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标 “新龟兔赛跑”实验 民生银行欲变身金融控股集团 文|本刊记者 张刚/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厉以宁教授曾演绎过“新龟兔赛跑”的故事: 龟兔赛跑,兔子输了不服气,要求比赛第二次。第二次兔子吸取教训,没有睡觉,赢了。乌龟要求赛第三次,说前面都是你指定路线,这次我要指定路线;兔子在跑时发现要过一条河,乌龟游过去赢了。然后赛第四次,乌龟说,我们能不能创造双赢的办法啊?在路上你背我,在河里我驼你。故事的结果,自然是他们一起到达目的地。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很喜欢这个故事。不过,在他转述时,到第三次就戛然而止了,这不奇怪,他掌管的民生银行,此时正处于类似的制度创新阶段。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民生银行如果不进行制度创新,发挥自己的优势,只能永远在人家的屁股后面。”董文标力图改变的,正是那种同质化竞争,“要改变制度,用自己的优势比他们的劣势,这样很快就把它干掉了!” 准确地说,董文标希望民生银行换一种颠覆性的“活法”。即,改变经营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建立公司金融事业部,成立八大事业部,使民生的经营模式由过去的部门银行逐步向流程银行转化,力争在2008年完成这一转化;同时,涉足金融租赁、基金甚至保险等的多元化业务,并在国际化方面有所建树,以使民生迅速完成“混业”布局,逐步变身为“中国民生金融控股公司”。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些举措,在应对利率的逐步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方面,显得迫在眉睫。 但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变革,未免让不明就里者担忧。即使在民生银行内部,从高管到员工,不理解的也大有人在。以动作最大的事业部改革为例,即便是花旗银行--民生银行曾经的“老师”,亦曾历经几度波折,时间跨度更是达到了20年。 不过,在过去的两年间,董文标这位自2006年7月16日那场被外界形容为“惊心动魄”的股东暗战而走上前台的董事长,并无兴趣对外界不绝于耳的质疑与非议作出过多的表态与辩解,他更看重自身的内功修为。而且,他一贯的标签就是“创新”、“激情”,再有,就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奉送的“最幽默的银行家”。 如今,创立12年的民生银行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此一改革,即便在部分适应了变革式生存的民生银行高管看来,亦是不小的挑战。当然,如果改革成功,则或将对中国银行业产生巨大的震撼与示范效应。 董文标主导的改革能成功吗?他觉得一定会,他甚至憧憬着三五年之后,民生银行各个事业部总裁都可以成为地产金融大亨、能源金融大亨…… 一场风暴 引起上下巨大震荡 激情的民生银行只能再次激进,自己趟出一条路。 引起巨大震荡的公司金融事业部改革,要从一年前说起。 2007年4月,是次改革启动;3个月后,董文标北上,带着40多个下属,在大连的培训中心一住就是3个月。当时,民生银行公司银行管委会主任林云山也被紧急从深圳调回,加入了这个“公司银行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自然是董文标,组员则是如林云山一样从民生银行各个部门抽调的;这个队伍颇为庞大,人数最多时达到了六七十人。 那段时间,董文标和大家整天在一起,潜心研究公司金融事业部的改革方案。而他们可参照的研究对象,除了国际金融巨头花旗、汇丰之外,还有名不见经传的泰华农民银行--泰国排名前三的一家银行。如是选择,用心良苦,譬如泰华,据说是因其在推进事业部改革过程中采取“不换脑筋就换人”的强势做法,导致多名高管离职、震荡颇大。 此外,他们还花大价钱请来了全球咨询业的翘楚--麦肯锡咨询公司充当“外脑”。其全球数据库、全球专家支持的系统,及在国际上见多识广的经验,据说对此“帮助非常大”。 这并非一次“拍脑瓜式”的研究。实际上,早在2005年,时任民生银行行长的董文标就棋落广州,并于2006年春节开始,在广州分行拉开了一场“流程再造”的试验--支行为经营单元的传统模式被取消,代之以事业部为核心的经营模式。 这一举措,在支行与分行引起了巨大震荡。金融专家杨鲁邦就曾指出,事业部制的银行结构将极大削弱基层分支行行长的权力,必然会遭到他们或明或暗的抵制,最大的难题在于,“政策要靠基层领导来贯彻,但贯彻的却是损害他们自己的政策。” 为此,一贯“举大事不拘小节”的董文标,居然“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广州盯了一个多月。压力会大到何种程度呢?民生信用卡中心总裁杨科对《英才》记者形容说:“有些银行我听说也想改,把这种方案提出来,分行行长反对,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改革人物,它就倒退了,又回到过去传统的经营方式了。” 前线督战的付出当然是值得的,广州、深圳分行较早进行的事业部改革,为改革全面实施积累了经验。这种经验弥足珍贵,当时,公司金融事业部的改革,国内银行尽管多有觊觎,但真正“吃螃蟹者”无几--这种谨慎当然也可以说明这种改革的难度之大,所以,激进的民生银行只能再次激进,自己趟出一条路。 而就在试点的同时,颇有股子霸气的董文标还“一不做二不休”,为改革扫清了障碍:2006年,公司业务营销平台从支行上收到了分行,分行行业金融部成为公司业务的基本单元。 “民生银行要改变同质化,就是办出自己的特色,怎么办?只能超前,所以说这一次民生银行制度创新,应该说是我们后10年怎么走?就这么走!”回顾民生银行头10年的历程,董文标如此掷地有声地表示。 董文标是在冒险吗?当然是。但同时,亦有分析认为,民生银行无疑是中国最适合进行事业部改革的上市银行,其理由在于: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设置优势主要体现在公司业务方面,民生银行对公业务占比在中国上市银行中最高;而且,富于创新、进取的管理层,是改革成功之关键,民生银行留给外界的印象恰恰如此。此一说法,亦得到了民生银行一位高管的认可。 于是,2007年9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那场不事张扬的事业部启动仪式,就顺理成章了;当日,民生银行宣布成立首批公司金融事业部--贸易金融部、金融市场部、投行部和工商企业部。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2007年第四季度,再建立6个总行直属的行业部,包括机构金融部、能源金融部、房地产金融部、交通金融部、冶金金融部和电子电信金融部。至此,民生银行的主要客户线和产品线的准事业部改革雏形初现。按照设想,接下来的2008年、2009年,将是“管理与服务能力的综合提升”的“磨合期”。至2010年左右,民生银行将成立公司金融批发银行事业部总部。 看这些改革步骤,你会不会觉得平淡无奇?即便是当时参与其中的高管,如今也觉得看起来“还有些幼稚”,但事实上,这都是一稿一稿讨论出来的;据说,如果把所有的讨论稿加起来,“那个量太多、太吓人了”。 非但如此,回京之后,董文标带着这40多个人又在友谊宾馆“猫”了两个月,继续完善改革方案,及配套制度设计、安排等。据说,当时他们甚至设想了改革可能发生的三种情况--糟糕、一般、最好,而且还分别设计了处置措施。 10月底,万事俱备,董文标再度果断出手,让民生银行成立11年来堪称范围最广、涉及最多的一次高管调动,在波澜不惊中落定。26日(星期五),宣布人事安排;第二周即交接工作,第三周则渐入状态。 林云山回忆说,从4月提出设想,到7月设计方案,直至10月彻底结束,半年多的时间实际也是一个不断讨论、交流、求同存异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意外收获是,一位原来坚决反对事业部改革、认为“分行就很好”的高管,最后主动请缨要做事业部总裁。 一大考验 “绝对是革命”的变革 董文标至少承受着“既要保持上市公司业绩,又要推进改革”的双重压力。 尽管在外界看来,董文标是个“急性子”,但对于事业部改革,他却显得颇富耐心。 在董文标看来,如今,改革的最大困惑仍是观念问题、认识问题。其实,自1996年民生银行创立之初就任副行长的董文标,对下属充满信任,提起他们还颇为自豪:“像我们民生银行,我自己清楚。目前比较难,大家比较累,但是只要一放到大事上,弦一拉,马上就团结了,义不容辞。大家都还是有这种事业心、有这种觉悟的。” 这并非盲目自信。曾于2007年12月21日至24日带队到山西太原分行进行分人分账操作验收的林云山,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客户分开,人员分开,一部分留给分行,一部分留给事业部,三四天就分完了”;而民生银行24家分行的分人分账,则在2007年11、12月的50天内全部收尾。他感慨说:“民生的执行力确实很快,这一点很了不起!” 但是,现实仍容不得董文标半点疏忽。面对这场他自称为“绝对是革命”的变革,面对这场因影响到方方面面利益而导致探索过程异常艰难的改革,他至少承受着“既要保持上市公司业绩,又要推进改革”的双重压力。 “通过一段实践以后,我们大家突然发现,要把路标弄明白,100米一个,100米一个,就避免走到外面去了。”他形象地告诉《英才》记者:要设置好路标。 “事业部改革观念的转变有一个过程,要允许有不同看法。”即便是在改革行进到半年左右之时,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仍然如此要求下属。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副经理赵庆明也有着类似看法:“它(事业部改革)的难点主要是观念能不能跟上,业务骨干的思想能不能跟上改革的思路?这是很重要的。” 对于事业部改革的骨干,董文标同样充满信任,他认为,就像“抓药,卖中药,他刚去的时候要用秤秤一秤,多少多少,但是搞三年以后就不用秤了,一把抓就知道多少,这就是专家。” 对此,民生银行地产事业部总经理杨毓感触颇深,当然还有点儿“受宠若惊”--上任仅半年,董文标竟然以“地产界的专家”来形容自己了。 “定期董事长会跟我们有座谈。前段时间来听我们做汇报,他很关心,因为董事长也经过慎重考虑,各方面咨询定下来这个事,希望我们把这个事情做好。”杨毓告诉《英才》记者。 在杨毓看来,事业部改革确实让自己和一批客户经理受到了巨大挑战。“以前我们在分行,相对来讲面要多一点,从前台、中台、后台我全都要管,而且介入的行业也很庞杂”,他觉得那时的状态有点儿像“万金油”;而今,“不能说是行业专家,至少对这个行业了解了、认识了。” 专业化的好处,自然显而易见,比如,可以实现有限资金的集约化经营。以大客户为例,“因为大客户的需求比较大,你给他两亿、三亿、五亿,他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但问题在于,你能够有多少个三亿、五亿给他呢?而事业部成立之后,则可以对大客户的资金需求进行科学测定,然后,“我们保证他的自主供应,保证他实现收入最大化,这样我们认为风险是可控的,而且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产品的创新,赢取相对高的一个收益。” 实际上,这些好处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就设想到了。当时对电力的数据分析显示:245个核心客户存款占全行业的85%,贷款占95%;前十名核心客户存款占32%,贷款占20%。结论是:单一客户规模大。自然而然的,集中精力全方位地支持大客户,远比“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模式有效得多。 对过去半年的业务进展“比较满意”的杨毓笑着表示:“未来还是可以憧憬一下的。”按照今年初的测算,地产金融部“2008年末贷款金额达630亿元;全年责任利润能完成15.9亿元”。 除了充分的信任,董文标显然运用了更多的技巧,以减少改革所带来的震荡。 事业部改革将对分行产生巨大影响。“在事业部改革中,行长的权利被削弱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分析称:“因为涉及权利的重新分配,各个部门协调的成本会升高,这样难免会产生一些内部的矛盾。”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民生银行此次任命的事业部总裁,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分行行长或副行长。“他来管这个事业部的时候,会有这种感受去跟分行行长做很好的沟通。”民生信用卡中心总裁杨科分析认为。 这种独具匠心的安排,不仅可以最大化地减少“内部矛盾”,还可以实现董文标的要求--“事业部和分行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一部更好的合作曲”。他认为,事业部和分行可以形成“鱼水关系”,并实现“共同富裕”。 不过,董文标需要面对的,不总是好消息。今年5月,一则指称民生银行“人员大量流失”的帖子在股吧里引起了震荡,称“离职人员数量在半年内达到员工数量的三分之一,而几乎没有优秀人才从其他银行进入”。为此,民生银行专门进行了调查,结果是:事业部所属的1100人,离开的是20人,但又新进了40人。 “你说这怎么能叫员工大量流失呢?20人里,其中有9人是考核不合格,人家自己走了,我们每年都有考核不合格自己走的,以前怎么不说?”当时负责调查的林云山,颇为无奈地表示。 令董文标颇感欣慰的是,尽管改革之初设定了三种可能的结局,但如今,总体运行情况比去年底预想得要好。7月1日,各个事业部负责人在京郊开了次碰头会,大家一致的看法是:改革可以加速,提前一个季度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