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漫谈“管理”

[复制链接] 4
回复
187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9-5 1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了于红蕾的“漫谈企业创新管理”之后,突然产生了一些与“管理”这个语词有关的“联想”。反正在家中无事,就把这些“联相”在键盘上“打”出来凑成一篇“文章”,并美其名曰《漫谈“管理”》。

  不过,于红蕾的“漫谈企业创新管理”似乎过于严肃了一点。在汉语中,“漫”字多少有一点“无目的、无拘束”的含义。而“漫谈”也多少有一点不受拘束,想到那里就谈到那里的意思。本人看到这个题目时,总以为能够获得某种不受“拘束”地“漫游”的感觉,那可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那知阅读之后,总是感觉不出一点“漫”的味道,当然也就谈不上享受了。

  现在,中国在学术研究、学校教育和企业、政府中都极大地增加了“管理”的份量:在学科建设中,增加了所谓的“管理学科”;不少的大学的设置了“管理学院”和“管理系”;大学中评选出不少的管理学教授、副教授;大学里培养了不少的管理学硕士和博士,至少属于“管理学科”的学士,那更是遍地都是;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更是充满了挂着“管理”头衔的学士、硕士甚至博士。

  只是,这些东西越多,中国的社会、企业、大学正在被“管理”得“一塌糊涂”,或许还会被“管理”的更加“一塌糊涂”。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本人虽然不敢自称是内行,但比起外行来,总还是从事了十几年的管理工作,总算得上内行中的外行,外行中的内行,多少也就能够看得出一点门道来。

  本人最不善考证。不过,本人大致还是知道,“管理”虽然是个汉语语词,但最初与其对上号的英语语词是“management”。“management”的基本含义是“想办法应对”。一般来说,在英语中,“management”就是“to get things done through or with other people”(通过他人或与他人一起把事情办成(或办好)。通常,“management”主要用于企业之类的组织管理。因此,在英语中,只要一说“management”,人们就非常明白这是指企业管理或组织管理。

  当然,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说汉语,怎么能够受英语的限制,使我们不能发挥我们的想象呢?只是,这个想象一发挥,就发挥出无数的问题来。

  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行政”这样的事情,即政府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之类的事情,也被人们称为“管理”(行政管理)。这就与“management”的愿意大相径庭。政府行政部门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依据的是“原则”。“行政管理”是政府行政部门通过颁布行政命令强制社会成员(自然人和法人)遵守某些原则,依某些原则行事,进而形成有序的社会公共秩序。而“企业管理”是企业组织的领导人通过明确组织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组织起组织成员通过合作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奋斗。这是两种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管理”——政府行政机关治理的是社会,其任务是使人们依据“原则”行事。企业领导管理的是组织,其任务是使组织成员为“目标”奋斗。在中国,这两件事情却用“管理”这一语词串在一起来了。

  上述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管理”虽然串在一起,他们总还有些共同点,即这两种管理主要是与“人”有关。但是,更加有趣的是,象“图书管理”、“档案管理”和“信息管理”这些主要处理“物”的事情,也用“管理”这个汉语语词串在一起了。

  象“图书管理”和“档案管理”这些东西,他们与保管员管理仓库的货物,除了“管理”的内容不同之外,在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反正其“管理”的对象是物。这类“管理”的主要是,依据“图书”或“档案”的性质将这些东西的“输入仓库”、“如何存放”、“从仓库输出”过程条理化,使人们能够迅速有效地共享这些社会资源。当然,这些东西属于“文化”,自然也就有其特殊性。

  而象“信息管理”这一语词,在英语中,指的是通过人对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网络的控制和利用,使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网络能够有效地处理、存储、传输数据、语词等符号,使数据、语词之类的符号成为人们共享的信息资源。只是,当中国人把这个语词翻译成汉语,把这门技术引入中国时,正好把“人”这个“信息管理”中最重要的角色给弄丢掉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管理”这一语词至少指称着四种不同的东西。但由于人们通通用“管理”这一语词来指称这四件不同的东西,自然就会产生不少的笑话,或许也会导致不少的社会混乱,毕竟,语言就是我们能够共同把握的世界,语言的混乱必然导致世界的混乱。

  第一个大笑话就是设立了一个“管理学科”。

  当年国家教委搞这个东西的时候,本人正好从事教学管理。本人阅读了当时的讨论稿,就感觉到不对头,这些东西拼在一起不是一个大杂烩吗?当然,我不敢胡乱乱语,自然就得把与这些“管理学科”有关的各种教科书以及一些重要论著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下。阅读以后我就明白了,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什么“管理学科”,自然,我就会找负责此事的领导表达我的看法。只是,“人微言轻”,这些话说了也没有什么意思。

  一门“大学科”中有很多的“小学科”,这些“小学科”必须有着共同的“小学科”,并且,这些“小学科”中至少有一门是这门“大学科”的核心“小学科”。现在的“管理学科”的核心“小学科”就是所谓的“管理学”,只是,这个“管理学”完全只是一些企业之类的组织管理的内容,并且,即使是“企业管理学”这门“小学科”,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一种至少由四种不同的内容组成的“管理学科”,却仅仅只以“组织管理”这样的“小学科”作为核心内容,这不是有点儿滑稽吗?

  第二大笑话就是大量的大学设置了“管理学院”。

  同样是当年,本人所在的大学也不某落后,要成立“管理学院”(本人现在就在管理学院任教)。我当时也是极力反对。同样,也因“人微言轻”,话语就失去了意义。我当时说,把几门“小学科”(在教学中就是专业)合在一起的目的是优化利用“教学资源”。现在只是因为“行政管理”、“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这些“专业”中有“管理”两个汉字,就把它们合在一起,是不是有点好笑呢?

  这些管理几乎没有共同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更谈不上有共同的专业课程。每个专业同样是各有各的教师,教师资源也不可能优化利用。“行政管理”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企业管理的核心基础课程是数学、经济学、贸易学、市场学等。旅游管理的核心基本课程是历史学、文化学、自然地理等。图书管理的核心基础课程是文献学、传播学、历史学、政治学等。档案管理的核心基础课程是文献学、文书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信息管理的核心基础课程是数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

  这些毫无共同之处的东西拼凑在一起,不是一个大杂烩吗?这个大杂烩能够优化利用教学资源吗?这些专业的教师拼凑在一起不是“同床异梦”吗?现在,不少专业的教师又要求分开。中国历史上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这里也要上演,只不过,这个“久”字用是不太恰当。

  第三大笑语就是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

  即使象美国那样的“管理发达”的国家,都没有人把“management”当作一门正式的科学。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管理”进行科学研究,但这毕竟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世界上的学问有很多,管理中的学问不说是最多的,但至少也是最多者中的之一。

  但是,并不是什么学问都可以成为一门科学的。一门学问要成为一门科学至少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这门学问研究的对象明确,如经济学研究社会财富增加的机制。

  第二,关系这种对象的逻辑体系形成,如经济学的一套预设已经有了自己的逻辑体系。

  第三,这门学门的理论达到了一定的形式化程度,当然,这里的形式化并不一定就是非得使用数学公式,但至少可以用数学思维来思维这种理论。

  第四,有获得事实或数据的客观性标准。有的学问要做实验,有的学问主要取自于社会共同认同的事实。但获得这些事实有了一个共同认同的标准。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其实质仍然是“机械论科学”。

  管理”这门学问的研究对象根本不可能“机械化”就决定的,“管理”永远不是一门科学。经济学可以把其研究对象中的“要素”——人——机械化为“理性自利”的“经济人”。“管理”这门学问则根本不可能这样作。“管理学”也就永远成为不了科学。

  这里并没有丝毫贬低“管理”的含义。科学虽然重要,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违背科学。管理,无论我们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管理这个语词,只要这种管理涉及到人,并因为其涉及到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不可“机械化”的人,管理就永远只是人们综合利用各种科学研究的结果、综合利用人类的所有知识来应对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

  第四大笑话就是以为只要学习了“管理学”这门“科学”就能够搞好管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科学,更重要的是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管理好一个企业,管理好社会当然需要科学,但以为仅仅靠一批只是掌握了一些数学公式,学会了一些漂亮的语词的“管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就能“管理”好社会,“管理”好企业,“管理”好大学,那无异于异想天开。中国有不少以前是学数学或应用数学的现在学“管理”。这些人既不研究人,又不“琢磨”人,整天只是用一些数学公式套这个世界。这样的“管理”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管理的对象,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组织,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要素”又是人这种“不可定义”的动物。用数学公式套纯粹的物质世界都经常出问题——天气预报都经常出错误,还不用说这些数学公式要套的是“人”。

  有的时候,语词可以充当“圣迹”。有的时候,语词又可以充当“巫符”。这些作法在人类历史上经常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比如,请某个“圣人”写几个字,当作传家宝,这就是把语词当“圣迹”。另外,请某个“巫师”写几个字用来驱鬼神,这就是把语词当“巫符”。人们有的时候高呼“万岁”,就是把语词当“圣迹”,只不过这里用的是语音语词。同样,人们经常用语词咒人也就是把语词当“巫符”。当然,我们一般把前者当作伟大的艺术,把后者当作愚昧的迷信。

  只是,仅仅因为四种不同的学科都有“管理”这两个汉字,就把他们拼凑在一起,不知这是“艺术”还是“迷信”,不知道这是“圣迹”的作用还是“巫符”的作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作法不是科学的作法。

  那么,“管理”的这个汉语语词在汉语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在汉语中,“管”最初是指“管乐器”,象笛子、唢啦等,这些乐器与二胡之类弦乐器是相对的。在乐队中,管乐器经常是领先的,如乐曲或演出中,笛子经常是吹前奏。这样,“管”就意味着“领先”,最后延伸为“领导”。

  而“理”字则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当于“规律”或“法则”,相当于英语中的“law”,如“万物皆有其理”和“存天理,灭人欲”中的“理”。“理”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次序或秩序,相当于英语语词“order”,如“王乃使其理其玉”中的“理”,前面那个“其”指的是玉匠,玉匠通过整理玉石,使玉石现出其纹理,汉语中经常用的是“条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把“管”字和“理”字合在一起的“管理”,与“management”这种“组织管理”的含义较为接近,即通过领导确定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动员组织内的成员为这一目标共同奋斗。当然,要牵强附会,也与我们前面说过的“管理”的三种含义拉得上关系。

  由于把“公共行政”、“组织管理”、“图书管理”、“信息管理”这四种不同的管理看为同一件事,其结果是中国的“管理”就变成了这样的管理:无论什么事,都非得由政府或政府官员出面“管”一下,这件事情才有“条理”。政府或政府官员不出面,也就没有什么“管理”,事情也就不会出现“条理”。只是,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有些事情非得政府或政府官员“管”,但还有些事情则是,政府或政府官员越“管”便越“管”不好。

  谈到“企业管理”,我们应该明白,企业是人们通过合作生产出财富与社会交换的一种现代组织。企业组织一旦形成,就有着组织目标。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实现这个目标。企业领导者和操作者都是组织成员,企业也是法人。在企业法人、领导者、操作者之外,都有着政府制定的法律。这三者在这些法律的框架之内达成契约,进行生产。企业领导管理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协调整个组织成员的行动,使组织成员为完成这一目标奋斗。企业的效率来自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这一点,任何企业都会被市场淘汰。

  一般来说,在企业内部很少使用市场那种“干多少事给多少钱”的交换原则,现代大量的西方企业连“计件工资制”都不用了。只是,中国的企业内部还在大量使用这一类的方式进行管理,甚至连大学内部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管理,如一个教师写了多少论文就得多少报酬。这种管理根本不会产生什么真正有效的作用。一般来说,忽略了企业组织内部员工的人格平等、机会均等、晋级和提职的公平,具体的操作者有相对独立的处理本职工作的权力等调动企业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手段,仅仅采用“干多少事给多少钱”的方式搞好一个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这些东西正好是中国企业所缺少的。采用写多少论文就给多少钱的方式要大学教师搞出什么科学成果,则更是不可能的。科学家没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根本就不可能搞出什么科学成果。这已为从多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名不正则言不顺”,语言的混乱导致世界的混乱,毕竟人们能够共同把握的世界只是一个语言的世界。为此,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正名”。最好把“行政管理”改名为“公共行政”,“企业管理”改名为“企业经营”(“经营”中也含义有与“management”的“应对”的含义),“信息管理”改名为“信息处理”。象作为教学中的一种专业的“图书管理专业”、“档案管理专业”等中的“管理”最好用“学”来代替,或者干脆去掉。这样,人们就不会用一个语词指称各种毫不相干的对象,“世界”也就不会那么混乱了。

  总之,按照现在人们采用的“管理方式”搞“管理”,虽然不至于把事情“管”坏,但要把事情“管”好,不说是不可能的,至少是极其困难的。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9-5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于红蕾的“漫谈企业创新管理”

摘要:

  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并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必须把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同企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企业来说,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是个制度性的创新。


  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最基础的一点就是企业的内部管理。

  传统的企业管理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字:人、财、物、产、供、销,即管理六要素。人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财就是财务管理,物就是生产资料的管理,产就是生产控制管理,供就是源材料供应管理,销就是产品销售管理。

  作为一个现代企业来说,管理应该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并不断进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就是要在建立和完善扎实的管理基础工作,加强实物资源和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以人为本,重点加强知识资产管理、机遇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创造有效供给。

  企业管理创新包括思想与理念创新、经营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与模式的创新、运作流程创新、技术与方式方法创新、市场与产品创新等内容。管理创新是决策层创新、执行层创新和操作层创新的结合。

  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目标,需要大力倡导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的研究,发展工商管理教育和在职培训,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改革的大潮中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市场经营头脑、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需要加强企业知识创新的管理;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将企业管理的重心从实物型管理转向价值型、知识型管理;需要切实转变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需要建立和完善适于企业管理创新的良好环境;需要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特别是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和制约机制;需要以劳动者为核心组建企业,建立适应的分配机制;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网络,发展专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等等。要适应环境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加强管理创新。

  当前,许多企业仍存在以包代管、以改代管、以奖罚代管等严重问题。因此,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必须把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同企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企业改革是要使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培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持久动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企业制度管理是我国进行企业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要求企业管理领域的全面创新,集中于一点就在于知识型管理,即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必然带来经营管理的相应变革。这种变革意味着对企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带来新机遇和新课题,提出新挑战。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外在生存环境逐渐发生变化,相互之间的竞争方式和手段也会与以往有所不同,采取的竞争策略也要作相应的调整。

  企业必须树立危机意识,重塑甘冒风险和自信进取的价值观,提高应变能力,建立快速反应系统。企业成功走向知识经济的关键是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他们是掌握和创造知识的人。

  科技的进步彻底改变了商业环境和竞争法则,结束了二十世纪通过科学化管理来追求效率的管理理念,将人们从控制严谨的企业组织中释放出来,二十一世纪的管理,应提供所有人尽情发挥潜力的机会。创新和执行的关键在于员工脑中的知识库,“尤其是身在第一线的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和专业能力,而不在于企业总部和高阶主管身上。”

  因此,企业管理者要面对的核心的管理课题是:企业的组织和制度如何避免束缚员工的创意,让员工自由创新,贡献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提供不断学习成长的环境,让员工的知识持续提升,以因应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

  从企业决策层面上看,决策民主化是新时代的趋势,对企业单一领导人的英雄式崇拜已经不符合潮流。创新管理提倡企业员工各展所长、互助合作,运用团队的知识和智慧来应付环境的变化,达成企业的目标,而不只是单靠一个英明的领导人。管理者的责任是建立全公司的共识和远景,赋予员工决策的权利,让员工有权取得决策所需的资讯,并提供员工不断学习的机会。

  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把“控制”当作其管理的基本职能,上下级是安排与服从的关系,但是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仅仅依靠严格的管理已很难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因为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信息能力以及处理、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即使采取强制手段,限制其工作时间与空间,但无法控制其工作的效果和进程。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管理制度,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使管理方式多元化、属性化和人性化,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首先,建立一种公平、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让员工在认同的规则面前公平竞争,充分激发员工的潜力,实现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

  其次,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有利于人际沟通的良好氛围,实施爱心管理,使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能相互尊重,相互沟通,靠高尚的人格和互动的心灵建立良好的上下属关系。

  第三,在组织决策中,建立一种善于倾听而不是说教的组织氛围,吸收员工的意见,使信息得到多方面的交流,也使员工能积极地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决策。员工通过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活动,他们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无疑会对现有的工作产生巨大的满足感。

  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做过专题研究,结论是: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是20%-30%,如果实行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传统的激励方式主要是物质激励,但是,知识型员工需求结构是混合交替式的,只有建立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软硬互动”的激励机制才是最有效的。这种“软硬互动”的激励机制体现为:

  1、建立多层面的报酬体系。多层面就报酬本身而言,它完全超出了薪资的范畴,包括奖金、股权、分红、实物分配、福利待遇、信息分享、职权等多方面。管理者在实施物质激励时,必须注意公平性,避免平均主义,让工作与薪金挂钩,使员工的贡献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知识型员工一方面获得工资报酬,另一方面作为财富创造者,与出资者、经营者共同分享企业的成功,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与分配。

  2、建立多元化的软激励机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激励呈弱化趋势。事实证明,再多的报酬并不一定能买到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和对事业有所成就的渴求。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不再以金钱为主,而是以利于发展创业和成长为主。

  比较而言,参与决策、更多的责任、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权限、更有趣的工作以及多样化的工作活动等内部报酬对知识型员工有更大的吸引力。通过满足知识型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应积极倡导企业与员工之间战略伙伴的双赢关系。

  现代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必须掌握员工职业发展,了解员工的需要、能力及自我目标。加强个体管理,结合员工兴趣、特长和公司的需要,制订培训发展计划,帮助员工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地辅助以培训进修、工作加压等手段,同时予以及时评估、褒奖,使员工得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进而产生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的内在发展动力与创新能力。

  企业作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实体,有责任为员工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及极具团队精神的文化氛围,形成全体员工对事业共同追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取得“于己于人”皆宜的“双赢”效果。而企业文化正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良好的企业文化将成为员工共同的精神支柱,企业的活力在于价值观对全体员工的感染力。企业文化集中的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追求、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它对员工具有巨大的凝聚力、约束力、导向力、辐射力和纽带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达到“人企合一”的最佳资源利用状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本身不单纯说企业换一个名称,更重要的是一个制度性的转变。这个制度性的转变是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制度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制度,也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企业来说,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是个制度性的创新。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而国内大部分企业仍在使用工业时代的管理方法,将廉价劳动力及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作为利润的源泉。甚至从事信息产业的企业也将一般雇员视为廉价劳动力。对于人才只会使用感情笼络或小恩小惠等原始方法管理。如此去参加国际竞争,如同用小米加步枪去对付飞机、导弹。工业时代的管理方法能达到物尽其用,知识管理的成功却可达到人尽其才,人才无限,物用无限的境界。
板凳
发表于 2003-9-6 01:14:0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很老道的,看得出楼主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字修养。

文中的观点,显然是偏激了,当然,这也可能是楼主的故意偏激。你在文中把“管理”划分为“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后面又加上了“图书管理”等等,不知这是谁的分类法?这种分类,起码是逻辑上的混乱。管理,按照一般公认的说法,是只分为“赢利性组织”和“非赢利性组织”的管理。我觉得这是非常清晰有效的分类。

你说的“笑语三就是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管理究竟是不是一门学科哪?它肯定是一门学科,这已经是无须争辩的客观事实了。因为管理学已经有了自己很完整的理论,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管理专业。这些都是客观事实。再争辩它究竟是不是学科?不但会将大学和管理学们都当作了弱智,而且即便证明了你对,你也改变不了现实。

但有一点,我自己是很坚信的,那就是管理不是“科学”。现在管理学的教课书上,依旧教学生说:管理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种说法是很害人的。


“第四大笑话就是以为只要学习了“管理学”这门“科学”就能够搞好管理。”-------兄弟,说句不敬的话,我很不理解你这句判断是哪里来的?我即没见企业家或老板们这么说过,也没见大学老师这么教过学生。我常在其它论坛上,看见类似这样的自己拿个“判断”出来,然后,再自己去批判一番。其实,这样的判断,往往是没有任何社会阅历的人,才会有的很幼稚的想法,不值得一说的。

说了很多,也是因为常见论坛上有些很不着边际的话,说了跟没说一样的,所以很不喜欢不说实际问题的谈论。
4
发表于 2003-9-6 22:15:0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半天,原来是想给XXXX管理正名的。不明白有何意义。
感觉是:如果老兄一统天下,统一语言文字,“世界”也就不会那么混乱了。
5
发表于 2003-9-9 00:25:00 | 只看该作者
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