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秉烛夜茶之修悟杂谈

[复制链接] 3
回复
102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2-25 23:5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修悟,顾名思义,就是修行以求悟道。我们在世俗生活中,则更多的是讲究“修炼”。使我们的身心各方面经受各种锻炼,更能够适应社会生存,同时使精神世界不至于颠荡不安。在佛教中,更为切合的说法是“修行”,因为佛家认为修行不可带着私心目的,否则便是堕入旁道,有犯戒之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修得正果,竭心修持方可证得果位。基督教中修道则是为上帝献生,侍奉主(或为上帝,因教派不同)而求得升入天堂,在欧洲的中世纪,无论是罗马公教还是东方的东正教,均出现了大量遁入深山进行苦修的修士和修女。在古印度,则存在过名目繁多的各种宗教,同时有大批隐入山林的“沙门”,他们终日苦思冥想,蔽履素食,是为“修道”。而“沙门”避世静修的方法后来成为佛教僧徒和信众修行的法门之一。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因循着它的自然规律。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旧去新来。自然现象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而社会发展,经历几千年来的数度变迁,而成为目前这个样子,亦非单个的生命个体所能为。社会发展也有它内在的推动力,从百家争鸣,到儒家一统,到儒释道三家并合中国传统文化,而西风东渐,而出现如今的意识形态,莫不是政治文化、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单个生命个体的人,生活于如今的社会,倘若不明了生活的意义、生存的意义而精进修悟,也只能被社会所屏弃。所以,修炼、修行或者修道,对于我们职业人士来说,都是一个“修”字,外加一个“悟”字,修得悟得,便能成“正果”。不过,我们这里不谈修炼的意义,只概要谈一些各家各派的修炼方法,是为杂谈。

古时的人们因着战争、祸乱、灾害、贫穷等,自身无能克服,无法脱离苦难,于是以信仰求得心灵慰籍、脱离生活的苦难的方式去寻求所谓解脱。其修道故有其无奈、逃避的消极一面,期望通过苦修能够了脱尘世烦恼,找到幸福通路。彼等情形,“修”是为了逃避,哪有什么“悟”啊!如今我们职业人士的修悟则不然,是因为我们应该在更高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更清楚地明白生活和人生,更加适应生存环境而作的主动的、自觉的修悟(或修炼)。所以,修悟的精神原则确定了修悟的基本方式,世界观指导了生活观,信仰决定了行为。fficeffice" />

各家关于修炼(或修行)的方式方法颇有意思,姑且闲聊一番。

道家学派以老子为鼻祖。其信奉的经典以道德经》及其注疏、《正一经》、《太平洞经》为主。关于道家的修炼,自古源远流长。道家以“我命由我不由天”为修炼宗旨,主张修炼的最高境界是“长生不老、羽化登仙”。故此道家的修炼主要有:

炼丹。主要是内炼丹田之气、外炼形神。清朝黄元吉对此有极深见解,以“守中”作为丹法要诀。此炼丹非方士之“炼丹”,那是炼丹药,虽然道家也有炼丹法,但是因为千百年来,一些炼丹家在炼丹术中掺入太多的封建迷信,故人们一听说炼丹就会有其他联想。比如唐宪宗、穆宗、武宗、宣宗等皆因服用丹药而早亡。其中唐武宗时代,还有佛家所说的“三武一宗”之祸(武宗灭佛),武宗专心致志信奉道教,最后也死于丹药。

存神。道家认为天地星宿山川,乃至人的五脏六腑都有神名,存思结想的目的在于遇神。

导引沐浴。即按摩和沐浴。清晨起床前,要叩齿、闭目,起床后即做“五禽戏”。

服食烧炼。服食主要是服气,吐故纳新。也服用一些自行炼就的草药金石等丹药。

此外,精读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并加以道家其他养生方法,都是属于道家修炼范畴。道家的修炼似乎带有一些玄妙色彩,从我们职业人的眼光来看,似乎还很不理解——大概因为我们不入道门,不得其中要领,自然也不敢肆意臧否,多加评论了。

 

早期佛教僧徒的修行主要以苦修为主。其苦修的方式借鉴了古印度的沙门修炼,以遁入深山老林、蔽衣素食和苦思冥想等为一般修行方法。真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苦修了。中国唐宋以后,出现了禅宗丛林制度,便开始有了清规戒律。所谓丛林制度,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为了便于寺院管理,结合中国本土文化,一些高僧对寺院所作出的一些重大的制度上的改革。丛林制度的大致就是:寺院的最高负责人住方丈室,为住持;其下是监院,管理寺院行政;配合住持弘法讲经的为首座,等等。总之寺院各方面都有专司僧人管理,但是又实行民主化的一个管理模式。百丈禅师始作清规》二十条,后世加以延用并逐步完善。这些清规戒律,在封建政府的督责下推广到大多数僧众较多的寺院。百丈大师的丛林要则二十条是: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廉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佛门僧众除了谨守清规戒律,每日尚需行打坐、冥想、念经等“功课”,除了谨守佛教戒条外,应恪守清规戒律。违者轻则责罚,重则摈出山门。至于经律论等佛学三藏,则是一定的功课了。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以一国王子之尊,而遍尝人间百苦,毅然出家求道,餐风露宿,终得修悟,开始宣扬佛教。当初,以其刹帝利阶层的高贵,加以王室贵胄,衣食无忧,未来摄行国政,为一国之主,本有大好前途。但是他依然看见百姓生活艰难,天下战争频仍,天灾人祸不断,而终无长久解脱之法。终于决定成为一沙门,离家出行。其父多次派官员寻找规劝终不可得。而最终通过苦修,悟明大道,开始宣扬佛法,成为佛家开山鼻祖。佛祖寂灭以后,其弟子依其修行之法,并经过几次会议,使佛家的修行有了理论依据。后世把释迦牟尼的苦修历程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得万众景仰。如今佛家的修行中,也保留一些早期佛教僧徒苦修的影子。

在佛教的修行中,悟是十分重要的。禅宗讲“顿悟”,“见性成佛”。认为人们应该戒除一切贪妄嗔念方可正心修持,而修成正果。佛是什么?就是觉悟了的人。所以佛家的修持,“悟”是结果。

儒家的七证修养主要是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修养功夫。这七证修养,同佛家的修悟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拍即合,在修悟法门方面很快就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养学说融合一炉;再就是《道德经》中的一些基本的道理与佛教学说不谋而合,使得儒释道三家学说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间虽有此消彼长,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少不了这三家的任何一派。而有识之士的修悟途径,也基本少不了融合三家理论的方法。即身体、语言(佛家称为“口”)、思想(佛家称为“意”)这三方面的修炼,并最终使自己参悟道理,而身心健康,立于天地之间。

我们生活于世俗社会的职业人士,应该认真分析个人的实际状况,参合各家修悟之法,为自己在身体、言行、精神三方面明确一个修炼的科学的基本方法,依例坚持,相信一定能使自己得到极大提高,从而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希望我们一同修炼,一同去“悟”明道理,成为当代社会的中坚。

                                                                                       2008225

沙发
发表于 2008-2-26 15:38:53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佩服rgang的博学了,虽儒道也有涉猎,但并没有了解太多的细节

有两个问题:

一。见道之后,如何修道,最终证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情况,自己去选择尝试了,其中也确实有些经验可以问问过来人是最好的了.....

二。目前我最大的体悟是如何随缘消业?潜心问道是肯定的,可随着各种业力的出现,很容易让人暂时迷失,已经反复过多次了,现在可以试着观察缘生缘灭,但还没啥经验,随着定力的增长,也应该会观察的更清晰....

其实用8个字总结:自净其意,随缘度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6:40:26 | 只看该作者

        跟小狗的骨头互相切磋:

       我不通佛理,根本谈不上所谓见道,故也不敢谈见道后如何修道、如何证悟了。佛家学说浩如烟海,圣人的思想则广阔无边。而我们凡人的脑袋却只是一个壶,形状各异的壶。纵然能够装得下圣人思想的万一,只怕也因着这个壶的形状而走了样了。更遑论千卷佛经和八万四千修行法门了。因而修持之道先在于正心,使自己的思想能够更博大、更宽广一些,容纳的智慧更多一些,则于道更近一些,如此而已。记得以前曾经简单翻阅过霍金的《时间简史》,顺便了解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对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科学知识作一浏览,这才发现我们这个宇宙诞生至今已经有150亿年以上的历史。各个星系星云,乃至恒星天体,莫不在作永恒的运动,漫漫宇宙“有界而无边”。反过来再看养育我们的这个自然界,无声无息地提供人类社会一切供养,而我们永远则是索取而不顾它的感受。人类的生存发展史,无怪乎会有“盗机论”的出现,一个“盗”字概括了人类的生存啊!所以老子提倡人们要归静,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些都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狭窄啊!所以认真参悟经典,打开智慧之门,是为“见道”,而修道,一个字,乃归“静”。认识到自身在茫茫宇宙和浩瀚自然界中的渺小,因而“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个人以为,这乃是修悟之本。一家之言,欢迎批评。

       如何随缘?我觉得是两个字,放下。放下一切,放下自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既然我们在上面提到我们不是圣人,是凡人,就应该认识自己更应该象圣人那样“终不为大”,我们很渺小,不为人所重视。我们只应该默默生存。但我们这决不是消极放弃,因为我们这是在修业,修业的过程中积累自己而已。对一切事物淡然处之,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再如消业,其实,每天只要坚持念一念大悲咒,是可以达到断灭诸恶业的作用的,但是一定要坚持。再就是为自己制订一些规则,我们不妨把这个叫做“戒律”吧。在家为居士,其实也是应该受戒的。比如戒除妄言妄念,了却私心杂念,一心向佛,自能修得正业。当然,我们这是谈修悟,谈着谈着,变成了探究修行法门了,呵呵。不过能在此中有所得,岂不也是好事一件么。

       都是一家之言,管中窥豹,欢迎大家发表意见,也敬请拍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6 16:50:48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8-2-26 18:50:30 | 只看该作者

站在门外看,不过瘾......

儒道佛就象被烟雾迷绕的庐山指南图,烟雾从何而来,自己的思想妄念,隔着烟雾去观察庐山,那可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尽量放下以前的思想杂念,即使是儒道佛本身也是思想,也要放下,为什么?因为那只是庐山旅游线指南图,有了指南图就能窥得庐山全貌及线路,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庐山真面目,见道了,见道了,这时,只需沿道而行即可,无需时时把指南图放在手里,用时就拿出来,不用时就放下。

或者如《金刚经》所指,乘佛法之舟渡过苦海,上岸之后,就没必要把舟背在身上了,连佛法都要放下,更何况那些邪法呢?当然,如果真得成正果,能够上岸了,就具备了因人而造舟的能力,所以佛法8万4000,都是渡海之舟,至于世人愿不愿意乘舟(觉也),乘舟之后会不会努力划向彼岸(精进),全看个人的迷悟程度,所以佛法曰:自性自度。

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如常,知常曰明

静可以理解为定,以定成彗,从而回归生命的实相(复命),实相犹如性空,自性本空,《心经》如此描述: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为常也,这个时候人就是个明白人了

《清净经》如此描述见道: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如何随缘?确实放下即可,但一时做不到,所以先做到心平气和就好了,我现在每天念一篇《金刚经》,此经如经文所说乃万法之源,金刚无所不摧,妙妙妙.......

戒律内在是净化自己,外在防止造恶业....释当初宏扬佛法之时,并无戒律,只是人性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所以相应的戒律就建立起来了,因人而定吧......

但因果循环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所遇到的缘,都是以前所造成的,有果必有因,所以承受以前的因果,但不能继续造恶业了,所以随缘消业,象现在我已不吃生命,并不是守什么戒律,只是相信因果循环,就象如果甲暗算坑了乙,那么乙肯定要报复讨债,至于什么时候报,那就看因缘时机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6 19:01:41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