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舟自横 - 

爨底下--京西古村

[复制链接] 13
回复
31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03-8-26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照片里一个人都没有,这感觉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03-9-2 20:26: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赶在了一个大风天
13
发表于 2003-12-22 00:04:00 | 只看该作者
这的粗旷令我这南方人,感受到了紧张,呵呵
14
发表于 2006-2-25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古道山村——爨底下

我曾多次去北京,城里的景致,大到故宫、北海、颐和园,小到恭王府、月坛公园、地质博物馆,几乎都走遍了。这次金秋来到北京,只想去北京的周边玩玩,记起中央电视台曾经介绍过京西古道旁的山沟沟里有个具有几百年的历史明清古村落——爨底下村,似乎很有点意思,于是决定到那里看看。

爨底下村距北京90公里,从北京地铁终点苹果园出发,沿着依山傍水的109国道,驱车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我登上开往郊区的公交车,沿着美丽的京西大峡谷逶迤穿行,只见路旁的果树上果实累累,柿子、苹果和著名的京西大白梨挂满枝头,一个个屯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正是清晨,村中炊烟袅袅,安详静谧,一片平和富足的景象。

欣赏着百年古道沿路美丽的风光,遥想当年道上马帮相连,驼铃阵阵,驿马飞奔的情景,不能不令人发出今昔两界,沧海桑田之慨叹。京西古道是明清年间京城连接边关的重要军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内蒙古一带的交通要道。爨底下村就是当年古道上的一处繁荣的商品交易场所,是昔日进出口外商旅休息和货物转运的地方。

来到爨底下村口,一块一人多高的黄色花岗岩迎面而立,一个巨大的“爨”字书写其上,这就是爨底下村的标志。我知道,本是灶的意思,旧时有分之说,就是指兄弟分家单过,分灶吃饭。按巨石背后的说明,爨底下村,是因为处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得此名。可我来到村里,村民们对此则另有一说。他们告诉我,此村的居民全部是明初山西“韩”姓移民的后代,因韩与寒同音。寒者,乃贫穷之态。韩姓祖先为使本族能发迹、能富足,看村后的大崖头似一大灶,便给这个村子起名叫爨底下。为使这个难写难认的字让别人认识和理解,他们编了一个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取其大火烧二木,韩(寒)姓也兴旺之意。我想,这可能真是当初韩姓祖先起村名的初衷。

走进这在明朝永乐年间建起的有500多年历史的村落,你会觉得仿佛一下子走入了历史。这里至今仍保留着70余套、500余间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100多年前,随着京张铁路的建设和后来京张公路的改道,曾经繁华和喧嚣的京西古道渐渐寂静下来,古老的村落,像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安详地坐在京西的深山峡谷中,在苍松翠柏的环绕中,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日子。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一批文物学家第一次走进山村时,才愕然发现:这个闭塞的深山坳里竟有布局如此严谨、空间利用如此合理、建筑艺术如此高超的明清建筑群存在。于是,爨底下村一夜成名,开始与北京著名的恭王府一道作为明清建筑的典型代表(一为民居,一为官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从横贯村南的古道上仰望全村,只见村庄依山而建,层层升高,一条光滑的青石板路蜿蜒而上,石缝墙边,杂草野花随风摇曳。一条从东向西类似长城的弧形大墙,将村落分为上下两层,石墙高近20米,上下有天梯相连,颇为气派。沿梯走到上层,站在村中著名的福庆堂向下望,只见各房屋屋脊呈一线依次下落,村中人告诉我,如站在山上俯瞰,村落则如周易中的八卦图、阴阳鱼,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布局极其讲究。

爨底下村的建筑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也有明代风格,与北京的四合院并不相同。这里的大门都设在院子的东南角,各家的正房东山墙均有泰山柱支撑,取东边长大之意。爨底下的屋子盖得精致,那砖砌的垂花门门楼,循规蹈矩,和北京城里有钱人家的宅门一样讲究。下有门墩,上有门簪,旁边有供门神的神龛,墙上是福寿禄的壁画,脚下铺着青紫两色石(取平步青云、紫气东来之意)。再看依山而建的四合院,虽然受地形和空间的限制,但该按规矩走的绝不苟简,走进门楼,必是雕砖镶嵌的影壁。墙壁上有很多花样,从清朝时期望子成龙、阖家欢乐、喜鹊登枝等象征吉祥富贵的壁画到红色年代的领袖语录和大干快上的跃进标语,都很齐全。

走进院里,虽然空间狭小,但每家的院落仍然错落有致,布局严谨。讲究的院子大都分为前后两座,左侧有小通道相连。前院正房住长子,左右两侧房住庶子。后院正房住老太爷,侧房为小姐闺房。不同的房间主人,连窗棂的图案都各不相同。整个院落主次分明,长幼有序。

这一点,很体现爨底下的文化,即使僻居深山,也决不失了体面,乱了规矩。

在古老的爨底下村听村民讲话,那话题也像这院落群一样,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他们会告诉你,村子的富裕源自清代,康熙年间本村去京科考的韩守德因相貌酷似皇帝而被选为替身到京郊“龙风寺”替康熙出家当和尚,因此被列为皇家,成为京西第一大财主,他们借助便利的交通,在这里做起了买卖,由此造就了小屯的兴盛。他们还会告诉你,村里曾有一个壮士,因在甲午战争中有军功而被擢升为把总;曾有一个文人,因时文做得好而高中举人,并将那至今仍贴在墙上的残缺不全的委任状和喜报向游人展示,以证明其言不虚。他们更乐于告诉你,抗战时期几乎全村的青少年都参加了八路军,其中近一半人牺牲在战场上,幸存者则分散在全国各地,作离休干部,安享着幸福的晚年……

今天的爨底下,经过百年的沉寂,又开始恢复往日的喧闹,一批批城里人来到这里,追寻历史,感受自然,在踏遍了几个世纪印迹的沧桑古道旁,来寻找盛世新生活的乐趣。我和他们一样,经过一番寻幽访古,心里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在饱餐一顿无污染纯天然的农家饭菜后,带着不虚此行的欣喜踏上了归途。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