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推荐]重新反思中外合资

[复制链接] 1
回复
110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6-5 16:0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从1980年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以来,中外合资企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虽然有上海大众等企业通过合资快速壮大,但对不少企业来说,合资却是一系列问题的开端。例如,南京菲亚特终止合作传闻;广百减持家广超市股份;松下与小天鹅终止合作;乐百氏在被达能收购后连年巨亏和大幅裁员;上海机床与施耐德合资后的衰落,等等。我们在这里试图以 2007年报道过的失败案例为样本,来探讨中国部分合资企业的败因。从这些个案来看,合资企业陷入困境,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经营理念的冲突。例如,关于家广超市连年亏损的问题,合资方之一家乐福认为,大卖场的盈利需要时间和规模来支撑,而家乐福与广百的合作现在还处于培育期,没有盈利是可以理解的。但合作的另一方广州百货却认为,中国企业的资金实力有限,合资后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见到利润,否则难以支撑进一步的扩张行为。


外资获得经营权上的全面控制,中方利益难以得到保证。在家乐福和广百合作期间,家乐福每年向合资公司收取约2000万元的商誉费和技术服务费,而广百非但不能享受分红,还要承担相应的投资损失。在松下和小天鹅的合作过程中,松下也向合资公司抽取了3亿多元的技术提成费。


外资设置禁止同业竞争条款,使得中方母公司“自废武功”。中外合资条款大都要求中方母公司在合资之后,不得再从事与合资公司相同的产品经营。禁止同业竞争条款的设置有合理之处,然而,中国目前许多合资并不是整体合资,母公司只拿出最好的一部分资产与外资合作,同业禁止条款使母公司其他业务部门几乎陷入无事可做的境遇,一旦合资公司境遇状况不佳,整个中方母公司便陷入困境。


市场竞争的加剧。例如,家广超市连年亏损,—定程度上和广州零售业竞争极为激烈有关;上海机床厂的衰落,也与民营电器的崛起有关。


内部管理机制的问题。合资企业由于存在多方利益主体,往往导致更多内耗和决策缓慢等问题。例如,南京菲亚特7年里四次更换 CEO,导致企业决策朝令夕改和优秀人才流失,而频频换人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由于双方股东的矛盾;上海机床厂的衰败也和工厂的管理机制僵硬,对市场反应迟钝有关。


现在来看,如果没有合资,这些企业的处境是否会更好?这个很难判断,毕竟历史无法重来。这些国有企业如果不合资,是否能抵挡得住民营企业的崛起和外资的进入?这也难以得出确定的答案。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合资,非但没有起到改善管理体制的作用,反而因为中外股东的利益博弈和相互制肘,带来了更多的决策和管理问题。而中方对于经营权的失控,不仅使得希望通过合资学习“先进管理技术”的目标落空,更使自身利益无法得到足够保障,最终,中外合资成了这些中国企业的滑铁卢。

沙发
发表于 2008-6-5 16:28:10 | 只看该作者

当初中外合资的目的是吸引外资,引进技术。

时过境迁,现在吸引外资不是主要目的。

合资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否真正引进也是个问号。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