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培训视野] [转帖]企业培训十大误区

[复制链接] 1
回复
97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5-21 11:2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企业培训十大误区  文/李维

  中国经济正在持续、快速的发展,所有的企业都在奔跑,但企业生存环境的快速而复杂的变化,往往让老板们感受挫折。于是,为了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培训”,成了企业界的一个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在中国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时髦。

  然而,事情很快变得迷离起来。风靡一时的陈安之不讲了,业界巨头汇才培训消失了,大师们的公开课冷场了,老板们的抱怨越来越多了……

  培训机构的老板说:“培训越来越难做了?”

  听课企业的老板说:“培训没有什么效果?”

  那么,培训究竟该怎样进行?

  其实,两位老板的话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学习的革命。只是,我们总是习惯于关注发生了什么,而忽略了它意味着什么。

  两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勇敢者的游戏》那是受邀参加培训行业论坛后的有感而发。前天,斯巴达(培训教育)集团的一位老总带着很多困惑又和我聊起培训的事情。结合华典咨询机构这些年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所捕捉和认识的一些问题,总结出企业培训的十大误区,供企业界的朋友们参考。

  当然,也希望能给培训界的朋友们一些启发,因为洞察顾客需求,是所有的产品(或服务)提供商必须研究的课题。

  误区一:只听大师名人的课——认为越是大师的课越有用。

  第一,最好的未必是最适合你的,最高的未必是你最有用的,就如同最好的药未必是治你病的病,也不是所有的补药你都能吃。

  我妈妈说她怀上我的时候一直生病,去了很多医院花了很多钱都没治好,都失望了。后来碰上一个小医生,开了一毛五分钱的药,她将信将疑的吃了一半,你猜结果怎么样?一下好了。原来是她体内有蛔虫,医生给她的是下蛔虫的药。(我一直庆幸,幸好只吃了一半,否则可能把我也下出去了。)
华典咨询做咨询这么多年,发现大多数企业的问题都不是复杂而高深的问题,都是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我没有置疑大师水平和能力的意思,只是他们出口成章的那些案例,都是国外的大企业,动辄就是世界五百强,这些离中国绝大部分企业还比较遥远。人家是骆驼,我们是兔子,用管理骆驼的方法去管理兔子,不行。

  第二,大师们通常在全国各地都有其课程的代理商,他们所到之处都是公开大课。一个“超级营销”可以在全国讲二年,课几百场。每一堂都浩浩荡荡几百人,涉及各行各业。可是,每一个企业的情况都不同,他们的问题都具有个性,公开课缺乏对不同问题的针对性。所以听的时候感觉很好,听完回家一琢磨,又发现对自己没多大用处。当然还有一部分学员,连琢磨也没有。

  第三,大师们的课,说是培训,其实更准确的讲是演讲。他们通常讲的都是观点,不是流程,不是方法,也不是工具。而且一堂课往往缺乏系统性,企业所有的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公开课是不能真正解决企业问题的。它只能帮助企业老板们去发现问题,从而提高“自查”的能力,但要“自疗”,绝大多数是做不到的。

  第四,从趋势上来看,公开课会逐渐被另外一种服务形式所替代,那就是顾问式企业内训,也叫咨询式企业内训。同是销售,地产销售、汽车销售和超市销售是不同的,一堂“超级营销”课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培训师要通过系统的方法为企业“诊断”,然后对症下药,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去设计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为企业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这种培训一般都是年服务制,是针对某个企业的一个系列的课程。这样的培训与公开课相比,成本会更高,一是规模可能会小,二是企业诊断和课程开发的成本高。但对企业的实效性就好多了。

  简单的说,公开课是帮助企业自我诊断的,而咨询(或咨询式培训)是进一步的专业诊断和治疗。所以,公开课的趋势不用预测,它可能将演化为企业咨询服务中的一部分。也可能作为咨询机构拓展业务的一种方式,当然,那时候可能是免费或半免费的。 

  误区二:培训无用——认为培训对于企业的改善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李维有一个朋友,是“办公伙伴”的一位老总,他一直热衷于参加培训,几年下来,他深有感触的说:“培训真的没有多大意思。听了那么多,我反而不知道怎么做了。”于是他开始拒绝任何上门推课的所谓的“学习顾问”。

  一位请华典做咨询的内蒙古企业的老总说:“我们以前也经常派干部出去听课,但听了就听了,回来没有给单位带来了一点改变。”几天后,她的一位助理跟李维说: “李老师你们来了就好了,我们以前出去学了回来,给单位提出些改革的意见,没有一次被采纳的,后来我们也干脆不吭气了。你们一来,说什么单位都支持,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嘛。” (也许外来的和尚真的好念经,为什么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先按下不表,下回再解。)

  鄂尔多斯的一位做家具销售的老板说,她的企业每年在培训上的投入不低于30万,但华典咨询的几个培训助理去她的店面考察回来告诉我说:“老师,她的店员每天都在帮她驱赶顾客。”

  “培训无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论调,这不容置疑。尽管老师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纷纷在自己的头衔或主讲的题目中冠以“实战”的字眼,也似乎于事无补。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第一, 你所购买的产品不是你需要的产品,所以你的培训费打了水漂。

  正如李维在前面所述,盲目跟风大师的课程,可大师明明讲的生产管理,而你的企业是销售型的企业;人家讲的是领导商数,而你企业的问题是中、基层缺乏执行力;人家讲的是世界“五百强”,你连本市县的“一百大”都算不上;人家讲的是品牌经营,你还每天在产品设计或生产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这个道理简单之极,如果你是消化道疾病,却买了治呼吸道疾病的药,哪怕是名医的药,你吃下去也没有用,或许还有负作用。李维的观点是:最好的未必是你最需要的,最高级的未必是你最有用的,就如同最好的药未必是治你的病,也不是所有的补药你都能吃。

  第二, 你派去听课的人不对,所以你的培训费打了水漂。

  老师讲“中国式管理”,你把你的中层或副手都派去听,回来他们天天跟你“打太极”;老师讲的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你把非HR的人都派去听,回来他们天天抱怨你的薪酬设计不合理。

  你在派出听课人员前,应该对课程的内容做尽量详细的了解,甚至包括老师讲课的风格你都要清楚,然后你再根据你企业的情况和人员的情况选派合适的听课的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是派出了对应岗位的人去听课,但他的“解码”能力实在太有限,他听了回来把他的理解(编码)再讲给大家,已经不是老师的东西了,这也令人啼笑皆非。

  第三, 员工不愿意听,你的培训费也打了水漂。

  一个老板问我:“李老师,我花那么钱请人来培训,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听呢?”我说原因很简单,“你没有让他们尝到听课的甜头”。

  在华典咨询,教育是最好的福利。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季度考一次试,达标了就涨工资。而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这一个季度内给他们提供的培训的内容,并跟他们的工作息息相关。所以大家都提前做好准备,迎接每一次培训,生怕落下一次。

  我的管理理念是,能提前一个小时把奖金发下去的,决不拖延一小时。不能及时发下去的也要及时通知被奖励者本人,让他知道他因为什么可以拿到多少奖励,虽然暂时没拿到手,那也只是迟早的问题,跑不掉。

  这就是“及时奖励”的艺术。你要迅速的督促员工把从培训中学到的东西转化为他的技能,并帮助他们把这种技能转化为绩效,然后及时的考核和奖励。

  第四, 员工听不进去,课程太空洞,让你的培训费打了水漂。

  学员不喜欢听的原因通常都是课程不贴近他们。举的例子跟他们无关,教的方法他们用不上,涉及的条件他们无法适应或满足。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别人不喜欢,就是很用心学起来也效果不好。

  学员不喜欢听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喜欢讲课的老师(或讲课老师的风格)。我上高中的时候,因为不喜欢我的英语老师,所以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好,尽管我也曾经下决心补起来。

  我在给内蒙古三利集团做中层培训的时候,我的助理首先亲自去三利用听和看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的培训前几天内的现状作为我课堂剖析的案例;同时还与公司高层沟通,得到了公司过去一个阶段里管理上出现问题的案例;然后我请三利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把要参加培训的每一个中层干部的姓名、年龄、性格、在公司里的成长经历、表现都写给我,上课时要求每个人面前都摆一台卡,对应姓名入座。这样把功夫下在课堂之外,效果不言而喻。

  当天的培训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持续到下午九点多,当天还是三八妇女节。第二天他们内部一调查,评价非常好。人力资源部经理跟我说,在三利培训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好的反响。以前不到二十分钟,就有人偷偷往外溜了,而那天,董事长讲完开场白就出发去北京了,培训中也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

  当然,只有咨询式培训才能做到这样,公开课难以实现。

  第五, 听完就完了,不落地、不落实,让你的培训费打了水漂。

  很多人用“听前激动,听时感动,听后不动”来戏说培训,那怎么办?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你应该向你的孩子学习。

  假设你的孩子聪明伶俐且有自觉性,他每天上完课后不复习,不做作业,不参加考试,你认为他能学得好吗?所以我觉得那个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应试教育,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老师给孩子上完课后,要布置课后作业、要期末复习、要考试检验、还要用小红花奖励好娃娃。如果你企业的培训也建立了这样的流程和机制,效果立刻就会不一样。

  李维在给一家报社做“变革管理,突破瓶颈,实现快速增长”的培训时,这家报社的社长提前一个月就发动全体员工开始讨论这个主题,当团队氛围酝酿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培训,培训一结束,就立马开始推行改革,当年经营业绩增长了一倍,第二年还保持着持续的增长势头。

  所以,培训工作决不是由培训师一个人来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需要建立流程和机制,需要多个环节配合,才能把培训变成企业的生产力。不作系统分析,一味的强调“培训万能”和“培训无用”都是不对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1 11:39:36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8-5-25 14:01:30 | 只看该作者
[em01]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