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策评论系列之九:陈立华谈韩国企业的非法撤离
——赵民陈立华对话录
编者按:2008年2月18日开始,我的播客和博客增加《钧策评论》栏目。内容主要为请正略钧策的合伙人对热点事件、新闻进行观察、思考和评论。欢迎大家收看及发表意见。(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正略钧策公司立场)。
观看本次访谈的视频,请点击http://you.video.sina.com.cn/zhaomin
赵 民:今天很高兴又请来了我们公司的才子陈立华来谈谈新的话题,立华又有什么让我们耳目一新的观察和独特的观点?
陈立华:最近我关注一条新闻,就是韩国政府正在跟中国政府进行一个双方磋商。谈什么问题呢?就是谈目前有很多韩资企业,像青岛,山东地区的,有北京地区的。很多韩资企业非法撤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没有按照既定程序作注销或者退股。就把一些资产设备扔下来,跑掉了。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非常普遍。以及引起了整个中国,合资方或者是相关地方政府的反映。这个问题是很有意思的。为什么说在大环境下面,其他外资企业相对来讲比较安静,而韩资企业它整体撤离,这个成为一种恐慌。
赵 民:这个我觉得好像话也不是那么说的。很多公司应该说更多的中国公司,它是不经过标准的审计、关账,从税务、工商局那申请以后来把公司注销掉的。我也知道很多理由,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你关公司的钱很多,你要交很多乱七八糟的各种各样的钱。
陈立华:是的。
赵 民:你不这样子的程序,反正公司最后也是可以被注销掉的。按照我们国家的规定,你不到工商局那年检,多长时间以后,工商局就给你登报了,登报完了以后,你就不存在了。对于小老板来说,关公司这点儿钱,能省就省,对不对?而且从总量上来讲,肯定是我们中国人这种情况总量是不会少,而且会多的。毕竟全国各地有那么多公司。而且还有一些原因,是因为不熟悉关公司的程序,我们大部分人没开过公司,更不要说关过公司了,很多人开了公司以后,他也没关过公司,因为公司时间长嘛!所以不知道有什么新规定,或者办手续办了一半,他以为关掉了,其实还没关掉。这种情况,我遇到的人也不只一个两个。所以所谓的韩国公司非法撤离,我觉得是不是韩国人计较这点儿钱,就是不交这个钱,把它关了就跑掉了。
陈立华:我想关闭成本肯定是一个原因。不管韩国企业它的动机在哪?客观上对我们中国确实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我想这个也是韩国政府它来紧急和中国政府进行政府间磋商的原因。我想这个问题,反映了目前在整个大背景下,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一个现状。对于韩资企业来讲,我想不管是正当的还是非正当的离开中国,它的背后我想是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从中国目前经济来讲,整个来讲,政策逐渐的还是变得严格,像外资企业,以往在中国的优惠条件还有优惠环境逐渐在消失。因此,这些外资企业他们在中国的盈利性和它产品的竞争力,逐渐在衰退。这个应该说是很重大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我想也是对韩国企业来讲,不仅来讲,整个中韩之间,他们产业之间,比较优势的对比情况在发生改变。
赵 民:就是对比的优势越来越少了。
陈立华:应该是的。应该说韩国企业相比起欧美企业,他们是比较保守的。应该说在90年代初,整个来讲是欧美企业进入中国的时间点是比较密集的。
赵 民:就是高潮。
陈立华: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新华信也曾经大量接过欧美企业进入中国,提供过服务。但是那个时候韩国企业非常少,整个韩国企业实际上处于一种观望跟等待的时候。到了90年代末期,像现代这些企业就进来了。但那个时候应该说实际上已经比较晚了。只能说在抓最后一轮的投资高潮期。在已经晚的情况下,实际上整个韩国的投资应该说还没到那个点上,就发现整个中国外资的门槛就已经在变高了,同时像韩国以往他们认为比较高端的产业,像电子信息、汽车等等,他发现在中国遭遇了更大的挑战。就是说在中国本土,他们的产业受到了像华为这些企业的剧烈挑战。不但如此,他们还发现中国企业不但是在本土跟它竞争,而且甚至有可能反跟一击,比如说像华为,还有像上汽、双龙,都进入了韩国的本土。因此实际上韩国可能需要重新来反思和调整它在中国的投资布局。这个可能导致很多韩国企业不占优势的产业和领域,在逐渐退出的原因,但可能它走的比较仓促,但背后实际上还是一个产业投资环境的因素。
赵 民:我觉得一方面当然是跟韩国的文化有关系,中庸文化,相对来说,不要冲在最前面,也不要拖到最后。但是我觉得还是跟经济实力有点儿关系。韩国的大公司少,大公司不超过五个手指头。这就是一个国家GDP的百分之多少了。小公司我以前经常讲这个话,在北京一个很著名的社区叫望京。这个望京社区里面大概有几万韩国人。有的人说不止,有超过十万,也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因为人口是流动的,又不是死的。但是你看里面,接触到的韩国,经常出现一个人不止办一个公司的现象,白天他办一个公司,晚上又办另外一个公司。或者他这边投资办了一个公司,自己经营这个公司。很多!比如说望京小区里面所有的二手房的中介公司,开始以中国公司为主,后来有中国也有韩国人的公司,到最后全部是韩国人的。不是韩国人的公司,就全部挤走,为什么呢?韩国人抱团。一个行业几个人做进去以后,更多的韩国人前赴后继就进来了,进来了以后,用蚂蚁战术就把你给整出去了,最后就是他们自己垄断了这个行业。所以在全北京市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奇怪的现象。比方说正常的交易规则,谁租房子,通过二手中介去介绍房子,应该说个人租房子的这一户,给中介公司所谓的交易中介费。我租这个房子,一个月是两千块钱租金,我就应该交给你中介公司两千块钱的一个月租金的。在韩国公司所控制的望京地区是不一样的。整个望京地区,所有的中介费全部来自于出租房子的这一方,出租房子的这一方要给韩国中介公司中介费。然后韩国人就老鼓动韩国人搬家,每半年就搬一次家,因为搬一次家以后,就相当于付一次中介费,本来一年一个客户租一年,只要付一个月的费,半年搬一次就付两个月。就是平白无故就多出来了这些。韩国人的行李也少,头上一顶,走两步,换到对面的楼去了。然后对面的楼又搬过来了,又搬到你这楼了。这个创业精神和小生意的精神,我看全世界都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我心里面很佩服,但是说实在的也感到很不舒服。这样创造性的扩大GDP收入没有什么意思。
陈立华:韩国企业,他们做中小企业是他们的主流,因为韩国只有五大财团,这也是一个韩国整个国内企业的特征。前面是五大头,三星、LG这些财团。他们实际上对整个经济界和政界都有很强的影响力。而后面是成批的中小企业,应该说有可能韩国人可能更适合、更善于做中小企业,小型企业。他们进入到中国以后,实际上也确实像如你所说的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比如说他们对整个市场环境的了解和熟悉,在国内像韩国他们就是掌握了首尔、釜山这几个大城市,实际上就占领了韩国全境的市场了,基本上。但是到了中国以后它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区域,他们在里面很难理解,比如说我曾经跟韩国企业交流过,他们很难理解,你们居然有广播地方台,因为他们心目中,任何一个广播频道都覆盖全国的。他们很难理解,你们竟然这边有北京的广播台,就是地方覆盖的区域,他们不能理解。他们这种做市场的,我们不要那么做,比方说广告怎么打,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想韩国企业还是要思考,他们对于中国了解度和信任度还要加强。比如像韩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像青岛、北京,这些离他们国土比较近的地方。但是实际上韩国企业投资很多,机会很多。第三个我觉得韩国企业它本身体系上要求也很强,比如说我看没几年中国的本土化也比较普遍了。中国也正在开放,但是整个韩国企业,他们以韩员工还是主流,高层人员全是被韩国的员工所占领,就有一些中低层的是中国人,这个比起日本人,现在都在考评,如果跟中国进行对接。应该来说,整个来讲,这三大原因,也是造成目前韩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整体我认为并不是特别的顺利。
赵 民:我觉得按道理来说,他们应该有朝鲜族的中国人在这里,应该发展的更顺利。但是好像从文化上来讲,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我觉得是岛国文化心态,整个说美国是一个岛国,那么大一个大陆,日本的手机系统都是自己独立的,跟全世界不一样,它是岛国嘛!朝鲜从地图上的形状是半岛形式的。这个什么形态也是很有关系的,我们经常看美国人骂纽约,纽约某种程度上就是有点儿像岛一样的,从大陆到河流之间交汇的地方。我们中国人也经常都骂上海人,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全国人民都不去骂重庆人,也不去骂成都人,就骂上海人。因为上海也像岛一样的,这个在大陆的边儿上,那边在海的边儿上。我觉得可能是有很大关系的。人的心态,原始的成长环境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无形的影响你长远的行为和想法。我们说中国的民营企业里面,江浙一带企业发展的比较快,但是你后来会发现,江浙这些企业发展快都是小企业,都是家族小企业发展比较快,真正到大企业以后,这些家族企业就不多了。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这是一种心态,他走不出家族企业的心态文化,他就做不大。我理解韩国人可能不愿意,或者是不敢去西部,重庆、成都那边去投资。其实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文化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所谓的公司规模大小的问题,小公司应该说更加没有负担,更加是一张白纸,投资回报更高,应该追求投资回报更高的地方,它就没有这么做。
陈立华:补充一点,我觉得这方面有点值得我们中国企业反省的。很多韩国企业不敢去内陆去投资,很大的原因,也是在前期合作里面,吃过咱们中国企业的亏,确实咱们中国企业也有一些在一些诚信问题上,确实有一些不太妥当的问题,使得他们造成一些损失。因此,可能也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他们会对整个到中国更大的趋势投资,会有一些疑虑和担心。当然这种担心可能被放大了,这也是原因之一。我还想补充一点,我觉得韩国企业应该说通过他们这么多年来中国投资,其实也给我们中国企业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这几年国际化成为中国一个很大的热潮,中国的企业像TCL、联想,都去欧美和东南亚做广泛的投资,把这个作为自己国际化的标志和步骤。我曾经和韩国企业有过交流,他们就说,什么是国际化?他说国际化非常简单,我们的国际化就是来中国。我认为中国这么大市场,我们能够把这做好了,就相当不容易了,已经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庞大的国际市场了,我没有必要去到相关的小国家,或者是美国去。所以我想可能对于我们中国企业来讲,如何更好的精耕细作我们自己的市场,就是先把本土市场做好,同时再去考虑更深远的地方,我觉得有一些借鉴意义。
赵 民:我觉得韩国人到中国,无外乎第一个就是路途近,飞机一起飞,马上就下降了,马上就到了。飞机上也不用晚饭,飞机上的盒饭很难吃。你要去美国,睡一觉,所以路途近是一个。第二个我觉得还有文化的根子。看那个字,不知道怎么读,但是猜猜也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尤其那著名的三个字它很容易就认出来,诸如此类的好处无可裨益。所以我觉得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关注韩国投资者的感受,磨合他们这种文化的差异,让他们更多安全的撤离或者说合法的撤离,也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个福音或者是一个好事儿,所以跟你交流十几分钟,收获还是挺大,谢谢你的光临,也谢谢你的教诲!
陈立华:谢谢,谢谢交流!
嘉宾简介:
陈立华,正略钧策咨询总监,清华大学MBA,著有《把激励搞对》、《咨询的真相(第二版)》、《咨询就是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