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事业发展的快慢。近年来,国内报界贫富差距已明显拉大。一些晚报、都市报财大气粗,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纷纷盖华厦,换设备,率先追赶时代潮头,实现电脑化。有的兴办实业,搞多种经营,雪球越滚越大,实现了良性循环。这些报社与大多数机关报相比,职工收入也不可同日而语,有的甚至相差悬殊。总之,我国传媒市场已呈中原逐鹿态势,一大批号称"大报"的党报,其生存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已无法回避这个现实。
“大报小办”与“小报大办” 在传统新闻学理论中,"小报"是一个特定的含义。它发轫于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便士报业",例如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世界报等,它们摆脱那时美国党派报纸的桎梏,以煽情主义为旗号,大量报道犯罪新闻、色情、丑闻和社会猎奇之类的题材,重视版面视觉效果;加上售价低廉,读者量大,遂成为报坛主流。但二十世纪以后,小报现象逐渐减弱。 我们今天谈到的"小报"概念,与上述有根本的不同,但在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它的指向又有所差异:先前是指相对于中央和省部级党委机关报的地市报纸,后来多指相对于以党政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党报而面向市民百姓的传统晚报,而今天,一般情况下便特指那些新兴的都市报和生活服务类报纸。笔者曾在《关注报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动向(之一)--评近期媒体对"都市报现象"的报道》一文中,对这些脱胎于机关报所办子报,并在与晚报的激烈竞争中逐渐发展成型的"小报"作过初浅的分析。"立足城市,面向市场,贴近读者,具有强烈的市民化、城市化色彩"的都市报,给中国报业市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变革转型中的大多数"大报",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和示范效应。今天,所谓的"大报小办"现象的出现,就与之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谓大报小办,不是指报纸版面的变小,而是指近年来一些传统大(党)报在办报风格上所发生的变化。 应该看到,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大(党)报开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努力在原有的空间改变着自己的形象,以求在变革中探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于是报纸改版风行一时,娱乐休闲版竞相出现,报纸杂志化倾向趋浓。在研究办报思路时,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被一再强调。一些大(党)报出现了社会新闻上头条,服务类栏目上一版的变化。这种市民化、通俗化的改变,的确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大(党)报,变得越来越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大(党)报却越来越多地受到小报的影响,有的更是主动"借鉴与模仿"小报的办报风格,比如从一开始的新闻策划到新闻炒作,追求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从重视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报道,到加入追星和绯闻报道,热衷煽情等,一时可能也带来了一定的市场效应,但负作用却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已引起新闻主管部门和媒介研究专家的双重关注。 与此同时,一些充满活力的小报却愈来愈不甘于小打小闹。在版面形式上纷纷向对开版转变,在内容上大胆涉及时政新闻和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注重新闻的策划,注重文章的视角,所谓"小报大办"。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它每天的省内新闻(广州、深圳、珠三角)在6个版左右,而它的中国新闻和国际新闻则占到10个版,这还不算它在专业新闻板块里的大篇幅和诸多版面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