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lzu_darren - 

[其它分类] 一课经济学 Economics in One Lesson(经典中英文版)

[复制链接] 167
回复
2463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1
发表于 2008-9-28 11:49:20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for sharing.
72
发表于 2008-9-28 12:57:08 | 只看该作者

从豆瓣转个书评过来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经济”早已取代了“政治”、“战争”,越来越成为人们想得最多、说的最多、写得最多的词汇,甚至日常大家所说的“全球化”指代最多的也是“经济全球化”。
  
  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势、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经济人物,往往不但影响着本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于邻国、贸易伙伴,甚至世界经济,都可能会产或大或小、或好或坏的影响。
  
  2007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又一次信用危机,而从金融信用和信任角度来看,它被有的经济学者视为“美国可能面临过去76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一个国家发生了这样的经济现象,竟然会令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放缓了脚步,于是,各国政府不得不制定各种各样的经济政策来加以抵御,以免使本国经济遭受更大的损失。这就是现今的世界——一个经济的世界。
  
  所以,如何认识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如何认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策,如何理解一些经济行为,在21世纪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你完全可以不关注那些自感复杂无比的什么经济学原理、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经济走势,以及由此衍生的什么货币、税收、工资、进出口、物价、通货膨胀,等等,但你“很不幸”——偏偏这些经济学的东西在时刻影响着你,不由得你不去关注它们!例如:目前居高不下的房价到底是在做俯卧撑还是真的出现了拐点,在此情况下,你买房的计划该如何制定?现今股市已经从6100点跌到了2300点,你是打算补仓,还是打算继续等待;手中的其余现钱又将选择那种投资途径?人民币好像这两天又连续跌起来了,那么你手里的美元该如何处理?今天早上去买菜,发现鸡蛋竟然涨到了每斤四块,那么你是选择继续保持早餐吃荷包蛋的习惯,还是选择暂停这个习惯,改喝涨幅较小的伊利早餐奶?
  
  不可否认,经济学有它复杂的一面,比如各种高深的理论、原理,但因为经济行为本身就是人类自身的一种行为,而这些理论、原理也即是经济学家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总结。所以,那些艰涩文字叙述的背后所说实质,其实还是简单的现象规律还原而已。这么一想,就知道,经济学当然也有其简单的这一面。就是其他的一些具象学科的原理也是如此,下面就来举一个例子。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
  
  这条定理初看起来,有些抽象,但我要这样说:“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的平方+b的平方=c的平方,即α2+b2=c2。”
  那么你是否就能理解得清晰一些。如果我再把这个直角三角形画出来,并将各个边标上字母,那么相信你就彻底明白了。
  
  这条定理就是出现在当前国内初二学生教科书中著名的勾股定理、勾股弦定理,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或毕氏定理(Pythagoras Theorem),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据考证,人类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少说也超过 4000 年。你看,4000年就被人类认识到的东西,如果纯看其字面叙述,4000年后的人们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东西也不会一目了然。但若通过其他简单的手段进行解读,我们最终知道,它想说的其实很简单。
  
  能够通俗、简单地将经济学的有关原理、理论讲述出来,亦非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大家对经济学的一贯误解,使得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懒得去向别人解释什么,闷头做自己的研究还是省事,但有些经济学家却觉得如果民众都能多知道一些经济学的常识,进而影响自身的经济行为和判断,无形中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不失为一件很好的事!因为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国家,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这些社会成员经济素质的提高,肯定昭示着整个社会经济素质的增长,这也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不过还有一点,就是在所有学科中,经济学充斥的谬论是最多的。这决非出于偶然。这门学科内在的难度原本就高,再加上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私利的天性,使得对经济规律的研究更加复杂艰难,以至于谬论层出不穷。而对于物理学、数学、医学等其他学科而言,对私利的主观追求对学科本身的影响无关紧要。
  
  所以,以白话易懂的文字,帮助着数百万民众从头开始了解经济学的入门知识,以及经济的基本观念,固然重要,但是增加对经济学谬误的判断甑别,亦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而言。
  
  当然,还是有些经济学学者、作家是真心想做这项他们觉得很有意又有趣的事情的。亨利•黑兹利特(Henry Hazlitt, 1894-1993)就是这样一位经济专栏作家。
  
  亨利•黑兹利特是当代“自由至上主义者”(libertarian)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成员。他被后来学者誉为“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专栏作家”、“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新闻人”。
  
  亨利•黑兹利特曾任职于《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后来为《纽约时报》撰写经济方面的社论文章,批评罗斯福政府政策不遗余力。
  
  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F.A. Hayek,1899~1992)的《通向奴役之路》,在当时曾因种种原因遭到抵制,被视为社会的毒草,而亨利•黑兹利特却为书中所言的自由经济理论叫好,并在《纽约时报书评》大力推荐,从而使其登入畅销书之林。以研究货币经济和通货膨胀、政府控制的经济体制和自由贸易之间的差异闻名于世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领导人之一——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也曾得到过他的帮助,以使其经济学著作《人的行为》得以出版。
  
  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亨利•黑兹利特在《新闻周刊》(Newsweek)的固定专栏里,开始就一些当时美国的一些经济现象,用通俗生动的文字叙述方式,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经济学的入门知识,向一般大众散播自由经济的理念,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1946年,黑兹利特的第一本重要著作《一课经济学》出版,一经上市,即成为当时的抢手畅销书,让人吃惊的是:这本书一直很畅销,现在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销量也早已突破百万册!
  
  哈耶克、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大师、美国前财政部长约翰•黑尼斯也都对这部经济学经典名著有过赞赏之词!
  
  此书定位即是专门为社会大众著述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全书共分三个部分26章,所讨论的话题十分贴近社会现实经济生活,例如公共建设、课税、授信、失业、关税、最低工资、价格管制、工会、工资、利润、储蓄、通货膨胀等等。
  
  黑兹利特以最普通的事例、浅显的叙述方式,层层解析这些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以及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最终会造成的结果,以期给公众启示,给政府启示。
  
  并且,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影响力最大的谬误,黑兹利特一针见血地进行了令人信服评判,并提出了自己对解决这些焦点经济问题的主张:
  
  人们有着天生短视的倾向,总是只关注某项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关 注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去探究那项政策对所有群体造成的长远影响。忽视那些不那么即时和不那么明显的后果,本身是一个错误。
  
  关于经济学谬误,黑兹利特有很鲜明的观点。在本书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
  
  本书在于分析经济生活中盛行的谬论。这些谬论目前还没有真正成为新的主流观点,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谬论本身自相矛盾。由于它们的自相矛盾,人们在接受相同前提的情况下,各取所需,以至于分化出百十种不同的“学派”。这背后的道理在于,用错误的逻辑去描述现实生活,其论调绝不可能保持前后一致。此学派和彼学派的不同点,只不过在于某一群人比另一群人更早看出错误的前提必然会带来荒谬的结论,他们要么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了错误的前提,要么选择接受了其中更为贴近现实生活的结论。可惜的是,这些人仍然未能真正把握内在的逻辑。
  
  接下来,他又对本书的构思作了简要说明:
  
  当今主要国家的政府所实行的经济政策,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经济谬论的深刻影响,甚至有的政策被那些盛行的经济谬论所左右。所以剖析这些谬误,尤其是它们的核心观点,也许是领悟经济学的捷径。本书的构思,以及看上去颇为狂傲的书名,正是来源于这个想法。
  
  ……
  
  对书内涉及的任何主要观点,并没有什么原创性的贡献。相反,本书将不遗余力地去揭示,那些看起来令人眩目的创新和进步只不过是换了新马甲的古老谬误,进而印证“忘记历史,就意味着重蹈覆辙”这句格言。
  
  再下来,黑兹利特总结了这本书的最终目的,他说: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揭露某某学者所犯下的某个错误,而是在于分析经济生活中那些最常见、最普遍、影响力最大的谬误。谬论一旦流行开来,便责怪不到谁的头上。谬论中的荒谬晦涩究竟因谁而起,这已经变得无从得知。当用于包装谬误的理论被简化成泛泛的教条,那些可能隐藏在一堆限定条件、上下文或数学方程式中的诡辩就会显现出来。本书所讨论的流行教条跟凯恩斯或其他某位学者所提的理论不完全相同,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这些不同就责怪我有失偏颇。本书最感兴趣的话题是那些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集团所持的信条,以及政府的政策行动所依据的信条,而不是这些信条的历史渊源。
  
  所以,黑兹利特认为我们就要通过这堂经济学课程,指出从中作梗的种种谬论的共同特征。不过,应该用更加具体的实例去阐明这个实质,这样,才能让大众彻底理解这堂课的内容,进而阻止各种谬论继续蔓延。
  
  黑兹利特就这样从经济生活中遇到的粗浅问题讲起,一直讲到最为复杂艰深的现实问题。并依此循序渐进,教会大众如何察觉和避开那些最浅显乃至最顽固的谬论。
  
  为了能使读者很自然地接受这本书,一开篇,黑兹利特就引用了巴斯夏的破窗理论来说明小小一片破橱窗,虽然能够连环不断提供资金给很多商家,使很多人获得就业机会。但要这么认为,便会得到这样的结论:扔砖头的那个小捣蛋,不但不是社区的祸害,反而是造福社区的善人。多么的荒谬!在这个例子中,人们只是看到了貌似的就业机会,但面包店主的损失却无人放到心上,因为“人们总是只看到眼前所见的东西”。
  在随后的“公共建设工程与税收”这一章,黑兹利特又举了一个建桥的例子,并详细分析了有关的两个谬论:造桥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建桥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都应归功于政府的支出。
  在“拯救X产业”这一章,黑兹利特针对政府拿公众的钱来补贴某不景气产业的做法进行了抨击,他认为:从国库直接拿钱来补贴X产业,只不过是将财富或收益转移到X产业。X产业中的人获得多少,纳税人就损失多少。…… 采用补贴方式,X产业之所得,正是纳税人之所失……为了让X产业能有起色,结果一定是其他产业的平均规模小于原来应有的水准。但是,补贴的结果不仅仅是财富或收益的转移,也不仅仅意味其他产业的总体萎缩程度和X产业的扩张程度相当。补贴的结果还导致国家整体发生净损失,因为资本和劳工也会被迫从运用效率较高的产业流失,而流向运用效率较差的产业。如此一来,创造出来的财富减少了,人均生活水平低于应有的水准。
  而本书的“通货膨胀的幻景”中所涉及的观点,放至当今,不见得正确,但对对于目前深受通膨压力的世界经济来说,也颇有借鉴意义。
  他认为通货膨胀其实是一种税收,并且通货膨胀本身是一种不公平的过程,穷人所承担的税负通常比富人重,因为穷人的财力不比富人,无法通过投机购买实质资产来保护自己。
  还有,就是通货膨胀有时的确可以起到矫正工资-成本-价格结构失调的作用,但这是一种轻率而危险的手段。这种矫正手段靠的是错觉,而不是开诚布公。它给每一经济过程罩上了一层迷惑人的面纱,欺骗了几乎所有人,包括那些受其害的人。我们都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自己的收入和财富。这种心理惯性十分强烈,就连专业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也不容易摆脱。坚持用实体产品和实质福利来看待各种关系很不容易。当我们听到,国民收入(以货币计量)比通货膨胀之前增加一倍,谁不会觉得更富有更骄傲呢?原先周薪75美元的小职员,现在能拿120美元,他也会觉得比以前更强。他当然能感觉到生活费用涨得厉害,但是他并没有充分觉察到自己的真实处境。虽然同样是实质购买力降低,他无法接受生活费用不变而工资调减的事实,但是他会欣然接受工资调增而生活费用上涨的事实。通货膨胀有如自我暗示、催眠术、麻醉剂,可以减轻手术时的痛苦。通货膨胀也像鸦片,吸上一口,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所以,他认为国家不应陷于通货膨胀的美好幻景,而应该采取相应政策,使国家经济尽快走上正轨,而绝不要受其诱惑,使国家走上经济灾难的不归路。
  在《一课经济学》1961年的平装版中,黑兹利特加了新的一章,探讨租金管理。1978年本书再版时,作者又加了最后一章——“30年后的这一课”,在这一章的开始,他颇有感触地写道:
  本书第一版是1946年出版的。我现在写这段文字时,一晃已经过了32年。在这30年间,本书当年所阐述的那些教训,我们学到了多少?
  
  若拿这话问那些政治人物,也就是那些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人,那么他们根本没学到什么。相反,本书反对过的各种经济干预政策,如今远比30年前更深重、更盛行,不仅在美国是这样,在世界各国都是这样。
  
  以尤为突出的通货膨胀政策为例。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往往是其他经济干预政策不可避免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为了涨价而涨价。今天,通货膨胀已经是各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标准象征。
  看完这三段话,我也深有感触,也不禁感慨62年后的经济环境竟还会有如此这番景象!
  纵观全书,我觉得《一课经济学》之所以会如此畅销、长销,原因之一是因为本书的写作背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期间,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各国政府(特别是欧美国家)只得利用行政手段对经济的各个领域予以统一战时管理,从而使得自由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约束。战争结束后,这些临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行为本应该及时加以转变,以适应战后的经济恢复和经济发展,但有些国家的政府却并未真正明白这些,仍然沿用战时经济思维来进行国家的经济管理,而那时人们关于经济的看法,因为缺乏正确引导,也局限在战时的思维之中。所以,如何扭转当时的政府过分干预经济的局面,扭转人们的错误经济思维,有效发展市场经济,就显得至关重要。此书在当时就充当了这个唤醒者的角色,所以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第二个原因,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一课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正确认识经济行为的方法,那就是,经济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家、民众的影响是时时刻刻的、无处不在的,一种经济行为的产生是一种极其严谨的事情,所以,无论何时都应该站在整体利益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经济现象,对于出于关照个别特殊群体,或者只注重及其经济效果而产生的经济学谬论,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坚决加以抵制。这样,整个国家的经济环境才会有良好的自然发展。
  曾听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问,而最令人着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竟如此简单,只要一张纸就可以写完。
  如此复杂的经济学,竟然被黑兹利特用一课讲完,还竟然一讲就是62年,直到今日,仍然有众多的听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我认为,这更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奇迹……

[em01]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15:52:2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谢谢楼上的转贴如此精彩的书评!

该书的确写的挺好,没有深奥的数学知识,有的是娓娓道来的、通俗易懂文字!

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多读几遍!

74
发表于 2008-9-28 16:45:38 | 只看该作者
一课经济学,不知道!先了解呀
shuiyingbingqin 该用户已被删除
75
发表于 2008-9-29 00:05:5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0:39:28 | 只看该作者

最新消息,该书已经上市,当当网、卓越网已经有卖的,大家赶快去买纸书收藏一本啊!经典中的经典哦!

77
发表于 2008-9-29 21:48:19 | 只看该作者

再转一个读后感

《一课经济学》一堂讲了50年的经济学普及课,这个文摘帖子在天涯论坛从9月9日开帖到26日回帖超过1650帖。网友誉为启蒙、普及、扫盲、补钙、一看就被吸引、满足饥渴……
  
  原著Economics in One Lesson第一版出版于1946年,1978年出了修订版。从书后注看,后来的编者把部分数据更新到了1996年。若算到今年,这堂课已经讲了62年。 1992年,98高龄的作者Henry Hazlitt还写了一篇”How I wrote Economics in One Lesson”的文章。黑兹利特先生于1993年去世,学界出版了The Wisdom of Henry Hazlltt,纪念这位大师。《一课经济学》被誉为历久弥新的经典。
  
  有位网友说,”第一个故事破窗谬论就很有意思,可怕的是以前我竟然相信他们说的。”是的,不少人听说过顽童砸破橱窗玻璃可以拉动经济的谬论。这个谬论出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160年前的美文<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原版故事讲的是店主的儿子不小心碰碎了橱窗玻璃,接下来,看得见的是店主被迫投资玻璃,看不见的是店主不得不因此牺牲其他方面的投资,这是一个机会成本的故事。60年前,黑兹利特把故事翻版为顽童砸玻璃,接下来由浅入深地剖析了政府干预经济最终将经济推入恶性通货膨胀。而今天,网友指出政府就是那个破窗的顽童,可谓一针见血。
  
  我们知道,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良好的制度安排作为基础设施,这些制度安排是由政府这个角色来承担的。也就是说,自由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监管”。可以说,政府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卫道士,不可或缺。但是,当这个破窗的顽童挥舞着重分配的权力,政府干预经济造成损失的就不再仅仅是机会成本损失,因为这一切是强制的结果,而非自由选择的结果。政府干预行为违背了法律的基本价值——自由、效率和公共利益的要求。我们都明白既当裁判又踢球的政府是见不得光的。
  
  我们开始认识到造成政府扭曲的政治机制。虽然黑兹利特在《一课经济学》没有强调这个字眼,但细心的读者能从各个经济谬论的背后看到一个个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垄断企业、官僚集团、官商勾结,正是中国经济大转型进程中的拦路虎。举目阴云蔽日,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总有某些地方,阳光会破云而出。
  
  《一课经济学》中文版有1999年的清华版《一课之师》、2005年的台湾版,网上还有不少网友们翻译的章节,如今又推出了这个中信版。人们都在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从这部明白如话的经典中领悟到智慧之光。网友评价说,这是一部心智完全开放的书。任何年份都有成千上万的新读者从中发现到他们的喜悦。拨云见日的喜悦。

78
发表于 2008-9-30 19:11:09 | 只看该作者

经典,谢了!

79
发表于 2008-9-30 21:17:27 | 只看该作者
看看 谢谢
80
发表于 2008-10-2 17:06: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问题是这个版本不是很清晰,当然,就免费而言,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看来还是在网上购买好了。但英文版本的似乎没有。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