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花旗银行在为首张人民币联名卡的推出而像蜜蜂一样忙碌之时,中资银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虽然外资银行在2006年前尚不能经营人民币个人业务,但花旗银行很可能借发行联名信用卡,实现在国内的曲线发展。这让中资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都不寒而栗。 毕竟,作为坐稳全球信用卡第一把交椅的花旗集团,2003年7月中旬又宣布:以30亿美元收购美国的零售连锁店Sears, Roebuck andCo.的信用卡部门。Sears总的信用卡组合大约为300亿美元,排列为美国的第八大。这使得花旗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营销实力,都有可能在政策闸门打开时,迅速成为国内信用卡市场的主角。 “加入WTO后三到五年,外资机构将参与银行卡人民币业务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给中资发卡机构造成很大的压力”,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不无感慨地指出,这将促进中资发卡机构抓住有限的时间发展银行卡业务,大大加快银行卡技术、业务和管理创新,提高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水平。 万建华的感慨并非无的放矢。花旗、汇丰、香港东亚等海外机构已是未雨绸缪,在国内发行信用卡只争朝夕。一场中外混战的信用卡大战即行开幕。 在外资咄咄逼人的气势面前,中资银行急于填补信用卡市场的空白。最快捷的方式无外乎与外资联姻。浦发将信用卡中心管理权拱手让予花旗,正是“与巨人同行”的以小博大的策略。 但更多的中资银行注重的是更长远的利益。信用卡业务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年费收入、用卡消费手续费和透支利息收入,其中信用卡透支年息高达18.25%。相比之下,银行一年期短期贷款利率则不过区区5.31%。以前由于种种因素信用卡市场长不大,但现在国人消费力的提高,令这一市场有早熟的可能。这让长期陷入存贷差经营业务的中资银行大梦初醒。 “信用卡必将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广发行正是看准这一趋势进军个人信贷业务的。” 广东发展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吕诗枫说。 1995年3月,广发行推出了第一张信用卡,并以信用卡作为个人信贷业务的引领产品,将个人信贷业务定为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3年8月,广东发展银行诞生了第100万名信用卡用户,成为中国信用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信用卡市场正在步向成熟期,向国际化发展。 作为一家发行信用卡的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广发行在短短8年间发卡达到100万张,无疑标志着内地银行发卡规模上的成熟。根据信用卡发行的经验,发卡量100万说明经营机构已经具有独立发展信用卡业务规模的能力,也就是说能逐渐产生经济效益,最后达到全面盈利。 尽管广发行领先上步,但优势能保持多久,却让人关注。用广发行上海分行行长夏小华的话来说,“广发信用卡就是广发银行的名片,但即便是如此,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进军信用卡市场,也使广发银行清醒地看到一场信用卡大战就在眼前。” 但跟进者速度之快,让人惊讶。2002年底,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广发银行、招行、建行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各种信用卡。 在2002年12月的招商银行信用卡的上海首发式上,上演了川剧变脸。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打开一个电子密码箱,揭开一张真正的“信用”卡面纱:“不但可以免担保人,而且可以透支5万元,先借后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