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日开始,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限塑令”。有报道说,一些大城市的执行效果还算不错,人们用塑料袋明显减少了。还有外国媒体评价说,中国人在限制使用塑料袋上,为世界带了个好头,这种评论,令人很有些不是滋味,里面似乎有揶揄的意思:凭什么你们要带头? “限塑令”不再允许商家为顾客免费提供塑料袋,而是收费。免费变成收费,商家当然乐意,不管是不是按成本价出售,反正收入肯定是增加了。所以,对于“限塑令”有看法的,主要是消费者,多年来,消费者早已经习惯了免费使用塑料袋。因此,强制性的“限塑令”,相当于对全国所有使用塑料袋的消费者课税,尽管销售塑料袋的收入归于商家(“限塑令”当天,中国消费者协会的官员就表示,这部分收入应该归财政,是很有道理的)。 问题是,这种强制课税的效果,并不一定如政策制定者预想的那般理想和美妙,而是相当值得怀疑的。 花了钱的塑料袋,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成本,消费者对价格上涨和成本上升是敏感的,在开始的阶段,由于限塑令,消费者会暂时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就像新闻里说的那样“明显减少”。但这只是初期的反应,经过一段适应期后,人们的偏好就会改变,消费者就会认可收费的塑料袋,塑料袋的使用数量会缓慢回复到或者接近原来的状态。因为消费者发现,他们找不到塑料袋的替代品。 不知道这项涉及几乎所有消费者利益的政策,其决策过程是怎样的,征询过其中多少人的意见,但是,很明显,对于塑料袋的替代品,政策制定者显然没有考虑周全。塑料袋固然有对环境不利的毛病,但是塑料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是商家和全体消费者,也就是市场理性选择的结果,塑料袋是有很多优势的。比如它非常干净、方便携带,便于放置,不怕水浸,更重要的是非常便宜,即使收费,价格也是相当低廉的,只有几毛钱。 其他购物工具,无论是可降解的淀粉袋,还是纸袋子、布袋子,都没法跟塑料袋比,它们不但比塑料袋贵,还有其他问题,如造纸弄不好就得砍树,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织布也有污染水体的问题。更主要的缺陷是不方便。消费者购物,不但在意商品本身,也考虑是否方便,尽量节约交易费用,这就是超市取代传统商店一统天下的原因。买了东西,总不能就空手抱走吧,不在现场买袋子,难道每次去商场还要随身带上几个布兜子?限塑令,为消费者制造了购物的烦恼,自己准备袋子太麻烦,需要不时清洁,还是现场购买最合算。 有人发表评论说,“限塑令”的本意不是减少几个塑料袋,而是在于提倡节约资源,过有节制的生活,爱护环境。 人人都希望环境好。但是,经济发展、人民福祉提高和环境质量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部分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对环境有某种破坏作用,如造纸和使用汽车。人们常常从道德层面上指责污染者,同情受污染者。但是大部分污染并非生产者故意为之,不是为了污染而污染,而是为了生产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不得不如此,环境相当于生产的某种必要投入品。当消费者告诉厂家需要某种产品时,就应该意识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将是不可避免的。一位经济学家说得好,忍受肮脏是美国富裕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当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人类对于环境的高要求就会凸现出来,同时,也有能力为环境好转支付成本。这就是平时说的,先污染后治理。虽然人类想避免这个并非合意的结果,但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打破这个宿命,殊为不易。所以,环境与福祉并非就是一回事,环境更不是一切,它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东西。 确实有些发达国家,也对使用塑料袋有某种限制措施,但是实行限塑令的国家并不多,难道它们不担心环境污染吗?当然担心,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不用塑料袋,用其他的办法,成本可能更大。按理说,这些发达国家,更应该先行,它们可是到了对环境比我们更在乎的阶段了。 据说,每年中国消费者使用的塑料袋有30亿个,生产这些塑料袋,要用13000吨石油。13000吨石油,好像用在生产塑料袋上就是浪费,用在汽车上就是正当。其实,石油无论是用来生产塑料袋,还是充作汽车燃料,都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和方便,具有同等的价值。 限塑不但有经济成本,还有执行费用。限塑令,是全国性的法规,不但大城市的市场要遵守,小城镇,甚至偏远的乡村也得遵守。可是,怎么保证这个“限塑令”在如此广大的地域有效执行呢?如果只是惩罚了城里的违规者,而让检查的触角延伸不到的地方依然,这样的法规意义安在? 不仅仅是消费者在使用塑料袋,生产者使用的恐怕更多,没有塑料包装,很多生产简直不可想像。所以,刚刚实行的“限塑令”,就开了一个口子,即餐饮业暂时不属于限制之列,我想。以后这样的口子会越来越多的。 不是说限制塑料袋有什么不对,但是正确的事情,也要讲究如何去做,成本又怎样。要限制塑料袋,先要找到适当的替代品,并在回收和重复利用环节做出更大的努力。否则好事就容易变成一场秀。 过去二十年,也是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而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有关部门不知出台了多少次规定,几次隆隆的雷声过后,还是看见到处仍在用一次性筷子。 这个限塑令,是否将重演一次性筷子的故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