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中有一则筷子的谜语:“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贪如豺狼,赃不入己,与其说筷子不如说人性。 中国、日本、韩国都是用筷子的国家,但筷子各不相同。 中国的筷子后方前圆,这种款式最早见于明朝,是当时理学盛行的一个见证:天圆地方的格物致知在筷子上的运用。 日本的筷子比中国的筷子短,头是尖的,据说是因为吃鱼方便,骨肉容易分离。 韩国人的筷子和中国、日本的又不同,材料多不锈钢和银制,两根扁扁细细的金属条,前后宽度一致。据说韩国用金属筷是因为战乱不断,金属做的筷子不易损坏的缘故。韩国筷子刚直,缺乏弹性和变通,正如其国民性中一根筋的思维方式和偏执情绪。 筷子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只有神和天皇才能用,圣德太子时期,遣隋使回来报告说天朝人都使用筷子,于是筷子先在贵族中流行开,后又普及到平民百姓。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对筷子有种宗教般的情结,在日语中筷子有桥的含义,意味着食物和人之间的桥梁。 这种对筷子宗教般的情怀,使得日本关于筷子的谚语很多,比如“筷子和棍都拿不起来”形容处理棘手的事,“筷子和一家之主都是粗的好”形容丈夫和筷子一样都要结实牢靠等等。 日本从明治维新起一直到昭和二十年,一直把怎么使用筷子作为教小孩子规矩的重要手段,从3岁到15岁无一遗漏,相当于一种国民素质教育。如今日本还有筷子的学会,专门研究筷子和推广筷子。 在东京有家三鹰光器公司,生产精密到极致的光学仪器,他们的照相器材被用在美国的航天飞机上,脑外科手术用的显微镜更是他们的专长。这个公司在招募新人时很有意思,先要通过画自画像和做飞机模型两关,最后被带到吃鱼的店,看他怎么用筷子吃鱼。就算前面两关过了,用筷子吃鱼不利索也会被淘汰,因为对筷子的使用反映了一个人手脑的精细度。 从上面这个事例就可看出中、日两国国民性之差异:日本人为会把筷子弄尖,而中国人没有的国民性之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习惯、更擅长于精细化。中国人讲究实用,能用就好,中国的筷子反映了国人在生活中的一种随性和宽泛。而日本人对模糊性是生来抵触的,他们一定要把筷子头弄细,这样就是用来夹米粒也能夹得起来。 筷子是日本制造业的起点,也是日本这个弹丸小国能和美国一比经济实力的原点。日本的产品能想人之不想、以方便著称,也许都是从把中国传来的圆筷变成尖筷开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