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利润极大化与滞胀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6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5 11:4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利润极大化与滞胀fficeffice" />

 国有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首要目标在于社会整体利益。然而目前的国有经济走的是通过减员增效来追求利润的道路,但事实上,拥有绝大多数资产存量的国有经济,提供的就业机会最高不过占社会就业人数的19.15%1981年)。1997年后更是飞流直下,到2005年仅为8.22%。(见图3)注意,这8.22%的就业者占用了44.83%的社会资产存量。从绝对值看,1993年到2005年,社会就业人数增加了13%,而国有经济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减少了43%,这期间,国有经济拥有的资产(以不变价格计)增加了205.4%

由此,资本利润极大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资源配置的首要原则。一个经济体中,如果资本利润极大化成为资源配置的首要原则,它的基本动态特征如何?

利润极大化一方面要求降低成本,一方面要求扩大市场占有率。

   前者导致社会工资总额相对于GDP下降,社会公众购买力不足导致产能过剩、现有生产能力开工不足和就业机会不足(曾几何时,“海归”就是“金领”的同义词,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关于“海归搜索行动”的一项调查表明,71%的“海归”是在归国6个月内才找到工作,一年以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占10.2%。许多人无奈地自嘲:“海归”变“海待”了。),这又直接造成劳动者谈判地位下降,从而进一步降低社会的总工资收入。这形成了一个使劳动者地位不断恶化、社会购买力相对于产能不断萎缩的正反馈回路。 后者导致产能提高,资本利润扩张,试图“以钱生钱”的货币剧增,产生了强烈的投资冲动。它强力刺激所有竞争性行业的产能大幅扩张,形成了一个导致产能扩张的正反馈回路。

 正是这两个正反馈回路,造成了两大失衡:试图“以钱生钱”的货币与需要购买商品并祭献利润的货币间失衡;社会生产能力与社会购买能力失衡。并且,这种失衡将持续恶化,导致劳动力与资本的双“过剩”。在这样的基本格局下,过剩的生产能力只能靠海外市场维持,而找不到出路的逐利资金只能投入赌博性的“虚拟经济”

 追逐商品的货币萎缩,追逐利润的货币膨胀。投资总额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一直持续上升,虽然其间有大幅波动。进入本世纪后更是以接近“大跃进”的速度冲高。到2005年竟高达48.26%,这意味着近一半的产出被用于投资。(见图7

  于是找不到出路的生产能力只能向海外寻找出路;找不到出路的逐利货币只能在虚拟经济中狼奔豕突,而一旦开放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势必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因为国内盈利机会萎缩。

要缓解社会生产能力与有效需求的失衡,逻辑上有两个方向:或者降低社会生产能力,或者提高有效需求。前者导致产品销毁、产能闲置乃至企业破产。这并非异想天开,在罗斯福的新政时期19335月开始,新设立的农业调整管理局就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但对于大多数国民还相对贫困、有的人甚至绝对贫困的社会主义中国,这可行吗?

 

要实现后者,一个可能的途径是对最缺乏购买力的那一部分国民进行补贴。目前建设公共财政体系,走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展开的教育、住房、医疗“新政”,建设主体功能区等即属此类。它本质上是财政转移支付,而这种支付有出无进,无法计算其“经济效益”。

 罗斯福:“大萧条”与“新政”

 如果以为我们今天遇到的困境是“中国特色”的,那就错了。

 1920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离任。继威尔逊后是3届共和党总统哈定、柯立芝和胡佛。这是一个全社会“向钱看”的10年,共和党政府相信“看不见的手”,让利润极大化原则自由挥洒,果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盛世辉煌。1929年夏季的3个月中,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点上升到258点,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点上升到391点。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说:“人人都应该富裕,我们每个人都是股东。”

 在中国以胁迫、欺诈方式盗取开平煤矿而起家的总统胡佛,被视为个人奋斗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为人民展示出美好的愿景:“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与我们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每家两套住宅”的“小康”愿景异曲同工。

 然而,这辉煌背后是冷酷的现实: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一方面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挣扎在仅够温饱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新经济”增长的喜讯掩盖了“夕阳产业”如采矿、造船、纺织、皮革等行业的危机,这些行业中开工不足、减产、失业相继出现。但共和党政府眼中似乎只看到了“繁荣”,美国财政部长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19291024日,美国金融界崩溃了。到1932年,道-琼斯指数较1929年的历史最高点下降了89%,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工总数1/4的人口失业。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类似的经历,如果我们没有逐一分析统计数据,可能无法判断孰是孰非。现在我们知道了,控制货币供应量无法解决逐利货币与购买商品货币间的失衡问题,无法为多余的逐利货币找到真实利润的来源,它们只能到虚拟经济中去玩赌博游戏。

 “新政”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其影响之深远,此后半个世纪里,民主党执政32年。然而,既然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利润,在于资本利润分流了社会公众的购买力,那刺激有效需求的资金来自何方?凯恩斯给出蹩脚的药方:利用行政的力量,通过加大赤字刺激内需。赤字的代价就是牺牲国民的未来。

 1933310日,罗斯福政府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19日,放弃金本位;65日,废除以黄金偿付公私债务;19341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

 此例一开,法币发行量失去了任何物质制约,只能仰赖政治家和银行家的道德、操守与判断力,而历史事实证明,对社会公众而言,这恰恰是最靠不住的。过去20多年,中国为“创汇”付出了巨大的劳动、资源和环境代价,将大量的美元作为财富积攒起来。而今美元“跌跌不休”,等于让我们巨大的付出白白送给了美国人。美国人还得了便宜又卖乖,喋喋不休地对我们指手画脚、耳提面命。

    超量的货币发行只要能转化为“有效需求”,经济循环过程就可以持续下去。然而,这一循环必然使货币持续积累为资本,于是,持续的超量货币发行就成为经济持续循环的必要条件。由于货币发行不再受到黄金存量的制约,使当局有可能持续超量发行。然而,这一过程必然导致货币的增长速度超过真实财富的增长速度。由此,我们发现了利润极大化原则必然会造成的第三个失衡:货币发行量与真实财富间的失衡。其长期后果必然是巨大的通胀压力。

    滞胀——宿命?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走到了这个临界点。

 赤字财政:美国政府公债在50年代每5年的增长率只有6.3%左右,但19601965年增长率上升至11%19651970年更高达18%19701975年则猛增至42%19581960年,联邦储备银行每年平均净购政府证券11亿美元,19611965年每年平均净购27亿美元,19661979年每年平均净购额上升到60亿美元。

    超额货币发行:银行将认购政府公债的价款或政府借款作为存款列入政府往来账户,以供财政部随时支取。由于银行增加了这笔虚假存款,从而使它有可能扩大对客户的放款。这就是所谓“派生存款”,如此步步“派生”造成存款的连锁扩张。

    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造成了美国经济学家所谓的“奔驰性通货膨胀”。

    一般认为,是里根让美国走出了滞胀,而里根奉行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供应学派的核心主张是减税,货币学派的核心主张是控制货币发行量。减税的后果是政府财力下降,社会保障体系被削弱;控制货币发行量的后果是投资能力与购买力同时下降,整个经济冷却。

    19812月,里根提出其“经济复兴计划”,7月,美国开始进入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严重的第八次经济危机之中。里根经济学实施两年后,美国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危机,出现了50年来最高的企业破产数,40年来最高的失业率,有史以来最大的预算赤字。

    1982年下半年起,里根政府不得不同意增税以减少赤字。联邦储备委员会也从1982年年中起放松银根,使1982年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原定4%~8%的增长目标,达到11%

    事实上,长达十余年的滞胀完成了一次破坏性的调整,加之中国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资本主义全球化重新抬头,提供了向广大地区转移矛盾的可能性,恐怕这才是美国走出滞胀的真正原因。

敢问路在何方

2004年谢国忠在《新财经》第八期上发文《亚洲各央行是否应向滞胀宣战》,警告:

    “亚洲各央行正面临一个十字路口。若不开始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那么,全球经济可能通过滞胀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财富再分配。”

这种见仁见智的理由难免让人无从判断,但如此多的人关注滞胀却耐人寻味。问题是:对中国而言,胀从何来?滞因何据?

    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国内蛋、肉、粮、油、菜明显涨价。当时有专家称,那是“恢复性”上涨。然而,很快价格就接近甚至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这时又有专家出来说,这是“结构性”上涨。如2007820日,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在答记者问中表示,他认为目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结构性上涨,非全面通货膨胀的前兆。

    从一直关注产能过剩的发改委的角度,整个经济体产能过剩,涨价只可能是局部的、短期的,这就是所谓“结构性”上涨。然而,产能过剩未必能杜绝通货膨胀。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其一,货币发行量,当所发行的货币量明显超过社会真实财富时,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其二,资源性物资(如农产品、石油、矿石)匮乏时,再多的产能也只能闲置,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第一个因素已经是现实,第二个因素正露出端倪。由此,通货膨胀的危险绝非空穴来风,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显然不是无的放矢。

    那“滞”的可能性呢?我们来看看国内生产者面对的市场结构。

    理论上,国内生产者面对的市场由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决定。进口一部分满足国内消费,一部分满足国内投资,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相对比重分解进口量,可估计国内生产者在内需和投资上所占的份额,从而估算出国内生产者面对的市场结构演化(图13)。

   数据显示,1978年以前,虽然投资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国内生产者主要还是面对国内消费市场。1978年以后,国内消费市场所占份额已经大幅萎缩,投资所占份额增幅有限,而出口所占份额则明显上升。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出口,进入本世纪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达到50%(见图14)。

 

逻辑分析和统计数据显示的趋势都提示我们:由于内需不振,投资饱和,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出口。要继续维持经济运行,出口的份额就必须继续扩大,其可能性如何?

 

我国出口市场分布

 欧洲、北美占到我国大陆出口市场的44.6%,而亚洲部分,东亚的港、日、韩、新、台即占了整个亚洲市场的75.5%。其他市场相比之下微不足道。在我们的主要出口市场地,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浓厚,针对中国的贸易纠纷此起彼伏,出口量绝难维持当前的增长率。而一旦出口停止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至少下降一半,其后果是什么?

 

由于利润极大化的内在逻辑造成的两个基本失衡(有效需求与产能的失衡、购买商品的货币与追逐利润的货币失衡),生产萎缩成为经济体系的固有趋势。无论用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来校正它,都势必造成第三个失衡:货币发行量与社会真实财富的失衡。短期内这种政策可以维持经济系统的运行,甚至可能造就烈火烹油般的盛世,从长期看,只要无法转移矛盾,第三个失衡的积累势必导致滞胀,这将是此类经济体的宿命。

   如果应对次贷危机失败,美欧各国经济难逃衰退,我们在亚洲的主要出口地亦难置身事外,于是中国的出口不但无法维持目前的增长率,反而会收缩,那中国经济将如何避免“滞”?

   出路何在?根本的出路在于内需,只有内需与产能达到某种平衡,中国经济才不会被拴在别人的战车上,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带来大多数国民生存方式和基本素质的改变。然而,内需建立在占人口多数的社会底层公众的货币收入上。如果这收入依赖政府转移支付,势必导致财政赤字和超额货币发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将被抵消,从而导致通胀。要想避免这一态势,唯一的出路是在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间作出调整,既然利润这个财产性收入是导致问题的症结,压缩它、制约它而不是鼓励它就成了唯一对症之药。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