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提到员工,都能想象到与企业间的各种关系,但矛盾关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可能更为突出。矛盾关系即老板希望员工少拿工资,减少成本,多做工作;员工希望在某中企业认同的工作基础之上获得更多的收入。相互依存则是企业与员工的有着相互等值关系,企业需要员工创造收入,员工需要企业创建平台。可以说,这种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更加突出。 这种关系的催生,完全透视了中国企业与国民就业循环发展的联系。第一,随着国有企业向私营股份制企业的转变,以及新型私有企业的崛起,最为突出的是80年以后出生的人再也没有“政府支配,企业养老”的机会,随之进化出来的便是“给你钱,你办事”的劳动分配原则。第二,再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私营企业越多,那么大学生就业的可选择性范围就会逐年加大,就业压力仅仅是一种“社会选择”,也就是说选择认为对自身发展有更大帮助的企业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生计。第三,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社会上获得教育的机会也会越多,学生家长具备了重视孩子持续受教育的意识,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增长,这批人创业的想法就越多,他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梦想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本质上看,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仍是依存,而并非依赖!
抛开上述矛盾关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谈,我们再看看为什么企业员工是猴子般的牛?
谈到牛,很多人会认为牛的特征是忠厚,诚实,有干劲,执着等等,企业希望员工原本就是“牛”。因为在中国还没有一家公司希望自己的员工不需要忠诚度和没有责任、使命感等。那么,从员工个人讲,如果仅仅是一头“牛”可能是不够的,相信除了具有“牛”的特征外,还得有机智、灵活和创新的本领。也就是说,社会、企业、员工的共生关系是一个因果关系——社会创造机制,企业创造平台,而员工必将从这个美丽的舞台上走出来,奔赴自己认为更重要的那个“战场”。 笔者过去曾看过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里面提到关于企业员工的三个说法。第一个是企业里有的,在学校里学不到,学校里学的企业里用不上。意思是说,学校教材上只让学生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知识,而现实社会却是一个“大江湖”,在这个江湖中,你需要知道关系怎么建立、请什么样的客人该吃什么样的饭,怎么样在社会竞争中为自己创造价值和利益等等等等。第二是老实人吃亏。如果仅仅作为一头牛一样的低头干活而不去抬头看人,你的机会将越来越少。第三坏人得意。讲的是既通过各种方式满足上级需求,在社会上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利益,最后步步为营。
当然,我们不能建立在这本观点性强、见解独到的书本上看待这种关系,因为它毕竟不是学术。但中国企业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江湖现象,这种现象的价值观和习俗规范已经衍变成的隐形惯例制度仍然影响着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说,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一件差事,或者只将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如果你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在笔者看来,员工需要具备牛的精神,更需要猴子般的慧眼和灵敏,是因为在中国这种社会结构下,员工要清楚生存的法则和做人的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