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遭遇知识失业

[复制链接] 1
回复
57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23 15:5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0%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
                            ●刘万永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说:国家为毕业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当年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也就是说,有30%的应届大学生在毕业离校时还没有找到工作。2006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是413万,其中30%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是说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再加上2007年毕业大学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了82万,所以2007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左右。

                          30%的毕业生离校时没有找到工作,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如通俗地理解为,这30%的学生是失业的,他们要么在一些城市漂着,要么在家待着。他们没有收入,依靠父母或家庭养活。

                          我们没有理由把找不到工作完全归咎于学生,我也不赞成扩招导致就业难的论断。就业难,从大的方面说,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有关,也就是国家是否提供了相应数量的工作岗位;从小处说和毕业生的素质与观念有关,也就是说,大学4年,你是否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机会。

                                                                  知识者为何失业
                                                                        ●曹圣杰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说:“知识失业”我们一般叫做“知识性劳动失业”,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结构性失业是指求职者的能力或知识结构与社会需要有一定距离。

                            中国目前这种问题比较多,有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所学的专业社会根本就不需要。

                          目前主要有5个因素造成“知识失业”:教育体制、求职者本身、用人单位、劳动力中介组织、政府。

                          在教育体制上,中国大学许多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培养目标都不是很清楚,师资队伍也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非常慢。教育生产的产品与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一样,它的供给弹性比较小。教育生产的产品需要4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果信息不对称,4年生产出来后发现了问题,那是4年前的事情。现在许多大学将学校名称改了,将专业名称改了,仿佛就能改头换面,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用人单位上,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与国际的差距还很大。中国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非常低。他们习惯用学历来衡量求职者。大学是培养人的,要看市场信号,如果用人单位觉得学历越高越好,那大学就要提升学历,大学就变成了生产文凭的工厂。

                          中国的人才甚至出现了“假冒伪劣”,而在美国就没有这样的事情。美国某公司曾经研究了《华盛顿邮报》7000个招聘广告,发现用人企业中只有2%要求硕士学位,4%要求本科,其他根本不要求学历。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比较差,有些只记得三句话:第一,男性;第二,35岁以下;第三,硕士以上学历。我将此总结为“中国搞人事管理的只要记住三句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统计歧视”,即对人用统一的标准。对人的鉴别应该是个性化的鉴别。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生活
                                                                         ●俞敏洪
                           
                        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这其中有些确实是因为能力强找到了好工作,但还有的同学好像纯粹是运气好,你怎么都想不通为什么命运对你如此不公,让你能够找到的就是打扫卫生之类的工作。但即使如此,你仍然可以选择认真对待工作,或者敷衍了事。工作态度的不同,给你带来的结局会完全不同。如果你工作态度积极,把打扫卫生这样的工作做得极其认真而出色,最后就有可能被提升到很重要的位置上;如果你选择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最后就可能沦为失业人士。

                          新东方有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的员工,刚来时做的只是帮助学生收发耳机的工作,但他选择了积极的工作态度,一边帮助学生收发耳机,一边认真听每一位老师上课,两年后他的英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由于他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所以不知不觉掌握了很多的教学方面的技巧。有一天他跑来对我说他要当老师,吓了我一跳,我想一个收发耳机的人怎么有能力当老师呢?但让他试讲之后才发现他的讲课水平已经很高了。于是他成了新东方的名牌老师,后来又成了新东方一家分校的校长。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成长,他的生命从此与众不同。

                                                                    职场需要钝感力
                                                                          ●陈惊鸿
                           
                        国际劳工组织2006年发布的《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全球青年失业人数持续高速增长,失业率是中老年人的2倍~3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失业”现象更为突出,找工作难不仅仅是中国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对优质工作的向往和工作耐受力的低下,成为青年一代的一个悖论。

                          面对挫折,你有“钝感力”吗?它才是过关斩将、提升段位的护身法宝,是当下我们这一代最缺乏的品质。

                          “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在各自领域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如果将“钝感力”概念放到中国的年轻人身上,曾被媒体炒作的“跳蚤人格”和“草莓人格”概念或许是最好的对应。前者指的是入门之初的职场新人,在需要不断闯关的考验和挑战前,被最初的几次失败打倒,最终被“心理高度”束缚,失去了蹦跳的力量和勇气,正如不断撞到玻璃盖上的跳蚤,逐渐降低自己的蹦跳高度。当实验者把盖子拿掉,跳蚤却已经无法跳出小小的杯子了。后者指的则是面对职场上的挫折,缺乏承受能力,一按一个坑,迅速崩溃的“草莓人格”。

                          于是,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下的“浪人”,他们无所事事,工作三心二意,换工作比换衣服还快,或者干脆就长期待业在家,依靠日渐年迈的父母供养。二十几岁是人生中的任务模糊期,没有明确的家庭责任,社会成就感也不很强烈,若再缺乏对个人的人生规划,“啃老”似乎水到渠成,理所当然。

                          很多对现状心怀不满,却又不求上进的年轻人常有如下的说辞——我的工作太差,没意思,没资源,遇到的都是挫折和打击,成天都是烦人的破事。要是我能找到一份有成就感的光鲜体面的工作,我当然会好好干。

                          对“创意”“新奇”“高薪”“光鲜”充满了好感和向往的中国青年一代,他们眼中的理想工作仿佛就是这4个形容词的化身。

                          那么,那些在世人眼中拥有光环的职业,是不是真的如此光鲜和美好呢?这些行业中的“成功”和“成就感”,又要穿过怎样的枪林弹雨,历经怎样的惨淡和困顿,积累多少的挫折和努力才能得到?

                          出身医师的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谈到他当年的一位同事S医生。在日本的医院中,年轻医生被前辈呵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S医生的指导教授更是异常严厉。每当S医生被教授大声斥责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十分可怜。可不管教授如何批评,S医生似乎从不颓唐,而是默默地接受,并认真观察老师如何治疗病人。教授的训斥和S医生忠厚的回应,一唱一和,好像捣年糕的人和捣年糕的棒槌一样,配合得非常默契。后来,S医生成为医疗部最出色的外科医生,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院长。

                          作家渡边淳一还“现身说法”:“当初还是文学新人的时候,经常遭编辑退稿,并受到严厉的批评。如果当时因为挫折而消沉下去,也就不会再写小说了。”

                          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压力不会被时间风化。要摆脱自暴自弃、自甘平庸的“引力”,就要拥有钝感力,勇敢面对涉世之初的种种考验。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年轻人,不要逃避。
                        

沙发
发表于 2008-1-23 21:14:33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才要学习.

天天学习.

学习不仅仅是读书.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