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米荒
2008-4-4
西藏风波尚未平息,东方之珠香港再掀风云,全港出现抢米风潮。平时窝居在村屋的少奶主妇,纷纷涌上街市,抢购粮食,全因不怕无米,但怕米贵。这一幕,曾在2003年SARS肆虐时出现过。灾难之际,人心动摇不定,出现“秩序紊乱”乃自然反应。而在如今的“和谐盛世”,备受宠爱的香港于平静之中突遇如此“变故”,却令人诧异。
年初雪灾之后,网上就曾有人预言今年粮食价格将大涨。当大陆还徘徊于股市狂跌不止的痛苦和奥运“意淫”的兴奋中时,香港抢米事件给注定了要“不平静”的这一年添加了沉重一笔。一位香港主妇向她大陆的亲戚如此陈述该事件:今天去超市买米,但一点米都没有,只有买了点米粉回家。前几天有报纸说没米卖了,但我还以为假的,很多人都抢完了米,所以今天我去买米,一粒都没有。香港现在没米进入。我们的国家主席答应不会让香港人没饭吃的,一定会供应充足的,但现没米,不知几时才会有。
不知几时才会有。普通香港人的日常生计和命运就这样吊离着,犹如香港的孤岛地形一样。这个曾经以日不落帝国为背景,接受大不列颠联邦君主立宪熏陶,具有现代化社会管理意识的地区,背靠大陆的资源输送,以及自由之港的贸易优势,创造了“四小龙”的腾飞历史纪录。在97之后,经历了十年的起起伏伏,香港的发展一路堪折。这过程中,具有浓重西方色彩的“软性”制度优势并没有得到提升和发展,而经济纽带和资源依靠“硬性”优势却因其供应链前端的变化和压力,而变得更加脆弱。这也导致了香港人在历史面前的自我定位日益模糊。当历史的前脚还没有迈出时,后脚已经回不去了,于是,挣扎和惶恐成为情绪主角。每每风吹草动,顿让“神经衰弱”的香港人疲惫不堪。此次抢米风潮即为实例。
香港高效的文官体系,深厚的国际影响力,甚至“一国两制”的政治意义,这些因素决定了香港不可能长陷于混乱之中。而短时的疯狂来自于某些不信任感,这和香港2003年的50万人大游行根本肇因如出一辙。当类似的社会危机不断地发生在两地时,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一个推理:香港,一国两制,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试验,并不在于“一国”给于多少的资源支持,而是在于基于人们生活方式之上的制度完善,并在两个不同的制度之间,建立一种彼此促进和提升的体系。让一种美好的、普适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制度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需要和现实规则。
在这样的一种制度下,“抢米”顶多只是社会供应链上的短暂自我调整事件,而不是成为一种“恐慌”。当有一天,“不虞饥饿,不虞恐惧”成为香港和大陆两地人的普遍心态时,一国两制的宏伟远景也就实现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ashion.folo.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