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更多外国企业走进了中国市场,而跨文化管理失败、高端人才短缺等与人力资源管理息息相关的问题却成为跨国公司运营管理的头号杀手。那么,在这个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在华外企的人力资源管理究竟都面临哪些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张廷文
中华英才网副总裁、人力资源总监,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硕士。曾任职于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华立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历任培训经理、总裁助理、人力资源总监等职。 曹渊勇
吉百利(中国)人力资源总监,曾任朗讯(中国)人力资源总监,国内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学硕士。担任外企人力资源总监十二年之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战经验,尤其在绩效管理、招聘选拔、团队建设等方面。 刘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首位劳动经济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曾留学比利时,并赴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校做短期学术访问。主持过十几家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体系设计工作。 管“人”,靠悟性还是靠科学?
张廷文:改革开放20年,大量西方管理理念和方法同外企一起涌入中国,特别是在人的管理上冲击着我们的传统理念,并在反复的“破”与“立”之后呈现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局面,但这些管理理念被日益推崇时,人们又发现这些理论在自己企业里水土不服,那些在技术、生产和财务等领域从不曾被质疑的管理工具,到“人”上,就不得不面对如何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我们今天邀请到长期从事在华外企人力资源管理的曹总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教授,一起探讨一下在华外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把西方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中国对人的管理文化结合起来。
曹渊勇:不管是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其他领域,外企都呈现出管理规范、重流程、重制度、具有科学的管理工具等特点,比较而言中国本土的企业可能更为注重权术、技巧和经验。其实不管是外企科学的管理方式还是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都是有效的。比如不管是让企业管理者凭自己的经验选人,还是用西方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选人,两者的结果可能有80%是重合的。
那么,到底该用中国比较简单的做法,还是西方相对复杂且成本较高的做法呢?其实在外企,不管方法有多复杂,成本有多高,大家都会选择后者。这是因为大家没法合理解答这两个问题:第一,只有聪明的老板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若他不在怎么办?第二,谁能保证那20%有差异的人是不是正确的选择,谁为他们负责?
刘昕: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靠西方科学的管理工具来约束那些人为的不可控的因素,但要想使这些工具与中国传统的管人、用人思想接轨还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从管理思路来讲,西方人在其管理思想形成后,一定会在接下来考虑如何付诸管理实践。他们首先把这些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工具、流程,之后再将其标准化、系统化,形成可以传承的管理工具、方法和知识平台。而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全靠“悟”,悟到了就可以成为一个卓越的管理人才。比如,不管是以前的帝王,还是近代的伟人毛泽东,他们都是从《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中体悟用人之道。而中国人也往往对松下幸之助、韦尔奇等国外企业家的管理之道极感兴趣,但最后却发现,由于他人的经验具有太多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很难被自己直接运用。
其次,从对人性的认识来讲,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基础的人性假设依据,即认为“人都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在这种前提下,管理就需要承认个人利益,并清楚地知道如何在这样一个平台上用制度、方法、系统、流程来促使“自私”的人为组织做事。而中国人常常强调“修身”,即强调自我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强调自我约束,很多企业在宣传企业文化时都在往这方面靠;殊不知,如果没有约束行为的法律框架和道德规范,也就无从谈及个人的自我约束。因此虽然中国目前不断地向西方先进的管理靠拢和接轨,但是一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仍无法挣脱玩弄权术、技巧等传统思想的束缚,如微妙处理人际关系,包括对人的掌控、把握、揣摩等多了一些,而科学的、可量化的管理工具在这样的管理氛围中也变得形式化、泛中国化。
更深入地说,这种“揣摩”式的管人方式,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重视制度和规范的表现,也是有些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个人私利所在,并非处于对组织有利的角度采取的做法。比如,对于那些能力不强或缺乏自信的领导者来说,他们往往喜欢把自己搞得很神秘,这样员工才会围着自己转,而且脑子里要不断揣摩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或许能达到让大家在意甚至害怕自己的目的,但却浪费了员工很多时间和精力。正如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提出的——为什么中国人勤劳却不能致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了并不产生价值的活动上。
曹渊勇:因此外企强调的是成熟的管理模式,通过流程和制度让管理变得更透明、更规范,让大家都觉得有希望,而不是让所谓的“悟”和“揣摩”占尽上风(这会让员工觉得企业的所有决定都是老板想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外企选择了比较笨且耗成本的管理方式,但这个选择是值得的,也能避免盲目依靠一个或几个优秀的管理者,一旦他们流失企业就会出状况的问题。可以说中国人仗着自己聪明,而西方人则是将其转化成固有的、可传承的规则。
“面子工程”,如何规避?
张廷文:管理思路的不同和对人性认识的差异是外企想要真正融入中国文化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虽然说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认识到管理需要透明化、原来的暗箱式操作必须被透明的、科学的、甚至有点“笨”的管理工具代替,但在中国崇尚模糊管理的文化背景下,运用这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是否会有阻力,又有哪些负面影响呢?
曹渊勇:我觉得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虽然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使用西方的管理流程及工具,但任何一家企业的管理都不可能全部量化,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要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并真正相信他们。如果他们既有能力又值得信任,而且还借助管理工具,那么他们对员工的评定即便不是100%正确,也一定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张廷文:但是在我们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外企的管理模式好用吗?比如拿员工激励来说,外国人一般总是正面鼓励员工,说他们“干得好”、“非常优秀”,很少说员工做得不好,所以到辞退这些员工时,员工会感到很疑惑,“我的经理一直告诉我干得很不错,怎么会辞退我呢?”
刘昕:这就需要让外企的管理理念真正落地,真正优秀的管理人不是光讲“面子工程”,哄着员工干活,既不能把辞退当惩罚,也不用刻意说好话,而应当明确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免将来屡次因为相同的原因而摔跟头。美国的盖洛普公司在对优秀管理人员的研究结论中,称之为“残酷的爱”。
曹渊勇:更深入地说,在外企对于激励这样的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步骤和工作规范。虽然每一个员工都是有差异的,都能够有不同的发挥,但是外企往往还是会给这些中国人认为“不可言传”的事情规定具体的工作步骤、明确需要填写的表格和记录,将每一个工作细致化,做到对不同对象有限的因地制宜。
另外,我们通过培训让管理者具有正确的表扬和批评能力,当表扬员工时,要让员工知道是表扬,而不是故意哄骗;当批评员工时,让他知道老板讲的是有道理的,而不是发怨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外企希望通过制度和流程改变、重塑企业中的中国员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