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任志强:观望在于预期

[复制链接] 0
回复
57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7-6 19:2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次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之后都会有一个观望期,市场中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不管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在观望中等待。

过于频繁的出台调控的政策,让市场失去了预期,变成无法根据政策预期的走向实施战略或较长期的调整。最初的政策出台,社会以为这就是预期了,但每次出台的政策都在极短的周期中再次调整了。当社会中的投资与消费主体刚刚按着上一个刚出台的政策调整了自己的经营与消费行为时,不久新政策就从相反的方向或出台更严厉的手段,让市场与民众无所适从。于是就形成了每次政策出台之后都有一个观望期,似乎形成惯例的都在等待“第二只靴子落地”。

房改货币化给社会传达的信息是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化。但公共产品的缺失让市场化中的价格调节倍受攻击,让商品化的进程在行政调控措施的不断出台中扭曲,并生出了《房地产管理法》中无法管辖的小产权房与限价商品房等怪胎。

当房地产业被称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时,反对的声音就从未停止,反而让这个支柱型产业连续不断的成为重拳猛击的对象,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方面在改善着城市面貌、增加着政府第二财政的收入、提高着城市人民的居住水平;另一方面又被当作经济过热的祸根和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的源头。政策似乎总在摇摆中忽左忽右,让市场在风雨中荡漾。

去年5月30日前夜财政部的发言否认调高交易税的说法被第二天的千分之三所打破,让市场大吃一惊,就如同前一年建设部网站中关于90平方米的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上网的第二天就被否定一样,让市场与社会对政策调控的理解产生许许多多的浮想,不知道应信谁的,也不知道应如何应对,于是观望就成了一个连续多年的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词和最常见的市场反映。

观望就是因为社会与民众无法判断政策变化与未来的预期。

全世界都知道国际油价的暴涨,中国人也都知道中国的低油价正破坏着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和补贴着全球的富人。但却没有人知道中国的油价什么时候会做价格上调?而当这个上调中国汽、柴油价格靴子落下时,当天国际油价就大跌了数美元一桶。为什么每个人都知道中国油价必然上调的靴子迟迟不肯落下,而让预期长期的无法预测呢?

全国人都知道煤价正上涨,也早就知道有个煤电联动的价格机制,但却没有人知道政策的调控会何时让电的价格上调,低价能源战略本就与节能减排是完全对立的激励机制。在强调节能减排时,却不上调能源价格,颇让人无法理解,至少这个靴子落地时让人们看到了一点希望。

每个经济学说中都认为CPI高涨并出现严重负利率时应取消利息税,减少负利率的压力,但不知道中国严重的负利率时,为什么还要征收利息税。经济学同样认为负利率必然产生资产价格与CPI的波动,应上调利率,但不知道这个利率上调的靴子何时落地,何时能让利率为正,而防止CPI和资产价格的不合理波动。

中国有太多的国内外问题正影响着市场与社会的预期,以至于让中国的总理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一个国家的总理都不知道这个国家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应有什么样的预期,国民就只有观望了。

该不该买房本是件有完全支付或部分支付能力家庭讨论的问题,但却成了全民关心的事情,让那些本就没有支付能力的家庭也成了市场中的争抢者,让市场中增加了许多无理性的噪音。公共产品的十年缺失,只能让更多的民众将房价中被政府索取了大量土地出让金都不能提供社会保障的责任转嫁给了市场和开发商。

该不该买房是个需要不需要的判断,前提是有支付能力。否则人人都觉得自己该上月球、该有房、有车、有高等教育与高消费,这就成了天方夜谭了。讨论问题应有前提与基础。

什么时候与什么价位购房是以支付条件和预期收入能力相关的事,却在市场中成了投资者的讨价还价。更多的人不是以需求为前提,而是以房价是否能产生更多盈利为条件的讨论,让消费观念产生了混乱。固然商品房具有双重属性,包括投资产品的功能,但却不能不强调社会舆论导向作用,更多的让住房变成了投资品的单一属性,让社会的预期发生了重大扭曲。

而政府出台的各种严控政策则从限制与抑制投机起步变成了面对整个地产行业的调控。似乎炒房产生的危害远远大于解决与改善住房需求的实际效果。投资过热已成为房地产业的副产品,让支柱型产业不但徒有虚名,且连拉动内需都成了空话。解决保障性住房已压倒一切的占了主导地位,而商品房市场化改革也成了备受争议的错误?

几年时间市场与民众的预期在随着政策调控的重拳不断的改变与调控,大呼上当受骗者在股市与房市中大有人在。去年之前的多次调控让在观望之中未购房的人都希望落空了。而今年则只有那些未进行财产性投资的人大约才能少亏钱。CPI让收入的绝对值大大减少时,对未来预期的观望就更强烈而浓厚了。

观望在于不知道政府是希望要控制通胀而牺牲增长速度,还是容忍一定的通胀条件去理顺被扭曲的资产与资源价格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谁都希望中国的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而低通胀,但如果是以被人为压低的资产与资源价格的垄断为代价的,那么就必然是不可持续与重病后发的。也许今天的无法预期正来自于这样一种结果。

人类本就生活中预期之中,有的期待死后能升入天堂;有的期待来世能更好;也有的抱有一个梦想;还有的将希望寄托于明天。理想从来都只在未来。即使当一切都落回今天时,也仍然生活在预期之中,希望至少能填饱今天的肚子,或有一顿美味的晚餐,再或能睡个美美的好觉。而只有人们不知道预期会是丰年或欠收时才会观望。看看上天能有雨时才会播下仅有的种子,而不敢冒然的将种子撒在仍然暴旱的土壤之中。

不知道未来是否会比今天更好,人们只有紧紧的捂住钱袋子,不敢消费、不敢投资,也不敢轻举妄动。

尽快的给人们一个政策的稳定预期是打破这种沉闷的观望的唯一有效出路。

 
 
          这篇博文是任总发表在他博客上的,我给转过来啦!我个人认为任总的观点从应该是很有道理的,经济发展需要全社会有一个充分的信心才行,这些信心正是来自对宏观发展环境的认识和把握。泡沫要挤掉,就是要把包括能源价格在内的各个方面做到与价值一致,这可能会遇到CPI上涨等各种问题,如果我们有能力驾驭经济,就不要逃避问题,毕竟逃避不等于解决问题。当然,从国家稳定、安全的角度来讲,国家政策可能考虑这方面比一个经济界人士考虑的要多,要周全,如果那样,宏观政策也无可厚非!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