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经济学界三大名流茅于轼、钟伟和单忠东齐聚武汉,就当前经济热点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就十七大报告中的“财产性收入”话题,78岁高龄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昨提出,贫富差距主要是财产性收入带来的,而获得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还是买房子。身为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的钟伟,则对日前引起广泛争议的“我们正处在大牛市中期”这一观点做了详尽的解释,他认为只有年均收益率超50%才叫“大牛市”。 而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单忠东对民企在目前的形势下怎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茅于轼:中国房价不会出现拐点 78岁高龄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昨造访武汉。在他所住酒店的书桌上,列着一个演讲提纲,他用蓝色圆珠笔将“财产性收入”几个字圈出,他认为,“贫富差距主要是财产性收入带来的。”在回答房价问题时,他明确指出于房价拐点还没有出现。 穷人有机会变成富人 财产性收入可以用来区分穷人和富人。茅于轼表示:“这个收入只有富人才有,穷人是没有的,穷人只有劳动收入。” 中国有不少穷人凭借财产性收入跨入富人行列,“买几套房子放几年,然后卖掉,赚几百万。”茅于轼表示:“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差距,鼓励财产性收入,能够起到保障市场分配规则的作用。” 这一论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茅老3年前“保护富人”的疾呼。茅于轼摇了摇头,“中国和西方社会不一样,新中国成立中国消灭了富人,现在的富人都是穷人变成的。”“而且,现在的穷人有许多机会变成富人。” 政府提倡财产性收入,会不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这是鼓励老百姓用好财产,不要都存在银行,要想办法用起来,让财富增值。”这位曾被《世界商业评论》评价为“将经济学讲得最清楚的人”,讲经济果然通俗易懂。 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房子 央行和银监会最近出台的购买第二套房的新政,有打击市民通过房产获得财产性收入之嫌。有声音说:“中国楼市将出现拐点。” 茅于轼觉得没有这种可能。购买第二套房的人,目的有改善生活和投机两种,“这两个目的在具体操作中难以区分,所以政府一刀切了,但房屋供不应求,钱要有去处只好买房。” “房价上涨的原因,是因为老百姓的储蓄多,特别是富人的储蓄多,所以就买房了。”要想疏导这种购买热情,必须开辟新的投资渠道,“比如,目前农村许多地方的利息率高,但信用市场不好,有钱也不敢投。” 去年,武汉房价飞涨,光谷片区甚至房价翻番。这一现象正常吗?“从收入提高、人口增加等方面看,这样涨都说不过去,但看资金的流动,就可以解释了。”茅于轼表示:“说白了,还是钱没有地方花的问题。” 控制土地供应政策是错的 市场购买力只是表象,而房价上涨的根源,茅于轼说:“国家土地控制不合理,在我看来,土地政策是错的。” 2004年以来,国家继续加大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受到严格控制,土地开发面积增幅回落,土地交易价格持续上涨。 “政府将土地招拍挂,助推了房价。”茅于轼谈到,“我曾几写过一篇文章,比较房价和车价。都是市场需求量大的商品,但为什么房价买上去了,而车价却下来了?”他自问自答:“钢筋水泥的价格上涨决不是主要原因,加大土地供应量,才能平衡市场需求,达到降低房价的作用。” 国家出于保护耕地的目的来控制土地供应,茅老直接批驳:“在我看来,这个政策是错的。”他表示,这是老眼光,中国早已不是闭关自守的年代了,世界市场的粮食有的是,而且成本比国内低,不如直接购买外国人生产的粮食,“中国人穷就是因为生产粮食搞穷了。” 企业家有功无罪 昨日的批发市场年会上,茅于轼面对来自全国各地批发业的企业家代表说:“企业家有罪讲不通,企业家是有功的。” “世界上如果没有‘交换’,就很少有财富。这种原生的自由市场交换制度,对财富的创造力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这更加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完善。”茅于轼如此阐释财产性收入增加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我们要看到财富增加的幅度非常显著,现在一年创造的财富,是50年前的10倍都不止。”茅老说,“企业家办事,原则是利人利己,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茅于轼举例说,如果企业家赚了100万元,和他们打交道的人一定同样赚了许多钱。为什么企业家可贵,原因就在此。 既然是利人利己必定有财富被创造,否则一方得利另一方必定受损。现在双方都得利,没有财富的创造怎么可能。“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现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奥妙。这正是我国改革得以成功的原因,其实也是经济学最根本的道理。” 钟伟:“造神运动” 明年或将终结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正处在大牛市的中期或者中期稍微偏后一点,近200年来的大牛市均未超过4年。”对日前曾引起广泛争议的言论,昨日,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钟伟教授就这一提法做了详尽的解释。 明确大牛市定义 “处于大牛市的中期或者中期稍后,做出这个判断首先要确定大牛市的定义。”钟伟表示。 作为金融界的知名青年学者,钟伟曾多次参与国家金融和财政部门的核心政策研讨。而他对大牛市的定义是:年平均收益率超过50%,这样的增长也就是说今年1元钱,年底变成1.5元……四年后变成5元,这样就称之为“大牛市”。 “据我所知,从来没有一个这样大牛市持续时间超过4年,因为在正常的市场,20%左右的收益率是比较不错的事情。”钟伟强调:“我们所说的大牛市终结并不意味这市场要崩盘,而是仅仅意味50%的超额回报难以持续。” 钟伟表示,大牛市结束后,他对市场依然乐观。 企业利润增长可能放缓 “为什么我们会判断目前处于大牛市中期,这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钟伟表示。 首先是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下降,06年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0%,今年的增长可能在40%左右,上市公司可能在60%以上,但仔细分析上市公司利润增长情况就可以发现,来自投资收益的比重很大,这实际上是资本市场繁荣给公司带来的财富效应,扣除财富效应增速,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速在30%左右,和06年基本趋同。 “也就是说今年企业利润增长较快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股市。”钟伟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会导致企业利润增速下降,比如贷款利率不断提高,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因素,这是导致大牛市终结的决定性因素。” 市盈率需要修正 “大牛市的终结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第二个原因就是市盈率修正。A股市场整体市盈率已经接近70倍,房地产板块市盈率超过了100倍,在这么高的市盈率下,我们即便不是说‘泡沫论’这个市场毕竟是被高估了。” 他表示,目前有人说市盈率不高的原因是企业的利润会大幅度增长,但目前已经考证了,明年的企业利润不会大幅度增长,动态市盈率是不会修正的。 “另一个指标就是中石油等大市值公司,在全球前10大市值公司中,中国有5席,中石油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他分析,中石油的市值是排在它之后第2、3、4三家企业市值的总和,但中石油真的有那么强吗? 资金分流还需一年 “第三个原因就是资金问题,现在A股市场的盈利模式百分之百是依靠价差买卖,投资者收益完全依赖于价差,现在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的分流来看,这种分流最多还能维持12个月左右。” 为什么是12个月呢?钟伟说,“现在有四分之一的居民资产是以股票基金的形式存在,这就说明从06年开始,这两年已经完成了资金分流的一半。”因为成熟市场中,有50%的居民资产是以股票基金形式存在,现在我们还有另外一半可以分流,这个最多可以再分流一年左右。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资本市场的悲观,超额利润的终结,反而对市场比较好。不过,这意味着一块钱变成两块钱的时间要更长一些,中国的股市的‘造神运动’可能就结束了,像‘林园’一样的‘股神’可能会越来越少。”钟伟最后强调。 【对话】 “我最尊敬的人是茅于轼” 光头形象的钟伟在人堆里很显眼,来武汉参加某活动的他刚从深圳赶过来,脸上略带疲惫。这位从物理学中杀出来的经济学家曾说过,经济学会让人变得谦卑,而他给人印象也是谦和。 长江商报:你曾说过,你最尊敬的经济学家是茅于轼老先生? 钟伟:是的,在国内我最佩服的人就是茅先生,他的做人、治学在国内没有人能超过他。 长江商报:说到经济学家治学,您怎么看待目前经济学家变成“杂家”? 钟伟:经济学家首先要生存,比如很多项目需要你了解更多的领域,否则论文没办法发,讲课没有人听。并且如果你只是研究一个很小的领域,就难有一些资金的支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把经济学家看的太高了,以为他们什么都懂。 这样的话,经济学家就有了分类,一部分人远离媒体,一部分成为媒体的“宠儿”。 单忠东:“我送武汉民企6个‘不一定’” 北大教授在汉兜售点子 单忠东 北京大学的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营企业多是“养鸡生蛋”,在现在资本市场中应“借鸡生蛋”、“买鸡生蛋”、“租鸡生蛋”……昨日,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单忠东来武汉抛出“鸡蛋论”,针对蹒跚起步的武汉民营经济,单忠东说:“民企想成功,我有6个不一定相送。” “鸡蛋论”—不一定要自己创新 创新,开发出自己新的产品来占领市场,很多武汉民营企业老板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上。单忠东认为这种“自己创新”行为是“养鸡生蛋”,花费成本很大却不一定能成功。 “你可以租鸡生蛋,如参股”;“买鸡生蛋,如并购”;“借鸡生蛋,如贴牌”……单忠东认为民营企业想成功应多想想这三个方面。他认为,在外资大举进入、资本时代盛行的时代,企业要学会“借力使力”,走多种途径的发展道路。 “头脑发热论”—不一定要做大 中国民企每年将诞生3700多家,而平均寿命却为3.9岁。单忠东认为,短命的“跟头”就栽在“头脑过热,想做大”上。 “民企头脑一发热就盲目扩张,债务等问题都会接踵而来,直接导致短命”,单忠东细述民营企业易“摔倒”的几个坎。 “企业发展刚起步的时候,企业家赚到个2000-3000万时,容易头脑发热盲目扩张”,“企业发展到1-2亿元规模的时候,头热扩张病也易发。”单忠东提醒在这两个坎上,企业家要多给自己“浇冷水”。 “针头线脑”论—不一定要走多元化 武汉民营企业要学会做“针头线脑”的小生意,将它做专就成功,单忠东第三个“不一定”指向流行词汇“多元化”。 “针头线脑”生意怎么做?单忠东搬出浙江“义乌小商品城”的案例。在义乌,有一家生产饮料吸管的微利企业,从小发展至今已占领世界吸管市场的30%。 单忠东一言总结,吸管卖到全球就胜在专业上。“专业才出好企业,而不是多元化。” “四两千斤论”—不一定要上市 上市,你更应该想清楚上市后怎么做?对民营企业,单忠东建议更多采用内部融资方式。 民营企业很多都是家族式,上市能否过股权分散这一关?上市后,财务制度能否做到透明,能否向股东负责?单忠东反问与会民营企业家。 单忠东表示,上市是希望融资以扩大规模,期望“四两拨千斤”。但是,民企盲目上市,也可能导致“千斤”反过来压跨“四两”。 不一定改革家族式管理 目前我国30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有90%以上是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一般要经历企业家族化、家族企业化、企业职业化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家族企业处于第二阶段”,单忠东说。他认为,在这种阶段下,企业的组织、人事安排、利益分配大都服从于家族利益,如果一味改革家族式管理,或许会造成“胎死腹中”。 |