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确定KPI有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即SMART原则: S代表具体(Specific),即指标要尽量做到具体,不能笼统模糊;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即指标要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就要细化,就是说指标不能用数字表现的就要把它分解到最小的具体组织单位; A代表可实现(Achievable),即指标通过尽最大努力的情况下最终可以达成,避免设立无效目标; R代表相关性(Relevant),即指标是明确的,保证与组织目标相关、一致; T代表有期限(Timed),即指标必须在特定的期限内完成。 运用以上这两种方法,对KPI进行分解并确定其维度后,即达成目标的关键指标确定以后,再进一步解析:⑴每个维度的内容;⑵怎样保证这些维度的目标能够实现;⑶每个维度目标实现的关键点在哪;⑷维度目标实现的标准。到这一步KPI体系就基本上全面出来了。然而,这些指标可能数量上过多,或者数据获取成本过高,不利于执行,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筛选这些指标。 筛选KPI指标要点 1.单个KPI指标都必须通过有效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8方面: l 可理解:能被简单明了地交流,容易被执行者所接受和理解吗? l 可控制:是否有直接的责任归属?能否被直接责任人基本控制? l 可实施:是否可促使责任人采取行动来改进绩效? l 可信赖:是否有稳定的数据来源和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来支持指标? l 可衡量:是否能够量化?是否有可信的衡量标准或计算公式? l 可低成本获取:获取数据的成本是否高于其带来的价值? l 与目标一致:是否能与某个特定的战略目标相联系? l 与整个指标体系一致:是否与企业中的上一层或下一层的指标相联系? 2.从时间、成本、质量等3方面考虑,确保岗位KPI指标构成的平衡。 3.要尽量避免一个KPI体系中指标间矛盾与冲突,及防止两个指标间出现负相关的现象。 4.指标一般应当比较稳定,即如果业务流程基本未变,则关键指标的项目也不应有较大的变动,一般在3-5项。 5.对关键业绩指标要进行规范定义,可以对每一KPI指标建立“KPI定义指标表”。例如一个完成的“产品退货率”指标应该确定的几个因素: ⑴评价标准,也可以叫做计算公式或考核方法:当月退货数量/当月销售数量,每超过目标值0.1%扣1分; ⑵责任主体,也可以叫做考核对象:总监、经理或工程师; ⑶目标值,即是达成什么程度才算完成目标:1.5%; ⑷数据来源,也就是考核本指标完成程度的数据由谁来提供:客户服务部; ⑸权重,即该指标对完成整体目标的重要程度,有当期考核中占多少分:10%; ⑹考核周期,即考核的频率,就是多长时间考核一次:月度。
如此,一个岗位KPI表就产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