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推荐]持续变革下的市场行为

[复制链接] 0
回复
48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3-19 11:0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SCP框架中,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
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不管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还是以博弈模型为基础的
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都有一个理论前提,即假定市场环境是动态平衡
的,最终总是收敛于某种形态的市场结构。因此,它是在某种市场结构下来研究其具
体的市场行为。例如,在供给者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垄断厂商的市场行为通常表现为
在需求曲线的无弹性部分从事经营,可不断提高价格,获取更多的利润,直到它进入
需求曲线的弹性部分。但在产业融合中,市场总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由此引发今天
的合作者也许就是明天的竞争对手,或者既是合作者也是竞争对手等变化。而且,产
业融合的发生、发展的方向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变革可能来自行业内部,也有可
能来自外部。变革的来源还可能是产业之间或产业之外的种种因素,如供应商、用户
、竞争对手或者是合作伙伴等。这些因素使得产业融合本身变得难以预测,同时也难
以制定相应的计划。因此,传统的市场环境假定前提,已不再适用于对产业融合条件
下市场行为的分析。
    这里我们所要修改的假定条件是:市场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即公司所处的
行业是高速变革的,且这一变革是不可预测的。在这一假定条件下,不管原先处于何
种市场结构,以及在某种市场结构中原先处于何种地位的厂商,其首要的市场行为是
根据市场的“持续变革”而进行战略定位。这种市场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与传统产
业组织理论中分析的策略行为完全不同的。例如,在用于微处理个人电脑的数字共同
程序计算机芯片的销售中,英特尔公司占有主导份额,并面临着由其他若干公司组成
的一批从属性厂商。显然,这是一个较典型的由一个大企业和一群小的竞争者构成的
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下,英特尔公司作为主导性厂商,通常是采取压低价格的
策略,使新进入的企业或从属性厂商的扩张无法盈利。在引入时间因素的情况下,主
导性厂商还必须在眼前利润和未来利润之间作出选择。当然,主导性厂商并不试图不
惜任何代价地把从属厂商驱逐出行业。其策略行为取决于:它相对于从属厂商的成本
优势有多大以及其他厂商进入的难易程度。这是英特尔公司在一个动态平衡的市场环
境中,作为主导性厂商的策略性的市场行为表现。
    但在产业融合的连续变革情况下,为了不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更倾向于边缘性
竞争的战略博弈。(注:肖纳.L.布朗和凯瑟琳.M.艾森哈特提出的边缘竞争理论,比
较适合于描述产业融合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行为,这种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创造
一系列独立的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一种固定
式的战略方向,使得这种战略充分显示出业绩的关键动力就是应变能力。衡量成本的
标志是生存的能力,应变的能力,而最终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造企业的能力
。参阅肖纳.L.布朗和凯瑟琳.M.艾森哈特(2001)。)即便作为主导性厂商、寡占厂
商,也是如此。例如,当英特尔公司面临网络电脑、多媒体和三维图像等市场融合的
变化情况,其首要的市场行为则是战略定位(公司重新定位)。因为,网络电脑可以
代替较为昂贵的个人电脑来接入互联网,从而扩大了原先的市场边界,并大大减少了
对英特尔技术复杂而成熟的微处理器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英特尔公司的主
导性厂商的地位。对此,英特尔公司迅速作出的反应,不是在价格或数量上采取某种
策略,而是实施一些战略性的措施。例如,在公司内部成立了网络部,并与微软公司
联合开发NetPC(一种直接针对网络电脑市场的混合型产品)。又如,针对多媒体和
三维图像市场对其业务的重要性,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与通信公司(包括美国著名的MC
I公司等)联合开发网络服务器、与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厂合作搞电影实验室——Creat
ive Artists Agency(CAA)等战略联盟措施,并向50多家多媒体公司、网络公司及
图像信息公司投资。英特尔公司通过推出这些战略性措施,并观察它们的具体效果,
再从中挑选出那些看起来卓有成效的措施继续执行。其中,特别是与微软公司合作设
立Wintel(Windows+Intel)标准这一重要事件,最终使英特尔公司不仅牢牢地控制
了市场份额,同时也完全控制了多个行业(诸如计算机软件行业、硬件行业以及半导
体行业)的发展步骤,并在很大程度上还驱使公司的竞争对手、经销商、合作伙伴以
及最终用户一起做出相应的变革。
    从已有的一些可观察到的现象来看,这类厂商针对产业融合的变革都采取了反应
式的战略,通过不断试错,最后找到正确的方向,谋求公司的长远发展。例如,微软
公司最初实施因特网战略,包括开发并推出微软自有的网络服务(Microsoft Networ
k),对美国在线服务公司(America Online,AOL)展开竞争。在花费了大量的资金
后,大力推广的网络服务还是面临着淘汰。由此,微软最终放弃了原来的战略,开始
加入到非自行开发的行列中来。不仅购买了太阳微系统(Sun)公司的Java技术,收
购了一系列网络公司,而且还与美国在线服务公司形成亲密合作伙伴。当然,这类厂
商并不是消极地观察市场上的变革,也不是坐视竞争对手在自己采取动作之前的抢先
行动,而是尽可能早地预测到产业融合的变革,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领导产业融合的变
革。尽管微软有时也会采取一些反应式的战略,但更多的是属于侵略性的前瞻性战略
。例如,通过与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合作,雄心勃勃地进军有线电视新闻及
新闻网站业务;创办了名为Slate的网络杂志;与电影制作公司“梦工厂”合作,进
军娱乐新闻业,等等。
    在产业融合已经发生但尚未全部展现之际,由于情势尚不明确,是不可能采取垂
直一体化的公司合并、公司改组这种大规模的间断性变革行动的。而当产业融合全部
展现出来时,在明确了情势的情况下再采取这种行动,完全是为时已晚了。因此,在
产业融合的条件下,大规模的间断性变革行动本身已表明其变革时机的丧失。但如果
只是采取一些零散、不连贯的措施,也无济于事,难以应对这种变革。因此,面对这
种变革,一种比较合理的策略行为选择,是采取许多小的、时间跨度很长的一组连续
的行动。只有采取一些反复进行的、坚持不懈的小行动,采取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不同
规模、不同风险程度的变革行动,才能在产业融合逐步展现的过程中取得“早先进入
”的主动权,并可规避犯根本性错误的大风险。因为它将涉及到多次的行动,其中一
些将被证明是很明智的,而另一些则属于效果良好的,有一部分将是失败的。
    尽管这种策略行为并不采取任何浩大的行动,如大型的兼并、重大的公司重组等
,但事实上,将一些小行动的举措联接起来,便是一个完整的战略。这种连续性的战
略,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产业融合变革的需要。当然,这也是一个多样性的战略,涉
及到合作伙伴的战略性选择、兼并对象的确定、内部研发的规模及进度的确定等。因
此,在产业融合的市场变革中,厂商的市场行为,既不是在行业分析基础上选择适当
的战略位置,再实施战略的方式,也不是在衡量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确定战略的方
式,而是一系列强有力的、多种多样的战略的总和。也就是,在各方面创造一系列不
相关的竞争优势,并巧妙地把各个优势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肖
纳.L.布朗和凯瑟琳.M.艾森哈特,2001)。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