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出了个《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有关于外资金融机构控股中国银行的条目,就照例引来一批保护主义者的躁动。网络上就有人写文章称,“银行由外资控股,(中国)将彻底丧失国家经济主权,变成完全的殖民经济”。而某些人更是情绪化地大骂银监会是“汉奸”、“卖国贼”。政府可以骂,却不应当随便冤枉,尤其不能为了迎合某种大众心理,而无根据、煽动性地责骂政府。这次批评银监会“卖国”的人,很多便属信口雌黄。 我经常看到某些金融保护主义者说的一句话是,“美国人自己银行业对外资都不开放,却要求中国人开放……”这话在煽动爱国情绪方面的效果,一点不亚于另外一句“韩国人坚决抵制日货而中国人却崇拜日货……”当然,正如我曾揭露过后一句是彻底无根据的谎言一样,这前一句也是莫名其妙的造谣。美国是WTO《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约国。根据该协议,各国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允许外国资本控股超过50%,等等。事实上,外资收购美国银行,甚至比美国银行收购另一家美国银行还要容易(美国银行更容易陷入跨州并购的反垄断限制)。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就发生过一起事件:美国花旗银行被美国政府禁止收购某加州银行,最终后者只能卖给了一家日本银行。 然而不知为何,从去年底开始,中国某些媒体上忽然大量出现“美国银行业对外资不开放”的谣言。其中一些写道,“时至今日,美国仍明令禁止外资银行在境内吸收美国居民存款,不支持外资银行在美国当地扩充业务网络经营零售业务等”,以及“美国还专门通过立法禁止外资银行加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系统,不支持外资银行收购兼并或控股美国银行,规定美国公民在外资银行董事会中占一定比例,限制外资银行跨州经营,等等”。上述谣言之大胆、之荒谬,已经令人吃惊,而其在网络上流传之广,甚至让一些舆论名家也信以为真地引用,则更让人惊叹“这是一片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的土地”。我试图查出此谣言源头,却没有发现。难道与去年《货币战争》一书的流行有关? 其实,去查查美国法典《银行法》中“外国银行参与美国市场”一章,就会知道真相。法典第12部第32章第3104条(d)款:“从1991年12月19日开始,任何外国银行,如欲……在美国境内从事吸收和管理10万元以下存款的零售业务,且该项零售业务要求存款保险,则该机构必须(1)在美国设立至少一家子行;并且(2)根据有关法律让上述子行加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系统。”这条法律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就是外国银行可以在美国境内吸收居民存款,从事零售业务(前提是成立子行而不能直接设立分行)。而第二层就是,从事零售业务的外资银行,必须加入联邦保险系统。显然,网络谣言的两大主干———外国银行不能在美从事零售业务包括吸收小额存款,以及不能加入联邦存款保险系统———同时背离了这条法律,而且恰好是从相反的方向。这说明,该谣言从一开始就是自相矛盾的,相当于说“美国政府禁止外国人在美国开车,而且禁止外国人遵守美国的交通规则……” 至于该谣言的其他部分,如“限制外资银行跨州经营”、“不支持外资银行收购兼并或控股美国银行”,也同样是胡说八道。唯一真实的一点是“规定美国公民在外资银行董事会中占一定比例”。美国法律的确规定“所有在国家级银行任职的董事会成员在其任期内都必须是美国公民”。尽管这一规定表面上同样适用于本土和外资银行,从而并不违反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尽管这些“董事”可以不是银行的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仅仅是外资银行股东所雇佣的代理人,但上述规定还是给外资银行进入美国造成了一定不便。也仅仅是在这一点上,的确可以说,中国的银行业比美国还“开放”。我个人认为,由于中国银行业目前希望引进国外管理经验和人才,因此,允许外籍人士担任高管、董事乃至总裁、董事长等,是可以理解的。将来,国家就应该出台规定,禁止外籍董事在任何银行(包括外资银行中)拥有多数投票权。 除此一点之外,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程度还远不及美国。我这里当然并不是鼓动中国的银行业赶快开放,我只是客观地指出,在保护国内银行业方面,中国政府已经做得够多。事实上,按照中国在加入WTO时(2001年底)的承诺,在五年后就应当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外资银行进行人民币业务不受地域限制,可吸纳人民币存款,可从事零售银行业务,等等。对上述承诺,中国政府其实早已是一拖又拖,现在已经到了2008年,再拖下去就会很没有面子了。中国的银行业或许有千般错,银监会或许有千般不是,唯有在金融开放方面,他们的步子已经够稳健、做法够到位了。在这个问题上无端指责中国政府“卖国”的那些人,我实在不明白,他们到底是出于何种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