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成长的河流(2) 黑话、土话与文化 黑话、土话和文化 一个好朋友的公司已经开张5年了,业绩蒸蒸日上,他自己在开心之余不免有些得意。谈到文化的时候提到,这两天他要给新来的员工上课,主要是谈公司的文化,他将之表述为“引入、融入、深入”等等。由于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不用避嫌,我的反馈很直接,我对他说:你的话只是代表你个人,你的公司没有文化!他有些悻悻地问为什么这么说,我说:你的员工工作中也这么说话吗?我想不会!关键是你们有什么土话没有,类似威虎山八大金刚那种?! “么哈么哈”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假”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我就记得这么几句了,这是座山雕匪窝的黑话。这是一种语言,操此种语言的人都有同样的特征,同样的组织目标,以及类似的处事方法和价值观。这,才是有文化、可持续的组织(至于座山雕被剿灭,是因为战略原因,而非组织原因)。 我有一段在联想系工作的经历,如果按照联想系内的分法,我算是第三代联想人。进入联想之初,我视自己为职业经理人,也就是说,我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做事准则,联想的“入模子”同化我的可能性不大。等到我离开以后,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在评价一个人领导能力的时候突然说:这个人定战略还不错,但搭班子不行、带队伍一塌糊涂。 这是联想系的标准土话——三要素。其他,类似“跳出画面看画”、“小鸡与鸵鸟”、“光说不练假把式、……”等等也快成了我的“标准用语”——看来最终,我还是被联想统一了语言。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桃树生三年不算生,李树死三年不算死。一家五年的企业往往已经形成了统一语言的平台,缺乏归纳的能力和总结的习惯是土话无法形成的原因。千年以降,《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最为人所知的并非是哲学家们的天花乱坠,而是朴实易懂、深入浅出的土话——成语。企业独有语言的提炼和传承可以以此为师。 学会“黑土”的提炼需要企业家的功力,而这些语言的深入人心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先把事情做实,并形成习惯,只有这样,提炼出来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比如说顺驰的“零容忍”,最初估计是孙宏斌先生的意愿,含义是顺驰偏执于其核心价值观,对任人唯亲、吃回扣、不负责任等行为决不姑息。为了执行好,顺驰付出不小的代价,上至集团的执行总裁,下至连锁店的总经理、副总经理,都有人因此被清除!孙宏斌在宣布处理决定的员工大会上说:这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同时也是不得不做出的决定!饶是如此,顺驰的“零容忍”在我看来也多少有些一厢情愿,其原因在于要求过高,不符合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过高的东西在激情澎湃的时候短期内可以起作用,但一定缺乏长期的生命力。我敢说,既使顺驰不出现资金危机和并购事件,时至今日,顺驰的这句土话也难以再次流行。 成长型企业的初期成功大多都有偶然性,大多是一个机遇、一个客户或者一个产品就造就了一家公司。接下来,组织发展的关键在于要用统一的语言说话,要从偶然成功的必然王国向持续发展的自由王国进军。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沟通成本的降低是下一步成长核心优势的主要来源。
资本和官本 别怕融资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的机制过于落后,以至于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一直是个问题。其实,趋利而避害,嫌贫而爱富,普天下莫不如此。美国的银行同样是这样,当然,他们有一个中小企业局,只要符合条件,这个局可以给担保。除了这个局之外,中国大陆该有的都有了——愿意冒险的股份制银行、企业孵化中心、风险投资、国家的各种扶持资金。当然还有为数极多的私募基金和地下钱庄。 成长型企业的企业家不愿贷款,尤其是现金流不是大问题的时候。这个原因一般有三,首先是企业家的初始资金都是自有或者向亲戚朋友借来的,并不习惯向银行伸手(这也是中国人的陈年积习);其二,不愿意丧失控制权。在企业规模小的时候,资金进入的重要条件就是股权,所谓来者不善,企业家有顾虑在所难免;其三,对于发展的思考很多人没有想透,也就是说,拿到钱了怎么花?花这个钱是需要经验的,毕竟大多数投资者不能允许“烧钱”,就怕钱花了,买个教训回来。跨越式的发展谁都喜欢,但跨越式带来的问题和风险也同时存在。当代中国企业家的代表群体浙商对此往往都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谨慎是对的。问题在于资本对于成长型企业而言,它更趋向于天使(不是指天使投资)而非恶魔,在中小型企业的快速成长期,其收益巨大,风险则更加巨大的,不知道有多少有前途的企业滑入成长的裂谷。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外来者的帮助(资金的帮助只是一个方面、同时市场的帮助、规范化管理的帮助都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多半是一件好事(一旦企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外来资本究竟更趋向于哪一方就要看清况了,当前最热的达能-娃哈哈一案可以借鉴)。美国的中小企业家,从一开始就懂得资本运作的妙处,把资本作为企业发展的朋友,在每一个阶段,用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得到资本的帮助,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的企业家们借鉴的。花点时间看看硅谷企业的发展之道,结交几个投资界的朋友,总是没错的。 发展“多重环境下”的生产力 我非常佩服吴思先生,他在《潜规则》一书中将古往今来的、各种环境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说得无比生动。该书创造了无数的新词汇,其中有两个词汇是“合法伤害权”和“硬伙企业”。这两个词讲的都是官本。其一是讲在中国的历史之中,政府总是能够对资本进行所谓的“合法伤害”;第二个词有点类似于官商合作,各得其所。 改革开放之初,有私营商贩而无私营企业,无论是中关村的“两通两海”还是牟其中的南德集团,都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所以普遍要找个红顶子戴。1993年,《公司法》颁布执行后,私营企业的老板们才能在别人面前挺直腰杆讲讲自己的成分。从历史上看,中国人的政府在政商关系方面始终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同时,也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在深化的过程之中,尚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我国的私营企业总是处于进退失据的地位,要么以金钱去谋不正当竞争之权,走向犯罪的不归路;要么没有审时度势,沦为一纸政策下的炮灰。 许多企业家在思考之后,多以“硬伙企业”作为自保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觉得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这是否是唯一的道路呢? 现代的两个影响深远的大趋势,其中一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企业的发展逐渐突破了民族主义国家的界限,资源和机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整合、重新分布,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所谓今之列强,非古之夷狄,现代的企业竞争规则也与数十年之前有本质的不同,家门口就是五湖四海,无论是在治理结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还是财务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有全球共同的标准,中小企业也是一样,想想看客户对我们的要求,不符合(全球)一致性的标准,客户就不买你的东西!好的跨国企业则被目之为“社会公器”,其董事会中外来独立董事的数量占大多数(董事会的群体也越来越广泛)。 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国家与国家间的博弈不可避免。人民币升值、反倾销法案、俄罗斯的华商事件等等,给身在其中的成长型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不但要了解自身国家的政治环境,还要了解国际政治环境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如果成长型的企业仍然不能明了这一点,简单地以地域市场为依托,以硬伙为保障,那就难以适应“多重环境”所带来的冲击,使得成长难以持续。
后记 失败中坚忍不拔,是许多人都能做到的。而在胜利中懂得扬弃,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历史的大潮使得一大批中国企业成长起来,接下来的命题是持续成长的命题,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经验不见得是财富,它有可能成为包袱。初尝胜果之后,又有几个能象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一样,听从智者教导——“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呢? 外部的机会能够成就企业的高速发展,而只有组织的成长才能做到无论春夏秋冬,而基业常青。组织的建造和改造是令人痛苦的——改变自己,改变习惯,坚持不懈。也许这就是跨越的代价。成长的河流横亘在所有企业的面前,没有现成的桥梁,没有传说的捷径,只有宿命在默默地等待或有人跨越,或有人湮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