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氏基因”干马云何事:评王育琨《马云身染“宗氏基因”?》 文/朱国成 王育琨先生《马云身染“宗氏基因”?》 读罢,一些观感不吐不快。 文中首先将阿里巴巴股价下跌的原因归于“阿里巴巴无来由的保卫战”, 马云舍弃微软“一旦收购成功”“阿里巴巴可以享用微软的全球资源”的承诺,破坏了“投资者一个很明朗的预期”,故而股价下跌。 然后分析,“马云和阿里巴巴在保卫什么”,不是“客户利益”,不是“投资者利益”,不是“中国利益”,而是“管理团队的控制权”,由此作者指出“管理团队的‘自我’强势”,将“导致阿里巴巴‘全球化暂时停滞’”。最后文章总结道,“同城大哥宗庆后的‘基因’在马云身上发作了”。 我基本上不能赞同王育琨先生的观点。 1、微软收购就是阿里巴巴投资者“很明朗的预期”吗? 我承认微软的胳膊比阿里巴巴的腰还粗许多,但微软入主雅虎、进而控制阿里巴巴是否就会为投资者带来“明朗的预期”吗?未必。 微软为何竞逐雅虎,因为微软明显感觉到自己已经与互联网时代不再合拍,这个时代谁还能依靠卖软件赚钱呢,GOOGLE的营利模式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微软构建起来的庞大帝国。微软看中雅虎的价值正是其不能自我内生的互联网基因,虽然雅虎较GOOGLE也已显老迈,但即使如此微软在此方面也显然不具优势。如果微软能够内生出这一能力,购并价值何在?从这个方面讲,王育琨先生所谓的“产品线丰富、资源平台广阔、善于谋局的微软”,应当是过去时了。 那么,让一个不熟悉互联网的营利模式的投资者来发表“专业看法”是否就一定能带来“明朗的预期”?而反观马云从创业至今的作为,他至少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对互联网发展方向的判断和执行能力,这也应当是阿里巴巴与“持股35%的日本软银、持股39%的雅虎”“都相安无事”的原因之一。 2、保卫什么 绝对不能排除马云所带领的阿里巴巴团队的“私心”,“管理团队的控制权”一定是马云所争取的——即使从马云个性上来看,这一点绝对没有问题。 一个企业不可能单纯的保卫谁的利益,一定是在保卫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客户、股东、社区、员工,当然也包括管理层。但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不是要全部保卫,这取决于各个相关者博弈过程所形成的均衡状态。而如果阿里巴巴的马云选择的是保卫“控制权”的话,那更需要用规则、用股份、用投票权来说话了。只要有规则,任何理性人的个体选择最终将导致最优的资源配置。即使阿里巴巴垮掉,那一定还有其他阿里某某站起来。 所以,管理层保卫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相反在可以变现撤离的情况下,选择控制权,反而让我对阿里巴巴更有信心。选择变现离场的还少吗? 相反,我要质疑王育琨先生的推导过程:“阿里巴巴的客户搭上微软,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其原理何在?“只有小溪汇入洪流,才能成就江海”,大企业兼并小企业一定能成江海吗,那些代表未来的小企业一定要被大企业收购才算作成功吗?“国人的利益不在‘口号’上,而是在真金白银的市场上”,阿里巴巴被微软控制,与此有何关系——相反,阿里巴巴作为掌握在国人手中的交易平台,会违背国人利益吗?而种种事实也一再教育我们,“真金白银”或许并非国人利益的全部。 即使阿里巴巴“说是保护股东利益,实际上却在为了管理团队的控制权而任凭投资者利益贬值”,没有关系,大家可以用手投票,赶走马云;也可以用脚投票,离开马云。而关键也并非看马云怎么说,而要看他们怎么做,做的效果如何。 3、“宗庆后的‘基因’在马云身上发作了”吗? 宗庆后和达能之间的恩怨纠葛,以及引发的大讨论,还由于事件细节并未完全披露,尚无定论。 而马云在此次微软、雅虎并购案中的作为,我也没有看到与宗庆后达能纠纷之间的任何关联。是否王育琨先生将宗、马保卫企业控制权的行为看作二人的共同“基因”? 企业家对创始企业控制权的珍视是天然的。如果企业家将自己企业的控制权视如敝履,你又将如何看?那毕竟是其倾注了心力的企业,从感情上也很容易理解。这一点上,宗、马同矣。 此外,关于企业控制权的博弈,人类的长期的商业历史中已经形成为全世界所公认的共同准则,而对宗庆后的诸多诟病,也在于于此一方面,但达娃之争最终也必须站在法庭上、把所有问题放到桌面上来解决。马云对企业控制权的博弈过程,至今尚无超出共同准则范围之情形,如何将此二人并论? 如若将对企业控制权的偏好作为“宗氏基因”的话,那么大多数企业家都有此一基因;而如果将宗氏权谋安在马云身上,那也是冤哉枉也。 以上观点,愿与王育琨先生商榷。
附: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61083&ostID=13507925&idWriter=3695835&Key=777737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