将在东风现有工厂,如十堰和襄樊工厂生产,使用东风品牌;其它22万台将为乘用车,包括小型和中型经济型、家用型和豪华型轿车以及多用途车(MPV)。所有新公司生产的乘用车将使用日产品牌,并在东风襄樊工厂和广州花都工厂生产。
日产汽车CEO卡洛斯•戈恩从来没有掩饰过他对中国市场的野心,就是整合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的整车生产资源,扩大雷诺-日产汽车集团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进而辐射亚洲乃至全球汽车市常戈恩说:“通过与东风合作,日产打开了通向中国的门户,双方合作,在近期内有助于日产完成其‘180计划’;从远期看,将推动日产实现更快增长。”所谓“180计划”,即到2004财年增产100万辆,利润率达到8%的业界最好水平,基本零负债。在增产100万辆目标中,东风日产合资公司仅日产品牌的轿车就达8万辆,与东风全面合资已成为日产全球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担任日产财务顾问的高盛亚洲公司总经理柯蒂斯谈到了雷诺-日产更 “长远”的想法——— 通过投资东风,在中国建立一个大型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降低雷诺-日产在全球的采购成本,提高该集团的利润率。
9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14:37:00 | 只看该作者
丰田:抓住最后机会
多年来,丰田在中国一直稳扎稳打,沿袭的是其在美国市场的成功经验。然而,中国市场的风云变幻却让一向精明的日本人失算了,过于保守的估计让大众、通用乘虚而入。不过,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丰田总算保持了清醒——2002年,以天津丰田、四川丰田两个项目为跳板,丰田成功联手一汽,终于抓住了挽回颓局的战机。
2002年8月29日,一汽集团与丰田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丰田公司希望通过与一汽的合作,将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尽快提升到10%,而一汽集团希望通过与丰田的合作,在近几年将汽车产量由现在的四五十万辆增加到100万辆。2002年,威驰生产了1343辆,夏利2000和雅酷生产了14808辆;2003年1-5月,威驰产量达到1.42万辆,夏利2000、雅酷和威姿产量为5973辆。
目前丰田集团在中国共有35个合资、合作项目,总投资5亿美元,其中丰田汽车在华投资了9个项目。四川丰田是一个商用车项目,因此不会搞到太大的规模。天津丰田虽然是丰田公司盼望已久的项目,但是对丰田公司来说并不十分理想,因为天津汽车工业的地域性色彩太强了,以至于其发展战略和战略实施都带上了浓厚的“天津口音”,虽然丰田公司给了天津两个车型,但是都没有在市场上引起轰动,甚至有的车型根本就悄无声息。这使丰田公司非常着急,感到原有的合作伙伴并不理想,无法实现自己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雄心,因此丰田公司首先促使疲惫不堪的天津汽车工业同一汽集团合并,然后是四川丰田,最终与一汽集团通过战略调整,实现了合作,这种合作又与一般项目合作的方式不同,战略协调成为合作的基调。另一方面,双方合作的内容不仅包括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还包括研发、管理、销售等领域。
丰田公司属于稳健型的公司,历来都是先卖产品,等发展到一定的市场规模后再上项目。
虽然丰田公司多次否认自己 “来晚了”,但是其竞争对手通用、大众、本田公司等在中国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丰田公司寝食不安。
10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14:37:00 | 只看该作者
戴姆勒-克莱斯勒:正在走出阴影
1984年,中国与国外合资经营的第一个整车生产厂——— 北京吉普汽车公司投产,当时的合作者是美国汽车公司(AMC),AMC在1992年为克莱斯勒兼并,而克莱斯勒后来被奔驰收购,从而形成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奔驰在中国的合资合作一直进展很不顺利。原来在中国有一个南方MPV项目,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个项目基本上废了。另一个合资项目亚星-奔驰也由于双方持久的矛盾纠纷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还有一个合作项目北方奔驰,也是不尽人意。而克莱斯勒实际上在中国市场上同样无所作为,因此戴-克集团在中国的发展面临一个烂摊子。
但是中国市场对戴克市场太重要了,戴-克不得不认真对待所有的问题。戴姆勒-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施伦普日前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称,该集团2003年在中国的计划将开始成形。由于对中国汽车市场的信心,他们最近扩大了对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的投资,这一企业包括了克莱斯勒和三菱的汽车。在今后的日子里,该公司并不排除在中国投资生产梅赛德斯-奔驰小轿车的可能性。
亚星-奔驰由亚星集团与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于1997年3月共同投资组建,合资双方各占50%股份。投资总额9550万美元,注册资本6010万美元,生产、销售奔驰和亚星牌系列客车和底盘。亚星-奔驰成立6年来的市场业绩,并不能让人满意。戴-克在中国的另一个挫折是与一汽商用车谈判的破裂。目前,戴-克已经同北汽福田初步达成了一个前期合作计划,双方涉及的合作内容包括,奔驰为福田重卡提供关键部件支持,以及将来引进奔驰重卡等。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前期协议有望在2003年内签署。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