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生人手一张“校园一卡通”,“一卡通”是学生在校日常消费的工具,该校学生处与网络中心、饮食中心、财务处等部门联合,在“一卡通”网络系统中设定学生消费情况预警线。按月对学生在校内用餐情况进行统计,如果有学生每月在校内食堂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注:平均每餐消费少于2.5),“一卡通”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此类学生的数据库。这时候,无须学生自己申请补助,学生处便主动核实情况并在其“一卡通”账户中存入每月150元或120元的补助。达到生活预警线的学生一年最多可得到10次“加卡”补助。 据中国科大学生处处长朱灿平介绍,“隐性补助”2004年正式实施,共发放补助款近64万元,受到补助的同学达到3600多人次。 这是一种助人却不愿为人知的境界。有时候一个人的尊严比贫穷来的更重要。如何在既施助于人的同时又保持别人的尊严是需要智慧的。一直对中科大有一种敬仰之情。一次出差路过中科大,那一次,置身校园中,我第一次感受自己仿佛是一个多余的外来者,一个无所事事者,一个痞子。学风者,举国莫如中科大。中科大,一直在默默无闻,不如别人那般风口浪尖,无关政治,无关排名,无关名人,却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生质量和学术水平。 第二个故事: 清华大学: 张立勇出生在江西赣南山区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学到中学,张立勇每年都是学校的三好学生。1992年秋,因为家境贫寒,高二开学刚刚一个月,张立勇便辍学了。1993年,张立勇揣着几本高中课本南下广州,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1996年6月,不想浪费时间的张立勇通过一位老家亲戚的介绍来到北京,成为清华大学食堂的一名切菜工。 在清华食堂工作的近8年时间里,张立勇坚持自学英语,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坚持自学七八个小时,在他的努力下,不仅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还在托福考试中考得630分,被清华大学学生称为“馒头神”,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他学习的经历和故事便这样传开,成了全国各地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日前他又出书《英语神厨》,讲述自己如何自学英语的经历,再度吸引了媒体的关注。 这是一个很老的故事,一个近乎创奇的故事。对主人公自然是敬佩的不得了。于是网络上就出现了两种说法;“连一个食堂师傅都这么牛,清华可见不一般”,另“怎么是食堂师傅牛,大学之执牛耳者,怎么就没见那个学生,那个学者这么响的?大学不是培养食堂师傅的” 不发表什么看法了,两种声音都对,都错。就因为你是清华,不表率谁表率?陈冠希宣布永久退出娱乐界,“重了吗?”,也就因为他是陈冠希,不是别人。 第三个故事: 北京大学: 北大之余大学,如北京之余中国。从创世至今,始终站在风口浪尖上。说到北大,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张唯迎” 张唯迎先生刚出来的时候,我是敬佩的很,学术自顶呱呱 ,“头顶上那几丝白发似乎昭示了一个学者的艰辛”,做人,学术,中国一流。只是这几年,大抵太出名了吧,这不和谐的声音比比皆是,什么改革,什么张是什么的股东,代表了什么的利益,什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全体教职工批判……,这不前几天,我敬佩的另一位学者徐小平针对张唯迎‘北大“至少在中国是一流”?’就曾亲自撰文;“为什么清华北大从来都不是一流大学”…… 这下可慌了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到底谁是谁非?到底应该听谁的? 无论何时,张维迎先生的学术修养,在我眼里还是是顶呱呱的,只是高处不胜寒,只是这白发再也不知为何而白? 曾经,国内一度关于“科学家要不要出名”讨论的很凶。要出名:“中国曾一度看低科学家,科学家的出名能引导学术的发展”,不要出名;“科学研究从来就是个寂寞的活”,到最后,我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 别吵了吧,中国虽说是你的,也是我的,但中国的经久不衰,还是靠的你们这些精英啊。总不能战争的时候,让女人往前冲,总不能指望我们这些老百姓“诺贝尔”,指望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来“垂范示国”吧。 三个故事,三个侧面,三所大学。 做点实事,很重要。 无意冒犯,一家之言,静待佐证。 海盗与海 2008年3月29日14:55:4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9 15:02: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