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汽车业] [转帖]“市场换技术”失败论是一个陷阱

[复制链接] 3
回复
84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16 15:0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年,汽车企业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从1970年代算起,也有将近40年的时间了,而舆论的争论焦点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比如“市场换技术”失败论,比如,外资对中国汽车企业在所谓的核心技术上设置壁垒,或者说中国汽车企业在发动机技术上,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巨头。

 但是,这种失败论的观点,恰恰把我们引入了一种误区:以为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差距,而不是其他。而恰恰是这种失败论,导致了中国企业过于注重技术层面的硬技术,却忽略了更根本性的企业发展的软技术。

 日前,中国银行一位专家在谈及全球经济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预测时,讲到了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她说,中国目前仍然是数量型经济而不是质量型经济。

 尽管这个观点并不是特别新鲜,而且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是却并没有被更多的企业所领会以及执行。因为,本土企业仍然处于一个这样的阶段:与世界汽车行业的大公司在规模上存在巨大差距,因此,赶上并超越这些大公司,走数量化的路线来得更快捷,也更现实。

而这些特点在汽车企业中的表现更加突出,因为汽车行业属于传统制造行业,且价值链条非常长,以数量方法作出成绩来相对简单而且迅速。但这付短期内非常奏效的灵丹妙药,在长期内却不利于企业的作大做强。

 中国固然在技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是这个并不是最重要的。就像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在与我讨论技术问题的时候谈到的一样,他认为,技术的进步并不难,关键是人才机制。我们需要吸引人才,而且不只是吸引一两个、几十个人才,而要成批地引进。

 当许多人都在奇怪为什么中国能够卫星上天,却不能发动机落地的时候,他们只是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在卫星上天的项目中,我们有世界顶尖的人才。

 人才只是一个方面,技术人才也只是一个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于管理,而管理也恰恰是一门比发动机更为重要的,更为关键的技术。

 这可能就是美国人在研究丰田生产方式并努力学习中,一直不能超越的原因。管理是由人来管理,因此,管理的诀窍往往是文化的特征与管理技术的结合。而管理的真正的精髓在于,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管理一直在变。就像某位哲人所说,人不能同一时间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就是说,真正不变的其实就是变化。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目前比较紧迫的一点是成本管理。丰田之所以胜出也在于其成本管理。

 世界上大概有两种定价模式,一种是价格驱动成本型,一种是成本驱动价格型。

在价格驱动成本型中,企业往往根据市场调查得出市场所能够接受的价格,然后再考虑减掉那些固定的成本,然后就会要求生产部门作出一定的调整和控制。这种方法,使得企业的价格能够适合市场的需要,同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生成效率。

这种方法就是成熟的企业的做法。

 在成本驱动价格型中,企业先考虑我的成本有多少,然后加上一定的利润回报,形成一个市场价格。这种定价方法,把成本看作是固定不变的,而把价格和利润看作是可以变化的,因此最终的价格,或者牺牲市场的份额,或者牺牲利润以保证正常的运营。这种方法,在市场增长迅速、市场竞争不激烈的时候,并不会显示出它的劣势,但是一旦市场竞争加剧,这种企业比较面临淘汰的危险。

 这种方法就是不成熟企业的做法。

中国的企业是怎么作的呢?

 即使意识到需要成本控制,那么又能产生实际的效果吗?不同的企业又有不同的结果。

 在广州本田的厂区,经常随处可见不断改善的标语,所以我们看到本田在中国是盈利性最好的公司。

 令人欣喜的是,在中国的保定长城汽车,我们也注意到那句随处可见的“每天进步一点点”,甚至在洗手间都有这句红字的口号。可以想见,倘能长此以往,长城真的也许就说下一个中国的丰田和本田。

 但是更多的中国汽车企业呢?当随处可见的是一辆辆轿车停满停车场的时候,不知道是喜是悲?所谓的精益管理,几乎每一个汽车行业的人都在念叨,但是谁又能够真正的解其三味?

 金库往往存在于生产流程中,当你从成品逆流而上,一道道仔细查看你的每一道工序的时候,也许才会发现其中的巨大利润源泉!

沙发
发表于 2008-1-17 08:17:32 | 只看该作者
[em17]只看表面不看内里,只练外功不练内功,降价可以开创一片蓝海,但在从蓝海转向红海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守住胜果呢?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板凳
发表于 2008-1-17 13:44:57 | 只看该作者

“市场换技术”失败论

大量国民职责国有合资企业,“市场换技术”失败。我刚好认为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奇瑞表面看是民族企业,但是他的技术哪里来的,人才都是上汽培养出来的人才。上汽的人才哪

理来的?不是空气中出来的,是和大众合作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要想企业直接把技术给你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印度又大量技术未见得制造工业有什么进步

步,现在大量技术特别是机电产业慢慢的扩散开来了。可以预见的将来,在吸收的过程中必然会

有自己的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中国人的智商还是很强的

4
发表于 2008-1-17 17:00:02 | 只看该作者
[em01]奇瑞现在很多的人才是自己培养的哦……也有很多是海龟或者是从别的企业挖来的,不是上汽培养的原因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