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留言都是一些肤浅的感慨,根本没有深入的分析这次购并的原因,转一篇我写的文章,大家批判。 近几天市场炒得最热的一个事件,就是可口可乐以近180亿港币的价格全资收购汇源果汁所有股份,一时间市场哗然,汇源果汁掌门人朱新礼先生的关注度急剧上升,朱先生为什么要将自己亲手养大的“儿子”就这样卖掉?这位民族品牌的扛大旗者怎么一下就轰然倒掉?
1、这是一场资本的游戏 翻开汇源果汁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汇源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不断“合作——分手——合作”的历史。其实不止汇源,众多民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缺钱。没有资本的支持,如何让这些企业家们快速发展?汇源也是如此,因此朱新礼先生才会不断地寻找合作伙伴,德隆、统一、达能这些名字依次出现在汇源的合作伙伴名单上,直到后面引进Warburg Pincus Private Equity(华平基金)。 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合作,一方面能够解汇源的燃眉之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这些资本的进入是要追求高回报的,产业资本当然想能够逐步通过掌握控股权,进而控制合作伙伴,德隆、达能都曾打过汇源的主意;金融资本则希望通过这种Pre-IPO的模式,帮助合作伙伴上市,在获取足够的回报后找到接盘人退出,华平基金这次就找到了可口可乐这个接盘人。 我坚信,朱先生要是不缺钱,他绝不可能让汇源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因为这样将面临极大的业绩压力,远没有经营一家私人公司玩得愉快。但这只能是一种臆想,当国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纷纷与汇源合作的时候,它的命运基本上就已经被安排好了,似乎一下就能够看清后面几年要走的路。
2、内忧外患成为导火索 既然命中注定,汇源自然也就只能按照“上天”的安排运作,2007年汇源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朱新礼占有约41%的股权,达能占23%,华平基金占7%,上市当日股价上涨66%,市场一片叫好,朱先生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中表示要做“百年民族品牌”的决心。 时间进入2008年,市场形式突然逆转。上游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而下游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上下一挤压,导致汇源又出现了“贫血”的症状。果汁饮料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产品的生产、渠道的拓展和维护、大量的市场推广,这些都是吸金的黑洞,而汇源的资金链一直崩得很紧。2007年的年报,汇源并没有让投资者满意,导致汇源的股价从最高点一直跌到4元多。 汇源内部也是暗流涌动。汇源从成立那天起,内部斗争就没有消停过,在汇源内部,80%是山东人,20%是外地人,“山东帮”与“非山东帮”的斗争一直存在。而朱新礼先生将为数众多的亲属提升到管理层,也为汇源的管理与治理埋下了隐患。纵然汇源果汁的高管团队较为国际化:公司的战略副总裁是美国人,品牌副总裁是台湾人,财务副总裁是香港人,财务总监是澳大利亚人,但仍然无法摆脱内耗的境地。 汇源果汁走到了十字路口,而在内忧外患的综合挤压下,朱新礼选择了将汇源果汁卖掉,正如一首歌曲的名字那样:一了百了!
3、民族品牌之惑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朱新礼卖掉汇源天经地义,因为这是他自己的公司,他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当然国人一向喜欢上纲上线,这一卖可不行了,好像全中国人都开始跟朱先生过不去。 汇源果汁真的是民族品牌么?从法理上来讲它不是,汇源果汁是一家注册于开曼群岛的企业;从情理上来讲,它是一个切切实实的民族品牌。然而,扛起民族品牌这个大旗可不是件轻松的事。 对于那些经常叫喊民族品牌的消费者而言,大多数可能是一边喝着可口可乐,一边叫喊“汇源加油”,我想就是再来一百个朱新礼、一百个牛根生都没有用。如果真是要支持民族品牌,那我们应该跟韩国人学习,我见到的绝大多数韩国人用手机一定是三星,电脑是韩国品牌,买车是现代,坐飞机也一定坐大韩航空的航班……这些韩国企业想不成功都难,我们可以做到么?至少现在还不能。 而国内资本市场的缺位和融资渠道的扭曲,也使得汇源这类企业不得不向国外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低头,靠卖身来获取自己的生存,既然本土环境不能给这些企业所需要的营养,那他们也只能求助于洋和尚。 正如著名财经评论人叶檀女士所说,中国的民族企业实际上是两面作战,一是与海外、国企大资金作战,二要与本土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战,在这种环境下,民营企业将会成为宏观调控的祭刀者。 朱新礼这类企业家更像是孤独的舞者,要他们一个人扛起这面大旗很困难,他们需要很多人的帮助,而大多数人只是在旁边看戏,或者大声叫着“加油”,很少有人真正上去与他们共舞。汇源果汁这面民族大旗的倒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4、后记 当然,如果我们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并购其实也没什么,用不着那么大惊小怪,至于大多数人担心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后,会不会把汇源这个品牌雪藏,步大多数民族品牌被收购的后尘。对于这一点,我倒是很有信心可口可乐不会这样做,因为在果汁饮料市场,汇源是一个强势品牌,比可口可乐的果粒橙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要高很多,它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如果可口可乐收购的是非常可乐,倒是极有可能被雪藏。 从宏观经济走势来看,这一轮的调控才刚刚开始,许多行业正在或即将进入下降通道,而在行业处于下降通道的过程中,将是这个行业进行一轮洗牌的绝佳机会,因此我坚信未来两年将会是企业兼并购的活跃期,在这一轮周期中,大量的企业非死即卖,这将是那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低成本的兼并的最佳时期。 这是一次国外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再次联合绞杀民族资本的经典案例,没有硝烟的战争仍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