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连杰比王石更适合执掌万科! 李连杰和王石? 两者有关系吗?或许大家都会提出如此的疑问。一个娱乐界,一个地产界,一个是明星,一个是企业会能产生什么杨的关系?但是无论是明星还是企业都离不开经营,只要有经营必然有策略。将看似毫无关系的个体放在一起的对比思考,发现于是李连杰和万科有着惊人一致的经营策略,而万科在经历了一系列弯路后终于走向了李连杰式专业化经营道路,实现了业绩的井喷式发展! 首先,我们先从一部未演先火的史诗大片《投名状》说起,其中李连杰以一亿片酬成为全亚洲最贵的男演员,并且刷新了华语片的片酬纪录。这不仅让大众一片哗然,放眼中国乃至全亚洲影坛,片酬最高的不是章子怡不是巩俐,也不是周润发,竟是是一向低调的李连杰。在《投名状》的片酬名单中,四大主演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徐静蕾甚至出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片酬公式:刘德华+金城武+徐静蕾<1/3李连杰。 对于李连杰的成功,我们从企业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无疑于两大利器:专业化、国际化。 第一、专业化:小舞台! 在五彩缤纷极具诱惑力的娱乐圈,艺人的多元化经营不计其数且司空见惯,曾几何时,影、视、歌三栖明星铺天盖地,然而李连杰从出道至今,从没有涉及过歌唱、电视等领域,始终坚守在电影道路上,并且是清一色的武戏,连文戏都不曾染指,“功夫皇帝”的定位清晰明了。有人说他戏路过窄,束缚了自己,但是就在这一方小舞台上却成就了大天地,从内地到香港,从香港到好莱坞,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定位,专注于一个领域内,将自己修炼至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黄飞鸿》《功夫皇帝方世玉》《东方不败》《龙霸天下》《太极拳》《方世玉》等脍炙人口的武侠片经典剧目中,他那英俊随和的外表,坚毅、嫉恶如仇的性格,漂亮的打斗,倾倒了无数观众。 第二、国际化:大天地! 纵观李连杰的明星路程,始终是不断地向前,在坚守自我特征明显的小舞台的同时,不断拓展这个人发展的大天地,1980年,17岁的李连杰凭借《少林寺》一举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并以此涉足香港娱乐圈, 刚刚到香港发展的时候,内地演员的地位不如香港演员,同一个剧组,别人都住酒店,只有他住招待所。那个时代,不会讲广东话就相当于你没有文化,在圈子里矮了一截。 然而正是在者辛酸的历程中,凭借着自己对于目标的执着和无与伦比的韧性,硬是磨砺出一代功夫巨星,奠定了李连杰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然而功夫皇帝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将眼光投降了好莱坞。 刚进入好莱坞,原有的光环骤然全无,只得重新开始,宛如破茧重生般的自我蜕变。又一次经历试镜、等待和冷板凳。从开始区区100万美元的片酬,到1500万美金(约1.2亿),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了中国武术的真功,更证明了自己专注于专业化经营的成功! 万科:房地产界的李连杰 与李连杰自始至终的专注不同,王石带领下的万科走过了一条从繁到简的自我渐变之路。 1984年,万科的主营业务为办公设备、视频器材的进口销售,此后陆续进入零售、工业生产、房地产开发、影视文化等领域,沿着综合商社的模式,迅速变为一个以贸易为主的多元化企业。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万科发展到“四大支柱”十余个部门,经营种类达十多个。按照王石的话说,当时以正常的语速,需要20分钟,才能将万科的经营范围表述清楚。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万科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修剪手术,从2001年开始,万科正式走上了房地产的专业化发展之路。确定了只做房地产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后,万科现在只做住宅,商业、写字楼都不做了。这在机遇丛生的中国大陆经济环境中简直是一个异类,特别是房产公司。 就在业界大为不解的同时,万科更是为自己定下了2014年实现1000亿元的销售目标。当时都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轻装上阵的万科开始了裂变式的疯涨,下面是万科近几年的销售额。 2002年全年:45亿 2003年全年:63亿 2004年全年:76亿 2005年全年:105亿 2006年全年:178亿 万科的销售收入从30多亿到100亿,用了5年时间;从100亿到200亿,只用了去年1年时间。 万科A(000002)11月8日公告,07年10月份实现销售面积54.6万平方米,销售金额51.6亿元。2007年1-10月公司累计销售面积达496.3万平方米,销售金额合计419.6亿元。依照目前的增涨速度,万科有可能提前实现目标,成为中国地产业的航母级企业。 专注成就专业,专业成就不凡!当我们把李连杰和万科两者看似毫无关系的个体放在一起的对比思考,发现:成功其实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