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长运:裹足不前的管理铸成最大风险 2008年初的那场冰雪,催生出中国大交通管理格局,客运环境其实变化已久:大交通体系内不同主体间的客流分化现象正在日趋明显,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态势不再红旗飘飘。种种迹象表明,随着那些带来巨额利润的线路逐步被过去视为行业外的竞争对手挤占而日益贬值,道路客运线路已经呈现“薄利多销”的短线趋势。正因为竞争劣势,以及营运成本的节节攀升,道路运输业已非如日中天的地位,市场正渐趋理性、稳定与收缩。可以预见,若不改变经营策略与服务方式,经过一段时期之后,道路运输业必将步国外后尘成为夕阳产业。 而张氏江西长运依旧痴迷于投资与购并的幻梦,没有人可以改变固执己见的张氏。仅就位于南昌市的各个车站而言,数年来水涨船高的票价、鲜有改善的服务以及财报虚拟的利润指标增长率明显高过现实的员工收入增长率,必然使得企业的产品结构、服务功能与各项管理能力过分停滞不前,被同城其他运输供应商拉大差距。即便是基于独占地位,也难以阻止各个车站的客流量逐步下滑;不过,有意思的是,据财报称,其营收增长率却有增无减。主业方面,尽管对某些过去视为暴利热线的班线进行了票价、班次和配置调整,仍旧无法提高实载率。同时,自上市至今,实施的数起购并案和其他投资的收益表现,以及张氏战略两翼之“物流”与“旅游”运营模块,亦都乏善可陈之处;并且,它们的生存与否几乎毫无例外地依赖核心主业,或者更准确地说,其生死系于南昌总站是否继续为之输血! 目前看来,张氏江西长运于2002年上市之初确立“在五年内做到全国性或跨区域性专业运输集团”的目标不但没有实现,且因过于忽视主业管理的主业扩张之路,更因积重难返的诸多沉疴所埋下的隐患,可能出现一触即发之势。有关实质的投资管理与服务管理方面,不仅表现出张氏集团对企业财富过于随意的毫无吝惜及其暴发户式的嚣张,也表现出他们对市场化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和优秀人才的傲慢无礼、刻薄无情和排斥挤兑,集中体现为客户和员工毫无满意度可言。为公司未来发展,构成巨大的市场与人力危机。 但张氏集团核心管理层尚未正确认识危机,热衷于形式主义或附和张氏,心安理得地占据重要职位与自私地蚕食高薪;除打压创新和不同的管理意见外,对亟需变革之处,甚至对于基本的管理问题,也都“挣只眼闭只眼”地放任自流! 一、毫无长进与未老先衰 在购并步步为营的巨大资本博弈中,张氏集团老将及其未老先衰的粉丝们过于保守与自大的做派,必将不断遭遇新的问题。一旦出现“一子衰而满盘皆输”这一严重后果,这曲资本悲歌中,前辈们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以及张氏江西长运努力购入的企业,都将被别人逼宫或替代。尽管这在资本市场是十分正常的基本规律,不足为奇;但对企业、管理和员工而言,其失败的后果往往涉及面非常广。 对于江西长运的购并管理,至少在如下三个方面亟需深度调整: 1.战略投资 相关高管应具有全面驭游资本市场的综合能力,着力于购并战略、团队培养与应急协调等。可以不是专才和缺乏行业背景,但一定要有合理架构执行团队的能力;同时,由于起到购并者企业名片与示范作用,也要具有处重若轻的素质、执着的责任感和卓越操守的人格魅力。 但现实呢?从性质上讲,这是一家“一人化”闭关自守的集团和充斥老板文化的企业;从职位匹配、个人能力和年龄结构方面讲,这是一个显出老态与能力明显欠缺的组织;从员工士气、责任感和岗员稳定性角度出发,这是一个利益和关系交错的组织。 充分说明,张氏江西长运并没有将投资行为当成公司战略手段,而是将投资行为当成了公司战略目标。 2.团队实践 有专家早在2006年就已提出,张氏江西长运的项目组设置也许符合营销按产品系列定位的特征,但不能适应随机与变动的购并市场。 同时,从基础方面讲,购并组织应高度重视与购并相关的各类信息,完善购并信息调查技术,建立随机应变机制与形成购并数据库等;从并购策略方面讲,真实的核心情报是形成有竞争力的并购策略的前提,将有利于获得最满意的并购报价和条件;再从资产质量方面讲,目标企业总资产中又包含了多少不良资产呢?这是直接制约后期整合运营和影响投资收益表现的,等等。 故而,今天的购并团队并无丝毫长进,不仅缺乏基本的灵活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反而继续担任合同经办者角色,自然也毫无“培训中心”的任何功能。 目前,至少存在两点困境: (1)张氏江西长运因缺乏分权制度设计,购并组织的真正领头羊其实是张氏; (2)购并组织的工作人员均系各岗位转职而来的老员工,因袭了许多传统恶习。 3.整合之忧 有专家于2006年初,结合存在的诸多现象,仅就购并扩张首次成功之后的整合管理问题,提出过首当其冲的如下三点疑难: (1)如何整合架构? (2)如何正视市场与客户关系? (3)如何超越规模层面,真正从管理上创制知名品牌? 今天这些问题都在日趋严重,证实张氏江西长运在服务与管理方面不仅没有做得更好,相反比之行业前5位企业的差距,更是越拉越大。 二、病入膏肓与耳濡目染 这里记录有专家深入接触张氏江西长运三年来始终不能消除的一个强烈感受和严重批评:企业的基础管理其实一般都是些比较简单的重复劳动,以该司面积与管理者数量,每个人只需要管理5㎡左右,即可令现场井然有序;仅就南昌总站的利润贡献量拿出千分之一,五年来合计金额已足可配齐该车站配套设施设备,令现场焕然一新。我们再来看行业外,相比之下,一家销售额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民营企业,对于主要产品的生产线或涉及关键项目的重要基地,老板在正常工作时期内都会每天数次经常在现场走动,更不用说负责运营的管理层了。但是,张氏集团为何连负责运营的管理者都很难出现在现场呢?他们到底在忙什么呢? 同时,有专家还认为,对张氏江西长运而言,购并之忧其实还不是目前唯一的风险;更主要的是,最明显、最严重的困境即是张氏集团始终轻视管理,所导致的资金与管理漏斗问题。前者体现资金流失,南昌总站已经不堪重负,公司借款有增无减(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后者体现在管理架构的方方面面,而以组织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需要全面地彻底重组尤为突出——当前,缺乏充满活力和正确的企业文化,主要源于张氏集团固步自封、利益均沾之小富即安式的农民价值观和将员工当成被剥削对象的领导思路,必然导致整个组织至今不思变革、职业经理人团队缺位,以及林林总总的组织结构设置瓶颈。 1.阴阳私谋 尽管张氏利用企业资源屡获形象殊荣,但他在企业内外部的口碑并不太好。除了坊间常闻辱骂与非议之声,新兴传媒上也能看见一些受其伤害者的怨愤之辞。不过,由于这家企业并非知名企业,张氏及其张氏集团的腐朽言行较少纳入专业企业管理视野。 对于江西长运来说,内部员工对张氏的怨愤,主要以遭致利用之后随即被抛弃者对其“言而无信”的评价最为直接。因而有很多人觉得他是“工于心计的政客”和“令人猜不透的权术家”。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工于心计”,还是“令人猜不透”,几乎所有员工对张氏及其张氏集团“是否在为企业、顾客和员工谋福祉”的评价方面,都是恶评如潮的:无人不以为他们是为一己之私,从来不会主动为主业付出任何有价值的努力;亦说张氏对低于自己职位者的任何意见和建议,总似皇帝般惜字如金,从不予任何只言片语的回复。 关于张氏阴阳权术的机谋,可以列举其在人事任免与咨询合作方面的几大典型表现: 在内部主要人才方面,比如,曾经有位资深高管被传言在换届期间将出任新的总经理。该高管为此作了许多入职前后的准备,去港考察之后,本以为唾手可得的“总经理”其实早被张氏摆放到位;再比如,在土地资源开发方面,事先以许诺为饵,充分利用某当地人获取该块土地资源之后,再不对其人做任何理会,等等。 在咨询合作方面,除装点个人门头面子外,张氏最近数年不知何故经常地热衷于同北京一些咨询机构合作。不过,在这些巨额咨询投入的背后,除了为企业捧回几面牌匾之外,员工们总在背后评价并未看见管理方面有任何改进。员工们说:“除非有外单位考察或为突击迎对检查,现场、车辆都是一团糟。为了做这些应付活动,我们老是要加班加点,没有一个完整的节假日;而且公司既不给我们安排补休,也不给半分钱的加班费!” 值得一提的是,张氏恃财傲才,以及玩弄和伤害外部优秀人才于股掌之间的手段,可以通过下面一个例子得以体现。 某高级职业经理人认真勤奋地研究道路运输行业和该企业(曾在该司从事战略研究半年)近四年,有帮助道路运输企业整合管理再造的抱负(一再被张平集团欺骗和利用的主要原因)。去年末,张氏集团以“行政总监”或“投资总监”聘职邀约他远来南昌,开出年薪20万(税后),并许诺支付其在港澳读博费用,后张氏集团对此杳无音讯(事实上张平不过找个陪衬好安排私人而已),以致该人才在原企业高管位置上(35万)辞职,失去了实际年金和其它机会;后来,该人才受聘于江苏一家大型企业出任高管,此时,张氏主动约见他,当着他和人力总监的面,许诺请他春节之后出任母公司首席管理分析师,并豪言壮语地说:“我代表公司真诚欢迎你的加盟,我们共同为江西长运的未来发展做些事情。”但今年初也是许久再无消息,该人才主动去问,对方竟让他去子公司担任普通管理者,年薪5万,该人才被骗之后再度离去。 不过,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今年2-3月份,张氏集团盛邀该人才为南昌总站做现场管理优化课题,多次解释张氏确实很重用他,只是怕他不适应特定的“企业文化”,在张氏集团多次暗示“之后将另有重用”以及张氏再次主动许诺将续委托“星空联盟行业标准”项目等前提下,该人才怀揣大展宏图之志及其他收入补偿的美好期望,同张氏江西长运签订明显属于显失公平的廉价全职咨询服务协议。 尽管该人才以每天付出18小时的劳动,非常勤奋和认真,但接下来的整个项目开展过程并不顺利。尽管有一线员工的全面支持和参与,但管理层普遍采取抵触、刁难、随意和拖延的做法,连公司指定的联络副总也总是自称不知情等等,母公司高管层基本上不予协助,对存在的问题放任不理,包庇护佑,致使项目一拖再延。7月底,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按照合同报价所支付的首期款,该人才早已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加之天气炎热,遂请求予以4500元夏季补助,但他们置之不理。 在完成了整部初稿之后,但该司指定的内部评审人员的表现更令人深思:评议过程事先久已通知的高管临时以“领导谈话”不出席,其他人要么自由散漫毫无组织纪律,要么对久已下发的报告一无所知便即兴挑刺,他们对报告中指出站场某些硬件低于行业标准而需要完善投入,一致表示反对,认为影响经济效益……由于反映情况的真实性和方案具有的针对性不容置疑,当时得以全票通过;评审通过之后,奇怪的是,次日,“领导谈话”高管在不通知该人才参与的前提下,单方面否定业已通过的评审,再次召集评审,不过,最终仍旧是全票通过。 除了二期款被他们借故拖延之外,不知何故,随后的培训工作,更是一面奇特的管理西洋镜:张平集团如临大敌和大抖淫威,摒弃了所有积极参与建言献策的相关基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仅安排了3名非南昌总站人员听课,并故意安排原来的7名评审人员参与刁难;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虽经该人才强烈要求和争取,但直至讲座开始之后,他们才将厚厚的研究报告发放给仅有的听课者,在大家对报告内容根本不熟悉和毫无心理准备的前提下,更宣布讲座结束当天还将收回发出的研究报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5 17:46: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