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从“挤公交现象”看公司管理实践

[复制链接] 13
回复
180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2-26 19:2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小文,转载请注明来源“栖息谷 少天”,共同维护网络道德
 
    挤公交车现象是中国很有意思的话题,几乎每个坐公交、地铁上班的都市人群都会每天感受到此点。这也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极端点说,是中国人的人性弱点。从挤公交现象暴露无疑的大众性素质问题,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羊群从众心理的弱点。
    这个现象大体是说:上下班高峰期,一辆公交车或者地铁来到,每个人都会一边挤一边喊(或者心里在喊)“别挤了”。最终搞的大家都很难正常上车。再细致点,如果排队上车,只要有第一个人开始忍不住挤向车门,那么,整个队列立即被打乱,大家立即一边埋怨先行者一边开始自己去挤上车。
    这个现象有学者曾经引申至国人心理层面的分析,对于管理者而言,此种心理是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当中,毕竟,改变一个国家的国人整体素质就过于宏观了,本文将从企业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的角度来剖析这种心理。
    管理学界争论企业是人治还是法治已经多年,自己曾有创业经历的,也常常迷茫于如何应用在自己的公司管理中。不少企业(无论规模大小)盲目照搬西方先进管理理论,失败者比比皆是,最关键的,倒不是我们学不到西方精髓,而是我们忽略了国人的人性心理问题。
    要解决一个问题,企业(均指国内企业)是管人还是做管理体系,即人治还是法治?
    回到公交车现象的心理分析上,我们从司机的角度。当一辆车是中型公交的时候,拥挤的时候,我们常会听到司机吆喝“先上后下,你,往后走走,你,别挤,排队排队,前门的往后走……”,这时,秩序常常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我们把司机当作是管理者。
    但是当本辆车成了大型连厢公交的时候,司机往往会“中门下,前后门上”,这个时候,已经制定出了一个简单的规则,因为,司机已经不可能去关注到大车上的这么多人。
    再看乘客们的心理。
    不排队挤车是一种被指责的软性规则,至少,不犯法。国人往往对于此类软性规则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尊重,虽然,我们人人明白这种软规则。当第一个人开始挤的时候,其他人会觉得这个人缺乏道德,但自己不会去遵守这种道德,而去怀着“有人干,我也干”心理也去拥挤。
    公司内当出现一个代打卡的人,而多次没有受到惩罚的时候,很多人会陆续去代打卡。那么,公司的考勤体系立即会被打乱。这个时候,司机出现,开始指挥“张三,代打卡不道德,李四,你以后不能这么干”,同公交车现象一样,这种代打卡现象立即会得到缓解。
    值得玩味的事情就出现了。
    A:当公司规模很小,仅有张三、李四及司机的时候,司机的劝解(或指责)就起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反过来看,如果司机做出制度,对张三及李四做出了严格的惩罚,那么,这个公司得到的负面效果将比解决代打卡更严重。
    B:当公司规模不小,假设有100人的时候,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等10人都代打卡,但还有90人未干过这种事情,那么,从事过企业管理实践的人都会明白,我们不会让司机去一个个劝解这10个人,而是针对100人制定一个严格的惩罚制度,那么,才会解决代打卡问题,而也不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作。
    反过来看,这种人性的弱点也能用到积极的地方。
    当一个A情况下的公司,经营上士气不够高涨,那么,作为管理者,就需要鼓励一个张三,让他鼓足干劲,首先他个人要努力起来,那么,李四看到了,李四的羊群心理就得起作用,通常情况下,李四会忐忑不安自己的工作量不足,指望者司机给他什么活干充实一下,这就是人治;
    当一个B情况下的公司,经营上也出现了问题,士气低迷,那么,树立骨干就不再有效,因为无法达到从众心理的实现,这也是很多公司搞标兵、优秀员工浮于形式的本质。那么,这个时候,管理者就应从制度上下手,做出面对整体的激励制度,也就是法治。
    所以,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人治与法治的艺术运用就值得琢磨了。当一个公司足够管理者照应去人治的时候(也就是可以左右从众心理的时候),那就以法治为基本手段,主要运用人治的手段去运营公司——这也是我们常说创业期的核心骨干最重要的道理。当一个公司管理者已经无法去面对众多员工去运用从众心理的时候,就适合以面对极少数高管人治的基本手段,主要运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来操作了。
    无论是何种完美的管理工具、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中,仍然需要艺术加工,并非照本宣科。对人性的把握并不是玩弄权术,而是追求更有效的管理。
沙发
发表于 2008-2-26 20:48:52 | 只看该作者

公司大了,很多直接有效的方法渐渐不再适用。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板凳
发表于 2008-2-26 21:57:38 | 只看该作者

用“挤公交现象”来反映管理实践,源于生活,颇有意味。

不过,我认为这两者间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挤公交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是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作为司机,他无法去挑选他的乘客。所以,公交车内的人群是混杂的。而企业则有所不同,企业一般通过招聘来甄选人才,不同部门的人群构成不同,但对各辆“车”(部门)来说,车内“乘客”的性质相对来说是比较一致的。法治,还是应当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的人群,制订相适应的制度,以实现对被管理者的有效约束。

另外,作为一种甄选机制的存在,挑选素质较高或是更符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无疑会使企业更易于管理。而这是公交司机所无法做到的。

4
发表于 2008-2-27 15:36:05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其实人治和法治并无法真正完全彻底的实施,只有兼并着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em01]
5
发表于 2008-2-27 17:33:16 | 只看该作者
要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方法,就对了,[em07]
6
发表于 2008-2-27 23:04:56 | 只看该作者

在企业初创时期的管理,太让人头疼了,每天得烦

7
发表于 2008-2-28 09:01: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8
发表于 2008-2-28 09:45:39 | 只看该作者

分析的太精辟了,基本讲明了现在中小企业的问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业不少!

9
发表于 2008-2-28 09:47:37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挤公交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太多了,前两天我就挤过一次,看过文章,一觉惭愧,二来引发思考,人制与法制并举

10
发表于 2008-2-28 12:41:11 | 只看该作者
很经典的分析。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